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截胡長安的錢財,李嗣業(1 / 1)

第313章 截胡長安的錢財,李嗣業

「不錯!既然大食已經進兵至怛羅斯,一腳就能踏入我大唐的領土。就代表其有覬覦大唐之心。示敵以弱,也是我中原的兵家之道。」

「我知道大食的統帥是呼羅珊總督,此人類似於我們漢王朝的開國大將,有一定的自負。」

「人苦不知足,既得隴複望蜀。我相信呼羅珊總督在輕易得到河中以後,會激發野心,劍指安西都護府。」

李瑄向封常清說道。

(ps:以後就不提呼羅珊總督的名字了,直接稱其為呼羅珊總督,艾布MSL,有敏感詞MSL,一旦出現多次,就會被AI檢測到刪除)

後世西亞的史料對阿拉伯帝國的一切都眼中誇大。

李瑄不相信他們史料所記載的怛羅斯之戰,大食俘虜大唐七萬士兵。

更不信大食能在呼羅珊地區徵兵五十萬。

曆史上的怛羅斯之戰,毫無疑問大唐是戰敗的。

畢竟軍中自滿,又長途遠征,人困馬乏,犯下兵家大忌。

在戰略上大唐慘敗,失去中亞。

而戰爭的經過,大食絕對損失慘重。

黑衣大食看到了大唐精兵的戰鬥力,使大食暫時不敢再向東望。

反而年年派遣使者,到長安與大唐行外交禮節,互送寶物。

不久後,黑衣大食的開國哈裡發死去。

而大食因為傳統的眼光,他們的主要戰略還是地中海一帶。

因為大唐與大食,本就不是天然的敵人。

地中海沿岸的拜占庭帝國,才是大食的宿敵。

他們的關係,比之前大唐與吐蕃的戰鬥還複雜。

「在蔥嶺西的拔汗那國,是我大唐在最忠誠的藩屬,大唐西入,其必發兵跟隨,連它都要放棄嗎?」

封常清向李瑄問道。

大唐雖在蔥嶺西的河中丶昭武名聲損失,但還是有幾個慕唐的忠誠小國。

在蔥嶺西諸國中,拔汗那號稱「事唐最謹」,大唐的戰爭,其第一時間出兵響應。

拔汗那是最靠近七河地區的國度,距離大唐安西都護府最近。

大唐可以將影響力施加到那裡。

「我會傳書給拔汗那國王,讓他今後向大食進貢,先予後取就是這樣。不用多久,蔥嶺以西至雷翥海,會真正地歸附。」

李瑄鄭重地向封常清說道。

他相信等大唐打敗大食的那一天,拔汗那丶曹國丶康國等小國,會第一時間轉回大唐。

大食今年用大軍剛鎮壓粟特人的叛亂。

說明粟特人對大食也十分排斥。

李瑄知道大食的主力,已經聚集在呼羅珊地區。

怛羅斯河一線,隻是呼羅珊總督麾下兵馬的一部分。

必要的時候,大食能調集更多兵馬。

「朝廷給予李帥河隴精騎,如果李帥一直按兵不動,需要提防小人。」

封常清向李瑄提醒道。

他不再卻說李瑄放棄蔥嶺以西。他看到的是李瑄的果斷。

蔥嶺和蔥嶺北部的雷山,千溝萬壑,孔道狹窄,懸崖峭壁,需要不斷迂回。

最險絕的地方,一天甚至隻能行軍十裡不到。

隻要雙方的戍堡監察到位,避免被突襲,誰翻山越嶺,誰就是弱勢的一方。

封常清的話語暗示李瑄要小心邊令誠。

昨日宴會上,大家都很不痛快,邊令誠很可能會密奏聖人。

邊令誠是喂不飽的人。

高仙芝一年就要奉獻邊令誠三次金銀財物。

但凡不慎少一次,邊令誠就會與高仙芝急眼。

邊令誠被閹割後,從小在李隆基身邊長大,是李隆基「自認為」的心腹。

高仙芝自己貪財,哪敢去告邊令誠啊!

就算高風亮節,與邊令誠互告,李隆基八成更相信邊令誠!

「無妨!我在大非川之戰,也與吐蕃按兵不動,最終完勝吐蕃。我會向聖人陳述兵家之要。古代將軍十年用功,一戰成事,為之常態。我不怕小人中傷。」

李瑄笑著說道。

他內有楊貴妃和高力士,還有自己黨派的大臣。

他知兵家事,隻要高力士和楊貴妃隨便提醒一下,李隆基就不會多疑。

「李帥從河隴調兵至西域的事情,最好能隱匿行蹤。不讓大食知道我安西都護府的兵力。」

封常清向李瑄提議道。

「隱藏兵力的概率有,但並不是很大。一路上有不少粟特商人知曉大唐有大量兵馬進入安西。這些商人去往各鎮,我們很難攔住。」

李瑄搖了搖頭。

他計劃將安西經略軍布置在伊麗水流域(今伊犁河),那裡水草豐盛,是曾經十姓可汗和突騎施丶突厥的放牧地,非常適合建立冬丶夏牧場。

安西經略軍有五萬匹戰馬,必須有良好的牧場,將戰馬養肥。

長城軍李瑄準備駐紮在龜茲城外,這裡也有良好的放牧地。

西域的七河地區,五河流域,費爾乾納盆地等地,都是良好的放牧地,自古為匈奴丶突厥占領,但河西隴右的戰馬來到西域,戰馬肯定會因為水土不服出現損失。

「那大食會不會因此而猶豫呢?」

封常清向李瑄問道。

「可能會,可能不會。為保證萬無一失,我還有其他計策,去引誘大食。」

李瑄向封常清回答道。

新開國的政權,多桀驁不馴。很少有一個冉冉升起的帝國,甘願當縮頭烏龜,最多是忍辱負重而已。

大食常出使長安,應該知道大唐的核心是中原地區,距離西域萬裡之遙,難以將兵。

如果在大食最強盛的時候都不敢邀戰,那還是當縮頭烏龜算了。

更何況這個時代和曆史上不一樣。

李瑄竄動李隆基,向黑衣大食的哈裡發艾布阿拔斯發詔書,讓其退出中亞,俯首稱臣。

艾布阿拔斯,號稱屠夫,誓言以鐵血治理帝國,他一定會將目光放在安西。

「李帥的計策,一定可成。」

封常清沒有追問具體。

「這幾日擬訂文書,以安西都護府的名義,向蔥嶺西諸國傳書,就說大唐不會再庇護他們,讓他們自尋出路。」

李瑄向封常清吩咐道。

這個時候大唐放棄在蔥嶺西的勢力,是逼迫蔥嶺西的國度,倒向大食。

因為大食已經有大量的兵馬進入中亞。

「遵命!」

封常清領命道。

「封判官,請為我講述安西的度支現狀,能否養得起五萬士卒,超過八萬匹戰馬。」

李瑄開始向封常清了解安西的財政。

「啟稟李帥,安西的財政分為……」

封常清仔仔細細地向李瑄講解安西都護府的財政丶軍需。

安西軍的財政軍需第一來源,為屯田。

龜茲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於闐五屯,碎葉十屯,隻要是大唐駐軍的地方,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軍屯。

每屯大者五十頃,小者二十頃,總數不下數十萬畝,這是唐軍糧餉來源的一大重點。

屯田依照收成,解決安西軍五成到七成的糧食。

其他不夠,皆和糴彌補軍需。

所謂和糴,就是用絲綢和錢財,向周邊的國家換取糧食。

大唐隻會從長安和洛陽轉運一些錢財和絹作為安西軍的軍餉,不可萬裡迢迢轉運糧食。畢竟長安自己的糧食都還要靠洛陽轉運。

否則就沒有開元年間頻繁的「移都就食」。

安西都護府第二財政來源,為羈縻州的稅收。

每個羈縻州,都是一個國家。就如龜茲國屬於龜茲都督府,都督由龜茲王兼任。

這些羈縻州需要向大唐繳納賦稅,並聽從唐朝的徵調出兵。

由於國家還有養自己的軍政,所以大唐對他們設置的賦稅比較低,而且還是隨產而征。

但有一點,如果羈縻州軍隊隨大唐出征,安西都護府會免去他們的賦稅,甚至還會得到朝廷的賞賜。

然安西軍往往自負,不願意帶著龜茲丶於闐等西域大國的兵馬。

第三來源是安西的漢人聚集區收稅,但這些稅收微乎其微,根本無法養裝備精良的安西軍。

第四來源是商稅,安西軍鎮守的地方,都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商人往來頻繁,商業發達,朝廷會允許駐軍收商稅來彌補軍費不足。

這些商稅較輕,如果過重,會造成竭澤而漁的現象,得不償失。

第五來源是朝廷的衣賜和軍餉,具體多少,需要向朝廷申請。

同時也要看朝廷的轉運能力。

史書上說天寶年間安西每年僅僅要絹數百萬匹。

這絕對是記載錯誤。

在長安,一匹絹,能換五十升米。

更何況絹到西域,和長安就不是一個價了。

兩名精湛的織工,五天時間才能產一匹絲綢。

上好的蜀錦,需要兩人數月才能出一匹。

如果平均每個士兵每年消耗百匹絹,那李隆基早把安西軍剁了。

況數百萬匹絹需要的運力也難以想像。

「封判官,你覺得等經略軍和長城軍到來後,安西能供應大軍的糧食嗎?」

李瑄向封常清問道。

他向李隆基承諾過,自給自足糧食。

其他軍餉和賞賜,由朝廷出,李瑄不要白不要。

「隻要有錢和糴,軍屯展開,必然可以養活的。隻有李帥向朝廷申請更多軍費。」

封常清向李瑄回答道。

「安西都護府的度支大概如何?」

李瑄隻問安西。

北庭軍有北庭都護府養。

「僅憑稅收,無戰事還好,一有戰事,軍資呈數倍增長。」封常清向李瑄回答道。

「我明白了。」

李瑄點頭。

他需要的不單單是當前消耗的軍資,還有大量的財富。

需要一定的來錢渠道。

他又問封常清一些礦場丶農田丶牧場的分布。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