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新政初見端倪,李適之回長安(1 / 1)

「右仆射,科舉的弊端,我曾經多次向你說過。我們雖是士族,但我們更是百姓的父母官。人的變遷,阻礙了寒素子弟的入仕,我希望長江後浪推前浪,令寒門出貴子的景象,蔚然成風。太宗皇帝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也覺得這是大勢所趨,我們不去做,後世遲早有人做。當年孔子有教無類,強調個人的責任,但當今士族多以家為大,無數人才被埋沒,是宰相們的過錯。」

「今年因戰事,不進行科舉。但我相信今年一定可以平定叛亂,明年秋天要開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科舉。」

「除進士丶明經丶明法丶明字丶明算丶一史丶三史丶開元禮丶武舉等,我要再開秀才丶緝捕科丶醫科等最少十科,其中進士錄取不下於一百人。謄錄製度和糊名製度下,不論士族丶小姓丶寒素,唯才是舉。」

「右仆射要早點擬定文書,將消息下達郡縣,為天下文人士子所知曉……」

李瑄又向李峴說起科舉之事。

隋朝的時候科舉隻向士族開放,升鬥小民無門路。

大唐建立後,科舉雖逐漸走向成熟,但還遠遠沒有到達「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地步。

整個大唐,科舉為官隻是很少一部分,官吏們多門蔭入仕,一代代為官,形成權貴之家。

即便是科舉,也有七成的士族及第,剩下小姓兩成,寒素一成。

平民出貴子是非常難的。

實際上,在李瑄天寶六載拜相的時候,開展謄錄製度和糊名製度,寒素及第,大比例上升。

但這種隨著楊國忠拜相又被破壞掉。

楊國忠的兒子不學無術,竟然進士及第,成為天寶年間繼「曳白」丶「野無遺賢」後的又一笑話。

在李瑄看來,糊名製度和謄錄製度是必然的,否則閱卷官會僅憑藉一個姓氏加不少分。

李瑄已經將進士及第的成績,作為吏部銓選後為官的品秩。

如第一名狀元及第,最起碼會授與正六品官職。

第二名丶第三名為從六品官職。

除去前三名外,才劃分進士第一等丶進士第二等丶進士第三等。

每一等為官後所獲品秩不一樣。

「秦王真要允許商人子弟參加科舉嗎?有的商人巨資萬貫,一旦他們的子弟進士及第,很容易收買上官。」

李峴沉吟片刻,向李瑄說道。

在重農抑商的時代,商人卑賤,是根深蒂固的思想。

在大唐,商人存在普遍的歧視和排斥,商人被視為國家底層,甚至與商人通婚也被視為恥辱。

連百姓都認為商人滿身的銅臭味。

大唐也有律法,規定官吏不得與商人私會,否則會遭受重懲!

「右仆射隻是假設商人子弟更容易腐敗,宰相不該有這樣的念想。還有一種理解,商人子弟不差錢,不會被地方腐化,隻想做出政績,出人頭地。商貿之興,帶動國家繁榮,以及百姓衣食住行質量。商人重稅,國家得到更多財政,也可以回饋給百姓。」

「今時不同往日,國家西麵的疆域,已至裡海。這條絲綢之路上,遍地都是黃金,然而收獲往往由粟特人把持,漢人寥寥無幾。漢商也應該參與起來,走向絲綢之路,走到波斯,走到大食,走到拂菻……」

「商人不得從政,從政者為清白商人子弟,另多與家族分離,關於商人的約束有諸多,防止利欲薰心……」

李瑄向李峴批評一句,並解釋為什麽提高商人的地位。

「秦王的目光是長遠的,下官會維護秦王的決議。全力準備明年的科舉事宜。」

李瑄的思想,連李峴都要絞儘腦汁去思考。

如果實不可行,李峴會勸諫。

但李峴總能從深層次的邏輯中,探知一二。

學無止境,沒有人嘗試過,並不代表一定是錯的。

能創造千古盛世的路,絕對是一條沒有人有過的道,之所以讓人覺得不可行,是因為路上遍布荊棘。

不敢嘗試,知難而退的人,永遠會跳入一個曆史的循環中。

排除萬難,敢為人先,才是成功的因素。

「右仆射,我準備將三省六部,改為三省九部,增農部丶文部丶商部,原六部二十四司也遠遠不夠,而九寺五監,明顯有多餘,裁撤司農寺丶鴻臚寺丶將作監丶少府監丶太府寺丶衛尉寺丶太常寺丶光祿寺等…:」

李瑄向李峴提出更改官製框架,這是他召李峴入堂的原因。

說話的時候,李瑄將一份用天骨鶴體書寫的文書,交給李峴。

在李峴觀看文書的時候,向他解釋一些細節。

看似增設三部,但這並不是屍位素餐,也不會讓官位臃腫,增加財政負擔。

九寺五監的職權與六部多有重迭,且多為皇室服務。這次官製改革中,李瑄發現嚴重問題。

即便九寺五監和六部存在分工和製約,但李瑄認為某些寺完全可以並入諸部。

以農部代替原本的司農寺,為農業更加重視的同時,增設推廣棉花等農作物的司,官吏不應該隻在長安翻閱卷宗。

另外,在黃土高原重新植樹,開墾荒地丶規劃水果區域,培育農作物丶牲畜的管理等等,都應由農部承擔。

文部,分印刷丶造紙丶編書丶記錄等等,最主要的是關於鄉學丶縣學丶郡學的建設,這是長久的規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國家與曆史向上發展,離不開學業的普及,當完成「垂髫之倪,皆知禮讓」的事情,盛世才真正開始。

以後科舉會交由文部。

禮部會兼並鴻臚寺丶太常寺等,使其更符合「禮」。

商部,為商業所設,官辦坊市丶手工業等,將作為統計,也負責對外的經商貿易,還將鑄錢機構少府監合並,負責鑄錢。

另外,商部專門設司,在郡縣開設錢莊。

國家嚴格禁止商人私設錢莊,以後錢莊皆為官辦,一錙一銖必須登記造冊。

新增三部,更會增添尚書省的權力,以表示國家對學丶農丶商的重視。

其他如工部會兼並將作監,提高工匠的地位,出策令對改革兵器丶農具,發明手工品的工匠,以及對天文地理數學有探究的人封以爵位。

依靠工匠發明的貢獻,最高可爵至國公,榮耀天下。

這種動力,會驅使工匠們精益求精,深入鑽研。

而不是把工匠視為賤籍,遏製天馬行空的思想……

把太府並入戶部,使戶部除了管理戶籍外,還是全權掌權財政的部門。

除此之外,朝廷增設慈幼局,管全國慈幼堂,以及長安正在培養醫師的濟生堂,要係統化地進行醫療布局。

增設統一管理全國糧倉,以及常平糧倉的糧食局。

後麵隨著變革實施,會繼續裁除舊部門,增加新部門。

如果按照原來的路一直走下去,一百年,一千年,三省六部二十四司或許夠了,但李瑄會勇於改變,步步為營。

機構重迭丶職能交叉丶人浮於事不僅僅是使職差遣,還有六部與九寺之間的博弈。

「秦王,此改製力度太大,短時間難以完成。」

李峴完完整整看完文書後,向李瑄說道。

之前裴遵慶更改官製,隻是罷黜使職,還權六部。

現在則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改官製,挑戰已經流行一百多年的三省六部。

剛開始李峴想要否定李瑄大改官製,但隨著李瑄的仔細闡述,他突然覺得李瑄說得有道理。

他從字裡行間,看出李瑄定義的盛世,與他所想像的盛世不一樣。

甚至連開元年間的盛況都不能比較。

李峴不知道李瑄腦子裡裝的是什麽,但娓娓道來的話,讓李峴有一種信服感。

他對李瑄的敬佩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有一種躍躍欲試要嘗試的感覺。

就像李瑄之前所說的一樣,人要創造曆史,而非陷入曆史的循環。

「我們還在壯年,有足夠的時間去籌備,官製深入改革,勢在必行。右仆射根據文書,秘密擬定可行方案,等局勢徹底穩固,再召開會議。」

李瑄覺得自己有的是時間,他現在要做的,就是誕生概念,慢慢籌備。

在平定安祿山丶史思明之前,李瑄暫時不會實施這樣的政策。

等精雕細刻,有完全的策略後,再開始施政。

「下官明曉。」

李峴在說話間,將文書收入懷中。

「當前國家實施郡縣製度,雖對中央權力加強,但弊端從生。現由朝廷垂直管理郡縣,直接任免郡縣長吏,但國家郡縣太多,考核丶任命等事宜無法麵麵俱到,影響大局發展。我計劃在地方劃分二十四個區域,每個區域任命長吏,行中書省事,稱為『行省』……」

「行省下方為郡,郡下為縣。形成中央丶行省丶郡縣的基調。行高官吏可以任命官職,有財政權力,但不具備兵權。」

「如此,可以徹底掩埋節鎮製度,方便軍製改革……」

李瑄又向李峴提出行省製度,同樣交給李峴一份文書。

李峴雙手接過文書,仔細觀讀,文書上詳細記錄行省製度的優勢和可行性。

行省製度,直接影響到後世的中國。

郡縣製度和行省製度,職權劃分不同。

大唐幅員遼闊,廣袤無邊,行省製具有權力雙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衙門,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有利於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係。

從本質上講,行省製度使中央集權到達巔峰。

而行高官吏沒有軍權,四年一任,任期滿調離。不可能擁兵自重,地方割據。

同樣的,行省的駐軍為都督。都督沒有財政權力,沒有召兵買馬的權力,也是四年輪換。

更杜絕出現尾大不掉。

二十四都督,分邊軍和內地軍,兩者互相輪換衛戍,嚴加訓練,防止強枝弱乾。

同時,邊軍數量丶戰馬丶鐵甲率,會高於地方。

以地方行省為中樞,可以更好的分配地方財政來養兵,不需要千裡迢迢運輸糧草和錢財。

如果遇到衝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