第67章 開元到天寶年間大唐官製的特點(1)(1 / 1)

第67章 開元到天寶年間大唐官製的特點(1)

本來想寫一個大唐官製的資料片,然後發現,槽點太多,話題太大,引出來的思考又太深,會偏離本書的主題。

因此還是節選了其中與本書內容有關聯的部分,單獨發一章。這些內容,基本上都超乎讀者老爺們的心理預期,我還是得多點廢話說幾句。

第一個要說的,就是官場的內卷化與兩極化。

所謂內卷化,就是當官的人太多,「官位」(這個詞打引號我後麵慢慢解釋)不太夠用了。

唐代社會中後期(含開元天寶),整個官場已經建製化,並由此引發了一係列的連鎖反應。比如說某些小說(具體哪個我不說),喜歡引用封演的「八俊說」,也就是八步升官當宰相,每步有兩種官職選擇,來說明這是唐代士人當官的夢想。

八俊說不能說錯,但沒說到點子上,結合上下文的環境,則完全錯了。

唐代的士人,可以理解為中第後被授予官職的人,也可以指那些誌在當官的人。因此張九齡是士人,科舉未中的失意書生也是士人。那麽,士人的理想,真的是「八步升官法」到宰相麽?

其實不是的,他們的夢想,隻是「清」與「要」而已。

清,概念很複雜,簡單概括說,就是不做事,或者少做事。刺史那樣的苦哈哈官職,絕對算不上「清」,因此八步升官法裡麵絕對沒有刺史這個官。

解釋了清,再來解釋「要」,所謂「要」,簡單說就是重要。有些官,便是清而不要,閒是很閒的,但一點都不重要,比如說藏書閣的管理員之類的官職。

解釋完這個,再來解釋什麽叫「士人」,簡單的說,就是讀書是為了做官的人以及他們的家族。從出生開始,他們的路就隻有一條,要麽恩蔭入仕當官,要麽就在科舉的路上,又或者被罷官後在家「養望」,處於賦閒狀態。

總之他們不可能參加社會勞動,不可能去種地,不可能去經商,亦是不可能與非官員的子女聯姻。

了解完這些概念,開元與天寶時期的內卷化就很好理解了。

一年平均27個進士,看起來很少,但是,合適的官位是更少的。這還不算,中進士三年後才會被選官,這三年時間,就是這些進士們走關係走後門的預備期!

再把明經入仕的人也算上,那些空缺的官職就遠遠不夠用了。

大唐的官位雖然多,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這些士人都會去擔任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忽略了這一點的唐代曆史小說,那就基本上是自說自話,看個樂子了。

士人壟斷了清貴官位,如果沒有皇帝提拔,他們不會允許類似李林甫一般出身的人擔任這樣的官職,更不要說沒有後台又沒考科舉的牛仙客了。

同樣的道理,這些人,也不會擔任非清貴官位,比如說伎術官,這一類官員數量很大,如太醫院中的醫官,又或者是州縣當中大量的基層辦事人員。

他們有官職,有官位,不是基層小吏,但是卻不見正史記載,很多官位都是靠著後世考古出土墓誌來確定的。

那麽可以從這裡推出一個可怕的結論:宋人寫的唐史,其實隻是唐代士人的曆史,和宋代士大夫眼中的唐代曆史。而唐代清貴官職的種類,隻占已經發現的唐代文官官職總數的20%-25%(100+/400+)之間,如果把數量也算上,那清貴官員比例就低得更可怕了。

唐代官員一般是4年任期,普遍是滿了以後就要被調任,先去職,然後再等待選官(比如老鄭回長安以後的遭遇)。去職容易,再被授予官職就難了。很多讀者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