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8章 劍指會稽

征服江東在統一天下的大業中,絕對是最為重要的一步,其意義之大甚至超過了攻滅北齊。

畢竟東西分裂的時間要遠遠短於南北的分裂,而且東西之間本屬同源,隻要消滅了北齊上層統治階級內的一些頑固分子,中下層士民的統合就要順利得多。

但是南北情況則恰好相反,南朝上層不乏審時度勢丶或者說見風使舵之人,但是中下層對於江東自治的執念則比較頑固,對於北朝勢力有一種發乎本能的抵觸,而數年前的侯景之亂又進一步的加重了這種妖魔化的認知與刻板印象。

李泰自以統一天下為己任,對於征服江東自然也有包括武力收服在內的一係列構想。不過他也並不把江東南陳政權當作什麽敵對異國來看待,所思所想都是以最小傷亡代價來平定江東。

之前他扶植陳昌返回江東繼統,也是在這種思路之下所采取的舉措之一。他希望能夠以陳昌為首的南陳政權來維係江東表麵上的一個和平,並且大唐藉助南陳朝廷而逐步滲透和增加對江東時局的影響力,儘量降低江東士民的抵觸情緒。

這計劃在進行初期還是比較順利,大唐與南陳方方麵麵都在加強合作,彼此間的人員和物資的流動也非常的通暢,相處的可謂是其樂融融。

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這種模式的弊病還是顯露出來了。大唐針對長江下遊的江東地區的影響,一直都集中在其京畿建康地區,遲遲難以向其他區域輻射開來,尤其是江東核心的三吳地區,非但沒有加深對大唐的認知與好感,反而還越發的抵觸和抗拒。

這樣的情況,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陳昌的無能所造成的,尤其他對陳蒨的一再縱容丶或者說完全的無從控製。大唐與南陳朝廷的親密同盟非但沒有化解三吳士民的敵意,反而成為陳蒨在三吳地區興風作浪丶聚結勢力的一個工具。

由於大唐還要保持與南陳朝廷的同盟,也難以越過南陳朝廷直接插手三吳事務,這就使得三吳之間的反唐風氣越來越濃烈。雙方之間這種同盟合作的關係非但已經無益於事,反而還成為了一種拖累。

所以之前當嶺表的變亂影響到大唐在長江中遊南岸的人事布置後,大唐僅僅隻是借用了一個南陳求援的名義,將南川還給南陳作為交換,獲得了在嶺表桂州獨立活動的空間。

不過除了跟南陳朝廷保持結盟互動之外,大唐暫時還找不動更好的介入江東時局的渠道。尤其是在北方戰事告一段落丶國事整體進入一個休養生息的階段後,直接大規模的用兵於江東條件暫時也還不成熟。

陳昌作為南陳的君主,儘管對於大唐是有著很深的依賴,但從其自身立場而言,對於大唐還是保持著必要的警惕與戒備,是不可能徹底的放棄底線,任由大唐的勢力進入江東內部攪風攪雨。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不直接發兵渡江的話,大唐一時間也是很難找到一個新的介入江東時局的方式渠道。而徐度這個坐鎮江表重鎮的南陳軍頭選擇向大唐歸義,無疑就提供了一個極佳的選擇。

京口如果為大唐所掌控,那麽基本上從上遊到下遊的一係列大江防線便儘在掌握之中,大唐也因此享有了戰略和戰術上的絕對主動權。平定江東不再是一個問題,區彆隻在於早晚。

當然這件事也必然會引起陳昌和南陳朝廷的警惕丶甚至是一些過激反應,彆的不說,陳昌他老子陳霸先之前就是從京口西進乾掉了陳霸先,如今大唐繞過南陳朝廷直接控製京口,究竟意欲何為,簡直讓人不敢想像!

所以這件事一定會影響到大唐與南陳之間的邦交關係,不過跟控製京口之後所獲得的更多戰術選擇相比,陳昌君臣對此是何反應倒也不必過分糾結。

尤其如今李泰又得到了佛爺們刷的大火箭,有了進一步動用武力的底氣,對於後續南陳局勢變化的應對能力也有所提升,節奏自然也就可以再快上一些了,不需要再做太多的瞻顧權衡。

所以在知曉此事後,李泰也並沒有責怪若乾鳳的自作主張,畢竟京口這個南朝重鎮擺在麵前,大凡稍對江東有所圖謀之想,那都難以視而不見。

隻是有一點讓他感到比較可樂,徐度其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