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桶桶將近三厘米的蝦苗,倒進養殖池裡後,立馬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算上七星灣和擔擔島,李多魚一共有三十口海水塘。

每口在十五到二十畝不等。

總共海水池養殖麵積在五百畝左右。

單從數字來看,好像很多的樣子,然而真的一點都不多,跟北方動不動就上萬畝的規格來說,他這個規模在國內還真排不上號。

可李多魚並沒打算短時間內,極速擴大養殖規模。

沒記錯的話,那個席卷全球養蝦行業的「蝦瘟」很快就要到了。

到時候,那些頭部養蝦廠,將會體會到大自然的殘酷。

一旦蝦瘟來了後,到時候,誰養得越多,那就虧得越多。

這也是李多魚沒有盲目擴張,願意花這麽多錢培育選育優良蝦種的原因。

屆時,蝦瘟病毒要真爆發的話,他要是能趕在那個時間節點,培育出抵抗這種病毒的優質蝦苗。

到時候國內的所有蝦農都得給他打工了。

拿前世大閘蟹養殖來說,太湖丶寶應湖丶固城湖的蟹農都在給陽澄湖的蟹農打工。

因為大閘蟹要賣上好價錢,就必須要冠上陽澄湖的標簽,就就肯定要跑去過水的。

而所謂的過水,實際就是把外地大閘蟹拿到當地的蟹塘裡泡一泡,等收購商來收購。

到時候,這些大閘蟹就是陽澄湖出產的,還會打上陽澄湖的扣子標簽。

有些當地的蟹農,甚至都不需要養大閘蟹,每年靠著過水蟹都能賺不少錢。

可這也隻是大閘蟹養殖利益上的其中一環,真正賺到大錢的,並不是這些耍小聰明的蟹農。

而是賣蟹苗給他們的老板,可以這樣說,幾乎所有的大閘蟹養殖戶都得心甘情願地給「射陽」這個地方打工。

因為全國七成以上的蟹苗都產自那裡,你想要養大閘蟹的話,就得過來向我買苗。

養殖行業也是個劃分明確的金字塔結構,那些蝦農丶蟹農丶海帶養殖戶都是金字塔的最底層。

負責「過水蟹」這些人,可能在中上的位置,而真正占據著高位,並影響整個行業的,絕對是那些苗種供應商。

李多魚這人也沒多大野心,也沒想把養蝦廠的規模搞得有多大。

感覺差不多,全省最大就行了,沒必要跟北方那邊比,畢竟人家平原多。

隨便一推,都是上萬畝的池塘,可就他們閩省這種丘陵地帶,但凡平一點的地方,大多都被拿去蓋房子了。

李多魚所追求的,也不是公司今年生產了多少萬噸蝦,畢竟養殖規模越大,風險也就越高。

他可不想學那家扇貝會跑的公司,到時候,也突然跟大家說一句:「我們閩龍的蝦全都跑了。」

李多魚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成為水產養殖業金字塔頂端的那些存在。

比如優質苗種供應商,優質飼料供應商,當然還有渠道商,也是金字塔最頂端的。

隻是這碗飯,他還真吃不了,還是給陳元素丶安經理他們這樣的人去吃吧。

隨著育苗池裡的蝦苗越來越大,李多魚讓絕大多數蝦苗都入池了。

那三十口養殖塘都有跟育苗池一樣的編號。

而蝦苗入池後,李多魚招的那些工人則全忙碌了起來,一般是三個人一組。

專門負責兩口養殖池,每天都得記錄兩遍蝦塘相對應的信息。

且就跟鰻魚廠這邊的規章製度一樣,這些小組還得隨機抽查其他組。

李多魚這個製度是前世跟老板學的,如果一直負責一口池塘的話。

前期倒還好,到了後期百分百會產生惰性,很多工人測都懶得測。

直接就是抄昨天的,而互相抽查的話,是有連帶責任的,大家也不太敢亂來。

總之,李多魚曾經也是給人打工的,不能對打工的抱有太美好的想法。

畢竟拿工資的,肯定沒有賺錢的老板操心的多,這個是必然的。

李多魚這些養殖塘也不單單隻有養蝦,一共混養了三種水產品。

分彆是底層的青蟹和溢蟶,還有中下層的海蝦,可惜這是鹹水,不然李多魚還真想養點大頭鰱。

前世那些養殖專家,好像把這個叫做什麽「立體養殖法」。

就是根據水層的不同,從而養殖不同的水產品。

就拿海狼和半邊魚來說,一個海麵街溜子,一個海底的臥沙老宅男。

這兩個物種除了在菜市場能打個照麵外,其它時間根本就不可能會撞見對方,所以半邊魚壓根就不是海狼的菜。

最近這段時間,小舅那位學長雷友山,已經辭掉了原本的工作,正式加入閩龍公司了。

可這次隻有他一個人過來,老婆和孩子依舊還留在青島那邊。

山東漢子還是比較豪爽的,當著李多魚的麵,直接說道:「要發展好了,我把老婆和孩子一起接過來。」

「那必須要發展好。」

李多魚跟他交談的過程中,還是能感受到,這人對這養殖這一行是真的熱愛。

事實上,經曆過那段時間後,不單單隻有雷友山,很多人心裡都憋著一股勁,都很想把事情做好。

農大的林鵬丶孫紅這兩位老師早就已經到養蝦廠來報到了。

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李多魚發現小舅陳冬青介紹的這些人,還真都是人材。

李多魚隻是跟那位叫林鵬的老師,講了一些跟飼料有關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