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四鎮節度,控地萬裡,勁兵重鎮,皆在一身
「李將軍對國家的忠誠,朕早已知曉,諸卿有目共睹。」
李隆基讓李瑄平身。
他還有重任要交給李瑄。
因為他要讓李瑄全心全力,為他打贏這一次唐蕃大戰。
在開元二十九年的時候,吐蕃讚普尺帶珠丹率四十萬大軍壓境,浩浩蕩蕩。
一路入寧塞軍,在攻積石軍城不下後,轉攻達化城,屠城中軍民。
一路入赤嶺東山口,攻破石堡城!
一路通過湟水,入安人軍一帶。
當時,河隴瑟瑟發抖,由於河隴節度使蓋嘉運沉迷酒色,醉倒在溫柔鄉中,致使河隴無調度,所有軍城丶守捉,自閉防守。
許多百姓被吐蕃大軍掠走。
李隆基認為這是他的恥辱。
當時隻有一名連軍使都不算的騎將,擊退一部分吐蕃先鋒。
蓋嘉運為遮蔽罪過,上奏一名那個叫臧希液的騎將,率五千士兵大破四十萬吐蕃大軍。
但這種話,李隆基根本不信。
因為吐蕃兵分數路,在唐境如入無人之地。五千士兵大破四十萬,要輾轉千裡,在安人軍,青海,赤嶺,過黃河,寧塞郡,與不同的吐蕃軍隊進行飛一樣的大戰。顯得河隴其他軍隊和廢物一樣。
那樣還會丟下石堡城嗎?
事實上,吐蕃四十萬大軍耀武揚威後,帶著戰利品從容不迫地退回九曲丶青海,以石堡城為支點,建立屏障。
開元二十九年的戰鬥,其實是李隆基的遺憾,失去擊破吐蕃主力的好機會。
現實力大減的吐蕃,再次頃國而來,李隆基不想再錯過。
「諸卿,王忠嗣去朔方丶河東節度丶支度丶采訪丶營田大使後,誰可以擔任這樣的職務?」
李隆基步入正題,向諸位大臣問道。
「啟奏陛下,臣認為兩鎮副使可以就任?」
一名大臣出列向李隆基稟建議道。
「看副使的資曆,有領一軍的才能,而非元帥之器。」
李隆基當即否掉。
其實河東副使韓休琳兼任兵馬使,是為儲帥,有儒將的風度,但李隆基不想用他。
「啟奏陛下,振武軍使郭子儀狀元及第出身,在邊塞屢立功勳。」
又一名大臣舉薦。
「立的都是小功勳,還檢測不出有無這樣的統帥能力。」
李隆基對郭子儀不熟悉,說明郭子儀立下的都是一般功勳。
「啟奏陛下,河東兵馬使李光弼富有韜略,能整訓士卒,有王忠嗣的才乾。」
一名大臣試著說一句。
「李光弼沒經過幾次戰鬥,不能服眾。」
他聽說李光弼是王忠嗣一手提拔的親信,隻這一點他就不會考慮。
「啟奏陛下,安北副都護,朔方節度判官李暐在邊境十幾年,可有領一使的能力。」
「李暐沒有獨自領兵的經驗,還要曆練一下。」
李隆基回答。
「啟奏陛下,兵部員外郎丶兵役使陳回光有主將的經驗,可以外出為帥。」
「陳將軍可為朔方副使,還要再領一些戰功為大使。」
大臣們為了表現自己,讓邊將承恩,七嘴八舌地舉薦大將。
甚至連李瑄麾下的高秀岩丶安思順丶王難得都被作為邊帥候選人,李隆基以吐蕃事重拒絕。
連十二衛大將軍都有推薦,皆被李隆基一一否決。
這樣大臣們也沒辦法了。
朝中也沒有人有資格,文官想為將,先要去邊疆,不可能一上去就任節度使。
除非宰相親自兼任節度使,和開元後期一樣,李林甫親自兼任河西丶隴右兩鎮節度使。
「左相,你有沒有良才推薦?」
李隆基問裴寬。
「回陛下,先前臣考慮的大將,都不合陛下心意,所以心中已無人選。」
裴寬起身回答。
他十分好奇,一連二十幾個人都被李隆基毫不猶豫地拒絕,李隆基到底心怡什麽樣的人?
「右相呢?」
李隆基又問李林甫。
「回陛下,朔方丶河東的騎兵,將至河湟一帶與蕃賊戰鬥。為方便李將軍指揮,臣建議讓李將軍兼任河東丶朔方節度丶支度丶營田丶采訪大使!」
李林甫起身拱手。
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內心在歎氣。
李隆基一口氣將大唐有資曆任節度使的人都回絕了。
這明擺著讓李瑄兼任嗎?
起初,李林甫還不敢相信。
看李隆基每回絕一次,就將目光停留在李瑄座位的方向,且每次回絕乾脆利落。
再加上李隆基說話時麵帶笑容,心中明顯有人選。
天下名將是數量的,能擔任節度使,光戰功丶勇猛不夠,還得有資曆丶智謀。
李隆基接連否則,問到宰相的時候已經沒有人選了。
不可能隨便拉一個都督,去任節度使。
他揣摩聖意,覺得有九成概率,李隆基要讓李瑄兼領河東丶朔方兩鎮!
李林甫知道李瑄不會領他情,但為迎合上意,彌補之前的過失,他隻能無比難受地舉薦李瑄。
「右相言之有理!朕認為李將軍的統帥能力,可再攜帶兩方帥印,諸卿有無反對的?」
李隆基見李林甫能舉薦李瑄,覺得李林甫還是有能力和遠見的。
兩人的默契感仿佛又回到從前。
皇帝與首席宰相一唱一和,讓整個朝堂驚呆。
他們沒聽錯吧?
不僅是被李瑄整慘的李林甫舉薦李瑄兼河朔兩鎮,李隆基還直接同意了。
難道聖人忘了河東丶朔方丶河西丶隴右,加起來一共多少兵馬嗎?
隴右收複九曲後,經過一次擴軍。
現四鎮兵馬,加起來二十八萬。占據十大節鎮的一半還多。
如果再兼任朔方丶河東押蕃使,令諸羈胡州丶胡部,洮陽郡的吐穀渾部,控製的兵馬,最少再多五萬以上。
聖人會不清楚嗎?
有的大臣甚至有一種害怕的感覺,如果李瑄擁兵自重,天下有傾覆的風險。
不過他們覺得李瑄一片赤誠,詩如其人,應該是忠肝義膽的大唐英雄!
如果真被李瑄節製河朔,李瑄控製範圍內的豪強要遭大罪了。
也與朝廷有些大臣的利益不對。
但李瑄就在朝堂上,他們哪敢去捋李瑄的虎須。
遂大臣們將目光投向裴寬。
因為是李林甫提出的讓李瑄節製河朔,不論出於什麽目的,他不可能勸阻。
能說上話的,隻有裴寬。
其他如陳希烈丶皇甫惟明這樣的尚書,多半都會默許。
至於那些被李林甫「立杖馬」的諫官,也不會找李瑄不自在。
「啟奏陛下,李將軍的統兵丶謀略與勇猛,縱衛霍合力亦有不及。李將軍勝戰,損失多不及敵人十一。有此國士,國家的北方和西麵,必定穩如泰山。臣附議右相的建議!」
裴寬作為宰相,出列向李隆基說道。
他終於明白李林甫為何會舉薦死敵李瑄,因為他揣摩透聖人的心思。
這條猜測很大膽,因為大唐自開國以來,從未有將領統領過如此多的兵馬。
唐初的行軍大總管是一種臨時的軍事職務,戰時任命大臣出征,戰鬥過後罷免,兵士歸各折衝府。
現在的軍鎮則是募兵,士兵都是常備軍,由於節度使兼任支度使,使士兵極為依賴節度使。
而且節度使很容易蒙蔽士兵,將天聽阻攔在節鎮之外,哪怕是假傳聖旨,麾下的將士也無法辨清。
在這種情況下,聖人讓李瑄掌握四個節鎮,裴寬未預料到。
此時,裴寬感歎自己不如李林甫。
他也沒有理由反駁忤逆聖人,畢竟他能當宰相,李瑄功不可沒。
裴寬的話一出,意味著朝堂上再也無人能阻攔李瑄任河東丶朔方節度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