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郡李氏作為關東名族,據稱乃是戰國時期武安君李牧的後人,可謂傳承悠久。
哪怕真正有據可考的先人,也可追溯到西晉時期的李楷,據傳李楷乃是西漢廣武君李左車的十七世孫,雖然在此以前的先人世係略不可考,但自從李楷帶領族人們定居趙郡平棘縣之後,李氏族人們便在這一片土地上開枝散葉丶茁壯發展。
趙郡李氏東祖丶西祖丶南祖定著三房,俱是李楷子孫,以各自宅居方位而定其房係,各自在鄉裡繁衍生息,鄉勢愈壯。西晉末年永嘉之亂,而後五胡亂華,河北大地可謂是民不聊生,趙郡李氏卻由於據地自守而發展的更加壯大,並且其族人在北魏時期頻為顯宦而獲得了更大的影響力。
像是北魏太和年間首倡施行均田製的李安世,便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因為趙郡李氏族人們在北魏政局中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當太和改製的時候,趙郡李氏也正式成為北魏朝廷所欽定的崔盧李鄭漢人高門四姓之一。
趙郡李氏在政治上地位和影響越發顯赫之餘,在地方鄉勢上的發展也並沒有落後太多。自西晉時期,其宗族越發壯大,以最初的族地平棘縣為中心向四方進行遷移,逐漸的擴張到趙郡丶南趙郡等諸縣之間。
後世所謂土豪之家,了不起族屬數千丶擁地萬畝,但趙郡李氏的鄉資勢力那是真的跨郡覆縣,族居區域動輒百裡一計,房支族戶數千逾萬。
後世言及中古南北朝時期北方世族豪強等地方勢力的發展,往往會引用《北史》記載的一個例子「集諸李數千家於殷州西山,開李魚川方五六十裡居之,顯甫為其宗主」。
這一段文字講的便是趙郡李氏發展壯大的一個例子,當中所言李顯甫便是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
李顯甫開李魚川並聚族人數千家居此,時間大約還在北魏太和年間,並非六鎮兵變的大亂之年,未必是為了躲避戰禍而築造塢壁以自保,更像是一個區域的族勢發展已經飽和,所以向彆處分流,繼續擴大其宗族勢力。
僅僅李顯甫便可以動員數千家族人開辟新族地,動輒便是方圓幾十裡,對鄉土人事的動員力之大已經不遜於州郡官府,足見趙郡李氏鄉勢之雄大。
李顯甫的兒子李元忠則猶有勝之,不隻在鄉裡是雄踞一方的豪強,威名赫赫震懾鄉裡群盜,更曾一度深刻影響天下大勢的走向。
當年高歡將入河北,李元忠親望迎接並為之出謀劃策,且還聚集鄉兵攻戰殷州,為高歡打通進入河北的道路,以至於高歡成事之後還笑言是李元忠逼其建義舉事。
趙郡李氏有著如此雄壯的勢力和光輝的事跡,其族人心中自然也都高傲得很。因此當大唐朝廷針對趙郡李氏的懲處傳到河北的時候,趙郡李氏族人心中憤慨便可想而知。
儘管這所謂的不赦之刑所針對的隻是趙郡李氏李憲一支,但李憲一家本就是趙郡李氏顯宗,單其一家人便幾乎占了東祖房的半壁,一旦接受了這個不赦之刑,對其一家政治前程的打擊可謂是毀滅性的,對整個趙郡李氏的聲勢也會造成極大的重創。
後世常以琅琊諸葛氏分事三國而論證中古亂世當中士族長袖善舞丶見風使舵,但趙郡李氏與琅琊諸葛氏相比還是有所不同。
諸葛氏分事三國,恰恰說明了這個家族本身就沒有足夠強大的鄉勢和凝聚力,所以族人們才飄零諸方丶各覓出路。但趙郡李氏在河北無論鄉資勢力還是政治影響都是第一流的,族人們之間的凝聚力自然也是很大,李憲一家又是顯支,即便是想做切割,一時間也很難切割清楚。
總之,當這一消息傳到河北之後,作為李氏族居地的趙郡丶南趙郡等地便徹底沸騰了。且不說人人自危丶羞憤有加的趙郡李氏族人,一些早已經高舉義旗歸附大唐的豪強態度也變得微妙起來。
這些豪強立足此項而成其勢力,多多少少都是與趙郡李氏有所牽連的。而且據史書所載,趙郡鄉裡每遇災荒,鄉人窮困難活,趙郡李氏便會放貸賑濟,過後又焚燒借據以悅鄉人。
拋開這為善鄉裡的表象不說,內裡所體現出來的本質,那可是趙郡李氏牢牢把持著鄉裡錢糧大權,老爺們如果不發善心,鄉人們便要難過活!這一片土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