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上元夜(下)
上元節來了!這是屬於長安人的節日,不僅全城同樂,從天子到奴仆,而且取消宵禁!
從上元節那天開始,之後連續三天,晝夜不休,活動不停!晚上不關城門,沒有禁軍巡夜,想怎麽玩就怎麽玩!長安居民可以到城內自由活動。
長安的上元節,跟唐代彆處的上元節是完全不同的。
彆處可能掛個花燈,家人在院子裡擺上一點好酒好菜就完了,但長安城內的活動非常豐富,堪稱是「不夜之城」。
關於長安上元夜的詩句,那是震鑠古今,名篇不少。不僅如此,曆史上在上元節這天,還出過不少狗血的破事。
唐中宗時期,某個上元夜慶典。
當時的天子李顯,在韋後的慫恿下,也參加慶典活動遊街。這還不算,當時李顯心血來潮,便下令打開宮門,讓宮裡的宮女也穿著便服跟著一起出來遊玩。
李顯當時或許在想,這些宮女好不容易能出來一次,應該都對朕感激涕零吧!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超骨感。
一夜過去,等隊伍返回大明宮後清點人數時卻發現,出行的宮女居然少了三千多人!
於是從此以後,宮中的宮女再也沒有在上元節遊街的權力了。畢竟,要是再被宮女打臉,哪個皇帝也扛不住這樣的羞辱。
今年長安城內普天同慶的上元夜,李隆基在他所居住的興慶宮勤政樓前,興致盎然的觀看長安城內形形色色的燈火。
百姓百態,萬家燈火,這一刻凝聚成了一副盛世美景。
此時的長安,各坊與東西兩市的市門都已經打開,遊玩的人群,在城內川流不息的奔湧著。唐人熱情奔放自信的性格,這一刻展現的淋漓儘致。
遠處宮城南麵西門安福門的入口處,擺了一盞碩大無比的「燈輪」,上麵點了五萬盞形形色色的花燈。燈輪外麵用錦帛套著,很多地方還掛著晶瑩透徹的琉璃,在燈光下璀璨耀眼。
這盞「燈輪」看著就如同一棵參天大樹一般,高達數十丈。無論在長安城內哪個角落的人,隻要一抬頭,都能看到這盞燈輪的輪廓。
燈輪下方歌聲嘹亮丶舞姿綽約。數百人組成的「踏歌人」隊伍,組成了踏歌人的豪華陣容。當初去給方重勇與鄭叔清傳遞消息的韋青,正是其中的領頭之人。
踏歌是以腳踏地為節丶載歌載舞的群眾性娛樂歌舞活動。參加者踏足而舞,聯袂而歌,非常熱鬨。
不過這種節目雖然名為「大眾」,但沒有領頭之人肯定是不行的。
梨園作為大唐藝術精英雲集的皇家機構,自然不會缺席上元節這樣的全國慶典。李隆基派韋青到這裡鎮場子,韋青嗓音洪亮而悠長,在其中擔任「領唱」的角色。把氣氛烘托到了高潮。
踏歌人的節目完畢後,又有數千人的歌姬隊伍,在月色燈光中,手牽著手,肩並著肩,拂袖丶傾鬟丶低頭丶彎腰丶轉身,隊形不斷移動變化,長舞不停。
這些節目讓長安城內的百姓看得大聲叫好,狂呼過癮。
燈與月交相輝映,點亮了都城的夜晚。城中亦是有不少繩戲丶竿木等雜技,東西兩市的商品琳琅滿目,遊玩的行人光顧其間,討價還價之音不絕於耳。
鄭叔清緊趕慢趕的想回長安,就是想在上元節敞開了玩,沒想到他們還是沒趕上。
李隆基當然看不到這些燈輪下的表演,但是他心裡還是很高興,因為這些東西,都來自方重勇與鄭叔清送來的那四十萬貫。而這錢是李隆基放下麵子要來的。
也就是說,這是他這個皇帝「請客」,讓長安城的所有人都爽一把。
如若不然,沒有這些錢,官府也請不起歌女,造不起燈輪,買不起酒水。這上元節的慶典,那可就比現在遜色多了。
「力士,你看大唐在朕的治理下蒸蒸日上,這盛景可還如你所願?」
李隆基誌得意滿的轉過身,指著窗外的燈火,詢問身後麵色平靜一言不發的高力士道。
「聖人千古一帝,功業已不遜太宗皇帝。」
高力士輕聲恭維說道。
「哼,那是自然,朕一直以太宗為榜樣。朕就是要打下一個大大的天下,讓大唐的旗幟插遍每一處。
率土之濱,皆為唐土。」
李隆基背著雙手,看著西南邊那個碩大無比的燈輪,在夜空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就好似這開元盛世一般,璀璨奪目。
「朕那三個不肖子呢?」
李隆基忽然想到某一茬,眉頭一皺,語氣十分不悅。
「回聖人,陳玄禮將軍親自帶兵將東宮控製起來了。現在太子與鄂王丶光王,皆被軟禁於東宮內。太子妃之兄薛鏽下獄,薛鏽已然招供攛掇太子謀反之事,證據確鑿。」
高力士不動聲色的說道。
李隆基忍不住冷笑,半天沒有說一句話。
太子都沒有謀反,哪裡有什麽證據確鑿呢?
李隆基不過是想讓太子李瑛知道,哪怕關係再鐵的親眷,在威逼利誘之下,也會說出違心之言,做出違心之事。薛鏽是李瑛的大舅子,結果還不是審問一下就招供了?
世間視死如歸之人,又有多少呢?
「將卷宗送到東宮,讓朕的那幾個不肖子看看。」李隆基不耐煩的擺了擺手。
見高力士還沒走,他疑惑問道:「如何不去傳旨?」
「聖人還沒有說如何處置太子丶鄂王丶光王三人,奴不敢去傳旨。」
高力士恭敬說道。
聽到這話,李隆基感覺像是吃了一顆蒼蠅那般惡心。
十三皇子李沄告發說太子李瑛借兩千副盔甲,這其實是李隆基暗中授意他這麽做的。
太子與鄂王丶光王有沒有真的謀反,李隆基心裡也是明白的。這些人想謀反,暗地裡也在聯絡外臣,拉攏外臣,確實是圖謀不軌。
但若是談及實質性的謀反舉動,那也實實在在是沒有的。
一想到這,李隆基不由得有些心虛。太子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自己如何想。
因為對李隆基來說,太子有沒有謀反不重要,他想不想謀反才是排第一位的。李瑛和其他二王想謀反,那麽他們就該死,就這麽簡單的道理。
至於為什麽說太子和二王想謀反,李隆基覺得,他自己認為是這樣就可以了,不需要聽彆人在一旁嘰嘰歪歪。
比如說那個老是把「太子乃國本」掛在嘴邊的張九齡。
其他的那些,就是有沒有證人,有沒有證據,犯罪的邏輯鏈條是否清晰,太子是不是被冤枉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