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幕府班底
「拜見李帥!」
劉單入府衙正堂後,恭敬向李瑄一拜。
他今年已經三十四歲。
二十多年寒窗苦讀,才為狀元第一。但科舉進士,也並非平步青雲,隻是有基礎而已。
因為科舉是舉士,「進士」,是成為士。
劉單還要進行三年的守選期,到時候通過吏部銓為文官,或者通過兵部銓選為武官。
許多文人早早中進士,卻在銓選上一直不合格。
選人冗冗,甚於羊群,吏部喧喧,多於蟻聚。這是對文人求官的情形描述。
太平盛世,文人們無不渴望官職,但士人太多,數十人可能競爭一個芝麻大小的官吏。
彆說進士。連門蔭入仕都要排隊。
以往父祖五品官,子弟萌蔭。現在祖輩當過三品以上職事官,才能為後輩尋一個好差事。
劉單考中狀元後,在長安等待大半年,對於李瑄的名聲,他如雷貫耳。
長安傳出李瑄拜為上將後,他立刻趕至隴右,希望能在幕府任一官半職。
「郎君為狀元,隻此一點,便名留青史。郎君所作之詩,雄闊丶壯麗,似有邊塞之風,為我寫詩者多矣,未能達到如此風度。」
李瑄請劉單起身。
作為穿越者,他能提前預見宰相,也能知道哪些宰相是花架子。
那些宰相現在還很年輕,甚為五鬥米折腰,正是李瑄召入幕府的好時機。
劉單雖未至相,但官至侍郎,也算非同一般了。
「和李帥相比,我所尋之詩為末學,難登大雅之堂。」
劉單再次一禮,他寫詩隻是讚述李瑄的功績,表達自己的誌向,希望李瑄能舉薦他。
李瑄的詩名動天下,他哪能去比較。
「我準備將河源軍使王難得調往臨洮軍任大使,將安人軍副使荔非元禮舉薦為河源軍使。王難得和荔非元禮,都是驍勇善戰之輩,幫我寫一下這樣的軍文。」
李瑄與劉單談論一刻鐘後,直接向他考驗。
不一會兒,劉單就在座前將兩份文書寫完。
李瑄細細觀看,第一眼看到劉單的字跡剛勁有力,飄逸俊美,不愧是狀元,不但會畫畫,字寫得也好。
再看內容,劉單明顯是有備而來,荔非元禮當前名不見經傳,所以劉單描寫淺薄,這也正常,李瑄之前也不知道荔非元禮在軍中。畢竟隴右軍有十幾個軍使丶守捉使。
但劉單對王難得的描寫十分細致,看起來是做足功課。
「不錯!假如我明天率部出塞,在苦拔海東麵五十裡與一隊吐蕃騎兵遭遇,經過半日苦戰,斬首一千,俘三百。我軍傷亡五百。我要將戰果呈奏聖人,請寫下這份軍報!」
李瑄又向劉單下達考驗。
隻用兩刻鐘時間,劉單就將這份戰報擬成。
內容條理分明,戰況清晰,李瑄講述的,都有描寫。
如果劉單隨軍去,一定能寫得更細致。
接下來,李瑄口頭詢問。
如軍與軍之間出現矛盾,將與將之間發生糾紛,軍中的操訓,還有一些佐理事務。
劉單回答還算讓李瑄滿意。
在另一個判官還未赴任前,劉單應該可以幫助他穩定住後方。
以後劉晏,或者其他判官到任後,李瑄會任劉單為隨軍判官,與掌書記一起,記錄軍機。
「聽君回答,應是大才。我幕府判官有二,一為主事,二為隨軍。劉五你今後就當我的隨軍判官吧,你雖是狀元,未有資曆,我舉薦你為左武衛中候,秩正七品下。」
劉單族中排行第五。
李瑄考慮到他沒有從政資曆,不適合一下任六品官。
「屬下多謝李帥,今後必報答李帥的知遇之恩。」
劉單大喜,立刻起身向李瑄拜道。
他未曾想李瑄這麽看得起他,直接任命為判官。
他若在長安等官,一定會等到猴年馬月。
品秩倒不是很重要,判官一直是幕府的心腹,讓劉單感激不儘。
「主事判官未至,伱暫判節度使主事。」
李瑄讓劉單起身,並向他吩咐。
「遵命!」
劉單領命道。
過兩天的宴會上,李瑄會帶劉單與諸軍使認識。
現在劉單要先熟悉節度使事務,李瑄吩咐小事自己判,大事和軍令由他親判。
劉單很珍惜這次機會,上任後白天處理事務,晚上了解當地風俗人情,觀看每一處區域的山河地圖。
希望將來能為李帥獻出有用的計策。
五日過,所有的軍使齊至。
河源軍使王難得,安人軍使張守瑜,白水軍使楊景輝,鎮西軍使安思順,寧塞軍使蘇法鼎,積石軍使李廣琛,莫門軍使鉗耳大福,綏和守捉使高鍇,威戎軍使陳章等等。
李瑄率先宣讀將王難得任為臨洮軍使,將荔非元禮任河源軍使。
諸將很遺憾,他們都知道王難得名氣大,作戰勇猛,連聖人都召見過,並封為金吾將軍。也沒有什麽不服的。
當然,也不是哪一個軍使都盯著臨洮軍的位置。如振威軍使丶威戎軍使,他們管兵隻有一千,寧塞軍使更是隻管五百人,連守捉使都不如,定不敢期盼高位。
安思順資曆很老,隴右大半軍使輪著當,他倒是沒什麽怨言,隻是苦於沒有機會升遷。
「我新節隴右,今與諸位見麵,是統籌諸軍之事,諸軍分鎮東西,抵禦吐蕃,然失地未收回,始終是我們這些邊將的恥辱。聖人令我為帥,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徹底收回失地,將吐蕃扼製在高原之上,不得北望。希望諸軍能統訓軍隊,隨時聽候調遣。」
李瑄向眾軍使說道。
「我等謹遵李帥之令!」
諸軍使起身一拜,他們都有預感,在皇甫惟明調走,李瑄節製隴右,會有大動作。
天寶年間,是聖人立誌要開疆擴土的年代,誰都想立下軍功,榮華富貴。
而後的三天時間,李瑄都與諸將討論軍機。
現在即將八月,快到出兵的季節。
或許是吐蕃出兵寇邊,邊境上的戍堡,要時時刻刻監視吐蕃的動靜,一有情況,立刻派人稟告府衙。
李瑄向眾將承諾,如有破敵良策,儘可上言。如立大功,他會上奏聖人,加官進爵。
同時,李瑄要求軍中嚴格軍紀,會派遣巡官巡視諸軍,如有軍紀不規,欺淩百姓,輕者罰主將,重者免主將職。
李瑄還要求主將操軍,名列前茅者獎勵肉食丶絹錢,提震士氣,使士兵勤於訓練。
在隴右諸屯區,李瑄要求士卒自勉。
每一軍最少要自足七成的糧食。
如有屯田更多,皆獎勵絹錢。
軍中的器械李瑄也效仿王忠嗣一樣,由軍吏督導,在兵器上寫上使用者的名字。
若無緣無故損壞丟棄,軍法處置。
李瑄嚴格要求諸軍的賞罰製度,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功過不可相抵。
主將不得妄殺士兵,即便是死罪,也要上報府衙。
如有「意外死亡」,李瑄會派遣推官去調查。
在陣亡撫恤上,李瑄要求與諸地核實,如有貪汙撫恤者,不論是誰,一律處死。
李瑄貌似定下嚴厲的軍規,卻是以普通士卒的利益出發。對士兵們的獎勵嚴格落實。
同時,李瑄也會照顧將領們的功績,隻要立功,他必奏其升官,哪怕禁軍的將軍,也會向聖人申請。
總之隻有一點,軍規要嚴守。
李瑄會招募四名巡官,替他巡視諸軍。
等幕府齊全後,李瑄也會經常出其不意,到某個軍中了解情況。
隴右節度使的絹錢充裕,身為隴右支度使,李瑄還可調集隴右十二郡資源,維持隴右軍的運行。
隻要不出現許括那樣貪軍餉,貪賞賜的現象,必能讓軍中錢丶絹充足。
……
長安。
天寶三載科舉在即,天下文人紛紛奔赴長安。希望能進士及第,一朝成名。
這其中就包括岑參。
他的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岑文本。
可惜,他排行不夠,不能以門蔭入仕,隻能砥礪苦讀,以求進士。
岑參排行第二十七。
這可排行可不是他老子有二十七個兒子,而是同輩族中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