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安西 北庭節度大使,經略大使,燈火闌珊處(1 / 1)

第310章 安西 北庭節度大使,經略大使,燈火闌珊處

下朝以後,李隆基召李瑄到花萼相輝樓。

這是李瑄罷相後,李隆基第一次召李瑄入興慶宮。

李瑄和李隆基之間,也沒有冰釋前嫌這一說。

李隆基不知道,他與李瑄之間,有深層次的矛盾,無法愈合。

再也回不到當初那樣。

而從李瑄表現出的「忠心」,李隆基以為李瑄還能為他開疆拓土。

其實在高力士和楊國忠勸說之前,李隆基就有考慮將李瑄調往西域。

那橫推一樣的統帥能力,在大食大敵當前下,不僅燃起李隆基收複羈縻州之心,也勾起李隆基的雄雄野心。

將領勝戰,也是帝王的功績。

「大食強大,且不知其具體的兵馬部署。七郎需要多少兵馬?」

溫暖的花萼相輝樓二樓,李隆基向李瑄詢問道。

「蔥嶺以西,兵馬越多越難行。雖有戰馬,猶不及步兵。然大唐需要威懾西域諸國,必須長駐兵馬至西域。否則西域終不能如河西一樣,並入華夏。」

李瑄隱晦地提出,確實需要大量兵馬。

河中諸國受製於大食,大唐必須在那裡建立據點,並動用人力物力,鑿寬山路,使兩邊通行時間大大縮減。

這樣大唐才能夠影響河中,是經略西域的長久之策。

就如高仙芝此次破石國一般,攻破以後,就收兵回龜茲,短暫威懾河中,隻是口頭臣服。

而高仙芝一走,大食一來,河中諸國又立刻改旗易幟。

而大唐調兵遣將,也得數月時間。

鑿寬主要道路,是一項大工程,有時候高山絕澗,必要死成千上萬的人。

而且沿途一定要有大唐的城堡,驛站。

所以需要大量的俘虜,去開拓道路,且不是一兩年就可以完成的。

「西域錢糧有限,大唐無法養太多兵馬,七郎如何看待?」李隆基問李瑄。

「臣估算一下,隻要將安西交給臣,臣可養精兵五萬,有五萬兵馬,再給臣節製北庭的權力,哪怕大食有百萬大軍,臣亦不懼。」

李瑄向李隆基請求道。

大唐在西域隻有一萬四千戶,共七萬多漢人。

哪怕彆的國家要承擔安西都護府的軍政開支,也養不了多少兵馬。

而大唐不可能穿過沙漠,去運送大量糧食丶布匹到西域。

所以西域的軍政財,基本上與大唐分割。

隻是每年朝廷轉運一些布匹作為軍餉和賞賜。

有安西都護府大都護,和安西經略大使的頭銜。

比什麽采訪使,支度使,營田使,鹽鐵使等架起來還要好使。

如果在西域養兵,是重中之重。

從理論上講,軍屯最多滿足一支軍隊七成,這還是沒戰事的情況下。

不說河中地區,就大唐現在的實際控製地,就有數十個小國家。

西域的財政是否充足,取決於這些國家,是否穩定。

「西域可不好招兵啊!」

李隆基向李瑄說道。

基本上所有征伐,都是一部分唐軍,帶領一部分仆從軍。

就算招兵,也隻等召胡人。一支唐軍可以有相當一部分胡人,但不能大半都是胡人。

「河西丶隴右,暫無戰事。抽調三萬騎兵,不會對國家有任何影響。且河隴軍善武備,可以大戰!」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

這正是他的目的。

時間緊迫,現在移民去西域,肯定是來不及的。

而且移民西域,不比移民隴右,那吃人的羅布泊沙漠,讓人絕望,沒有萬全之策前,不可進行。

而大唐在西域的漢人,基本都是隨軍出發的軍戶。

紮根百年後,才有現在的一萬多戶,成為安西兵和北庭兵的後援。

「七郎準備調河隴的哪些軍?」

李隆基起身來到花萼相輝樓的地圖前。

「隴右臨洮軍的兩萬騎兵,然後再從赤水軍調一萬騎兵。」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

吐蕃年年上貢一萬匹戰馬,使隴右和河西不缺騎兵。

在柏海丶青海丶九曲,還有多支軍隊。

吐蕃的孩童還未長大,沒有膽子進攻大唐。

河西那邊更不用說,磨延啜的目光正望向小海(今貝加爾湖),絕對不會因河西少一萬騎兵,就與大唐決裂。

大唐不去搞回紇,磨延啜都算燒高香了。

「臨洮軍是天下第一軍,去西域不太合適吧?」

李隆基也知道李瑄組建的臨洮軍非常強大,有號稱五萬匹戰馬,能日行二百裡,長途奔襲。

白亭海之戰,就是以這支騎兵為核心的手筆。

創造大唐麵對草原損失最小,收獲最大的殲滅戰。

「好鋼用在刀刃,大食是我大唐前所未有的敵人,隻要打敗大食,聖人您成為天下共主,一切都是值得的。」

李瑄吹捧李隆基。

他入西域以後,八成要卸任河西丶隴右節度使。

他需要一些強勁的河隴兵,以保證他在河隴軍的影響力。

以便於將來能掌握河隴軍。

同時,更精銳的兵馬,可以從容應對西域的衝突。

高仙芝麾下的安西軍,一定不是老實的人,李瑄需要力量去震懾。

「我同意七郎的調配,改臨洮軍兩萬騎為西域經略軍,改赤水軍一萬騎為長城軍,並入安西都護府,隨七郎入西域。」

李隆基聽得很舒服,同意李瑄往西域調兵的請求。

他知道大食的強大後,明白與其對抗,要傾全國之力。

但遠在西域,大唐龐大的國力,有力無處使。

李瑄敢以數萬兵馬對抗大食,且不多耗大唐國力的情況下,李隆基沒有理由不同意。

正如李瑄所說,河隴無戰事,與其養兵,不如派精銳入西域為他奮戰。

「臣需要一批工匠,再從青海九曲的牧場,趕一些牲畜,帶夠一年以上的糧食養軍丶養馬。今後的糧草臣會自己在西域經略,朝廷隻需要轉運軍餉即可。」

李瑄又向李隆基請求道。

臨洮軍的五萬匹戰馬,再搭配些牛和駱駝,能馱運大量的物資到西域。

「這是必然的。到時候我會給七郎敕令。」

李隆基點頭,西域的糧草有限,必須供給這支軍隊初期的糧食。

「有聖人的英明,臣到達西域後,一定會儘快傳回將河中地區納入安西都護府的捷報。」

見李隆基同意後,李瑄全無顧慮。

他去西域,不但要最少戰勝大食一次,還要保存實力。

否則隻以安西的兵馬,會出現許多變數。

河中地區,也被稱為河中十六國。

高宗時期,為吐火羅國丶嚈噠部丶訶達羅支國丶解蘇國丶骨咄施沃沙丶罽賓國丶梵衍那丶石汗那國丶時犍國丶怛沒國丶烏拉噶國丶多勒建國丶護蜜多國丶久越得犍國丶波斯國丶俱密國。

當然現在的目光看,有些國家已經不在。

廣義上的河中地區,包括曹國丶石國丶安國等昭武九姓。

是烏滸水(今阿姆河)和藥殺水(今錫爾河)之間,以及流域兩旁的諸多部落丶國度。

河中十六國都是牆頭草,現在名義上歸屬大唐,實際上看大唐和大食誰聲勢更大。

而昭武九姓則完完全全被大食控製。

特彆是黑衣大食統一以後,高仙芝前腳剛離開,大食的呼羅珊總督艾布穆斯林,就開始調兵遣將,到石國第二城怛羅斯,大有為石國討回公道之勢。

正是因為呼羅珊總督這次調兵遣將,才使河中十六國完全倒向大食。

雖然高仙芝屠戮石國,讓河中諸國失心,但拳頭才是硬道理。

李瑄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完成對河中地區的收複,這樣就有理由與大食長期對峙。

西域兵馬的補給困難,李瑄不可能與整個大食帝國死磕,遠交近攻,才是上策。

「希望七郎此次到西域,能豐富閱曆,更加成熟。如一條鞭法丶考成法這種,過於理想,是折騰官吏,苦難百姓,不適合推行。」

李隆基安排完西域之事後,又向李瑄教育道。

「聖人說得是。臣食君之祿,總想讓國家百姓更好,使天下都感激聖人。奈何考慮不周,讓聖人為難,罷相也是咎由自取。」

李瑄緩緩向李隆基說道。

語氣和去年的時候,完全不一樣,聽得讓李隆基舒心。

李隆基很惆悵,早這樣,他就不會罷李瑄了。

他知道一些原則上的事情上,李瑄變得和張九齡一樣,讓他如鯁在喉。

按照李隆基的想法,這是太較真了。

國家這麽富裕,楊氏就算奢靡,也不過九牛一毛而已!

「把大食打敗,讓那個大食君主臣服,朕還會考慮七郎為相的,像張說一樣……」

李隆基蘿卜大棒一起用。

不管他心中怎麽想,表示李瑄再度拜相,並非不可能。

因為李瑄的身份太特殊,名揚文壇,是毫無疑問的盛世宰相。

「臣必不負聖人之望。」

李瑄拱手說道,這種話對他沒有任何意義。

又與李隆基在花萼相輝樓半個時辰,兩人「相談甚歡」……

上元節的前一天,李隆基下詔對李瑄的任命。

李瑄的諸多使職被罷免。

同時,李隆基罷免李瑄河西丶隴右節度使。

正式任命哥舒翰為河西節度大使,王難得為隴右節度大使。

而李瑄身兼的使職,隻剩下河西長行轉運使,隴右群牧使,閒廄使。

河西長行轉運使的起點在西州(今吐魯番),李瑄可以管轄到,也方便李瑄將西域之物運送到長安。

養馬的官職,李隆基依舊讓李瑄兼任。

李隆基認為李瑄養馬養得好,繼續指揮副使張文儼和判官柳績。

實際上,李瑄隻是規劃一下,由副使行使權力。

閒廄使,掌宮廷牛馬。這隻是個榮譽的官職。

同時,李隆基任命李瑄為安西大都護,安西節度使丶北庭節度使,安西經略大使,北庭經略大使。

本來安西大都護一直由李林甫遙領。

安西節度使隻能當副都護。

李瑄的地位非同一般,直接領從二品的大都護。

大唐對西域東西分疆。由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各管各的。

李隆基為李瑄統領北庭兵馬,將北庭經略大使也交給李瑄。

這意味著架空北庭都護府,李瑄主導北庭軍政。

北庭節度使本就空缺,但李隆基沒讓高仙芝兼任。他本想讓夫蒙靈察去任北庭節度使。

現李隆基權衡後,選擇李瑄。

之前李瑄已經求情節製北庭兵馬,將北庭的兵馬投入到與大食的戰鬥中。

李隆基令李瑄二月前往西域上任。

現李瑄的官職為:

安西大都護;攝尚書右仆射;領安西丶北庭節度大使;兼安西丶北庭經略大使,河西長行轉運大使,隴右群牧大使,閒廄使;授紫金光祿大夫丶上柱國;封天水郡王,實封一千五百戶。

李瑄也趁機推薦陳藏器為濟生堂使,李峴兼慈幼堂使。

常平新法大使為楊國忠。

第三批隴右移民,已經完成遷徙。

隴右邊地,漢人多出數十萬,緩解了河北和河南的壓力,提升了隴右的力量。

一旦吐蕃有不臣,可以從邊地招兵,從牧場取馬。

由於吐蕃的大量進貢,使漢人牧民越來越多。

邊地家家戶戶,都養有牛羊。

李瑄拜相的時候堅持讓高適丶劉晏丶楊綰繼續任邊地太守,隻不過是調換一下。

現高適調為青海太守,劉晏調位九曲太守,楊綰調為柏海太守。

他希望按照他的思路發展邊地,使那-->>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