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山回到襄陽城內的台府,李泰才注意到之前分出查探鄉情的李雅等幾個小子還沒有返回。??? ????????.??m ???

對此他也並未在意,畢竟在襄陽近郊也不會有什麽意外發生,隻道這些家夥在外邊遊獵玩嗨了,以至於忘記了時辰,於是他便吩咐府員讓那些人歸府後即刻來見,給他們安排一點行軍操練的活動,以消磨一下江陵戰事結束後身上所積攢的狂躁之氣。

交待完這事後,李泰便返回府中直堂,同長孫儉等屬員們商討一下府中的行政事宜。

如今的襄陽台府所在便是原梁王蕭詧的王府,建築規製上多有僭製之處。如今台府新創丶諸事待作,對於這種枝節問題也無暇處理,於是便將一些明顯僭製的地方暫且遮掩起來,在不打擾台府運轉的同時稍作修改。

台府的直堂一直都是公務彙集的樞要所在,李泰乾脆將之命名為政事堂,並且參照後世三省六部製度的格局,在政事堂中設立諸曹郎官,自長史以下諸上佐輪番當值,而他也可直接通過政事堂去指導諸曹事務。

眼下政事堂主要在進行的事務便是不久之後的科考,隨著台府命令發向各地,各地也都在推舉才士送向襄陽,已經有不少地方的才流已經來到襄陽等待參加考試。

由於這考選製度今年還是初行,諸事仍然有待磨合。雖然李泰腦海中也有一係列的製度流程,但當真正施行起來的時候還是不免有些手忙腳亂丶顧此失彼。而且相對於製度的完善,眼下更加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是台府以及下屬州郡官府之間的普遍缺人,需要儘快補充精熟吏術的行政人才。

因此這些州郡選舉來的才士,在經過經義書數等基本考核之後,便要進入台府下屬的選人院,進行為期數月的書令格式等行政技能的培養,然後入秋之後再參加一場選試,通過選試之後便授予官職,進入台府或者州郡地方任職。

至於流程中的規範化,諸如諸州舉人隨秋賦入貢丶明經進士等諸科的劃分,以及銓選身言書判的選人標準,這都要在日後的科考和銓選施行過程中再加以完善。

至於現在最主要的還是讓諸方群眾了解並習慣這一人事製度的存在,並且儘快為台府補充合格的行政人才。

李泰在聽取完長孫儉等人的彙報後,對於事情進度還算比較滿意。

他又想到今日出城見到城外豪強圈地成風的情況,於是便又問起府員們對於這一情況可有一個細致的摸查?

「襄陽此邊官府所造黃白籍簿多有混亂,錯漏雜多,府中事員仍有欠缺,審理進度進展緩慢。」

講到這個問題,長孫儉也是頗為頭疼。襄陽對於籍戶管理製度實在是太混亂了,黃籍白籍交叉摻雜丶幾乎沒有一個定數,給審理人員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以至於如今都還沒有掌握一個具體的籍戶數目,更不要說更加具體的土地資產等記錄。

黃籍即就是州郡官府掌管籍民戶數的文書,而白籍則是指僑置的州郡所彙編而成的籍民數據。僑置的州郡本身是沒有實土的,而且籍民數量變化非常頻繁丶聚散不定,本身並不能代表籍民的資業狀況,因此白籍往往不需要承擔一些固定的賦役。

不同籍戶所需要負擔的壓力並不相同,於是便造成了黃籍篡改為白籍,白籍又隱沒成為隱籍,具體的人員並沒有消失,隻是官府所管理的籍簿上戶數越來越少。連這些基本的數據都沒有,又如何去管理治下民眾?

發生這一情況,自然就是因為豪強大族乾涉行政力量,將原本的黃籍百姓蔭庇成為士伍部曲,官府掌握的戶數越來越少,而豪強擁有的部曲越來越多。

李泰趕走梁王蕭詧丶鳩占鵲巢的做法雖然有點不地道,但在了解到襄陽內部各項事宜現狀之後,也發現襄陽就隻剩下了一個空殼子,內裡亂糟糟的一團,就算梁王繼續留此,稍有外力施加怕是就得直接崩潰。

原本李泰還打算用比較緩和的方式來完成製度的重建,但看這情況怕是很難,略加沉吟後他便說道:「行台擬定一個遷城計劃,將襄陽南遷荊山南側,故城皆作軍事營壘。城中士民限期各自申報丁數丶資業,以備遷居新城之後均田授業。」

「遷城?這丶這……襄陽所重在於山水形勢,一旦轉出此間,頓失形勝。況且這麽多士民喬遷安置,新城所費必定甚巨,如今大戰方已便驟作興工,恐怕……」

長孫儉倒是知道李泰好作大工程,但聽到其人竟然打算要在荊山以南再造一座新的襄陽城,一時間也是嚇得不輕,忙不迭語氣委婉的勸告這個意義不大但卻勞民傷財的想法。

「舊屋不掃,新居不華。抱殘守缺隻是積弊更深,唯有從新營造才能根基牢固!告令一出,人恐失其資,必定爭相報備。屆時若有隱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