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李泰這個決定,總管府其他下屬們也都沒有多說什麽,反而各自都目露期待之色,一個個隻是等待著大將軍向他們下達具體的任務。

但長孫儉聞言後卻皺起了眉頭,沉默了好一會兒之後才又開口說道:「大將軍既然作此決定,卑職不敢質疑。隻是請告大將軍,外敵誠然須討,內憂也不可不察。荊府建功甚多,國中群眾多有稱羨。大將軍近年論功居首,不乏論者竊議盛極近亢。

東賊之擾存世已久,就連宇文大王都需要暫避鋒芒丶養精蓄銳。其軍絕非弱旅,賊首又為輕躁之徒,如若貿然與戰,恐非短時之內能夠速決勝負。屆時我荊府將士俱為賊軍所累,恐怕無力更作彆計。梁國自取滅亡,天難活之,一旦我軍受困淮南,恐怕中外府會另遣……」

「放肆!我意已決,誰敢再諫?東賊雖強,非我之敵,破之甚易,前事屢驗,長史休得危言聳聽,但處份內,彆事休問!」

聽到長孫儉的規勸之辭,李泰臉色陡地一沉,直接拍案怒喝道:「更何況,此番歸國宇文大王早已告我東南之事予我專斷,是否征討南國自然也在其內。待我擊破東賊,歸討梁國未遲!」

長孫儉見李泰仍然固執己見,便也隻能乖乖閉上了嘴巴,同時心中不免暗歎,雖然李大將軍日常看起來也算彬彬有禮丶肯於納諫,但真正麵對大事決斷的時候,卻仍不免流露出剛愎自負的一麵,容不得其他的意見。

不過這也難怪,在這般年紀便取得了如此成就,換了其他人隻怕更加的驕狂。長孫儉也自知他在李大將軍眼中終究還是中外府安插進來的耳目,一旦謀斷大事時肯定會有所保留,不肯完全相信,儘管他所諫言並非出於私心,但也仍然難以獲得信任。

不過長孫儉卻不知道,李泰雖然表麵上盛怒不已,但其實心內對其已經略有改觀。

他這番話也算是站在總管府的角度來說,無論是真的心向總管府,還是擔心中外府另外遣員伐梁可能會將他這軍府長史的職權也給架空,起碼這態度還是值得懇請的,能夠分得清內外親疏。

其實臣子資望和地位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對於上位者而言就變得有些不好控製了。因為支撐他們維持這一地位的乃是自身所擁有的勢力和功勳,而非來自上位者的恩寵。

像是後世被譽為頂級權謀的《大明王朝》其中一些橋段和邏輯,放在這中古社會是不怎麽能說得通的。

因為二者的政治邏輯完全不同,不要說這後三國亂世,哪怕到了隋唐大一統時期,官員們的氣象較之後世馴服度已經極高的職業官僚們也是有著很大的區彆。特彆是在當下,你想跟我一起勉為其難,那老子就勉為其難的超度了你,讓你少走十幾年彎路!

長孫儉某種程度上來說的確算是宇文泰的心腹,而宇文泰遣之前來也的確存著幾分製衡分化荊州總管府的意思。但除了宇文泰的心腹這一層身份之外,長孫儉當然也有著自己的政治追求,並不甘心隻做一名恩幸之徒。

在這一點上,李泰跟長孫儉心態其實也有共通之處,他也同樣不甘心隻做宇文泰的小寶貝,隻不過他的追求要比長孫儉的更大了一些。

在麵對征伐南梁這一重要事件上,長孫儉的態度自然而然就站在了符合總管府利益的立場上來,並且毫不掩飾的告訴李泰國中就有人等著你出錯好對你取而代之。

畢竟在荊州軍府中,李泰老大丶長孫儉就是老二,這是已經確定的關係。除此之外中外府另派誰來,都會給已經確定的人事增添幾分變數。而這變數對長孫儉而言就是壞事,除非他就地被提拔為伐梁主將,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長孫儉提出的問題也的確很中肯,無論李泰之前戰績如何,都不可否認北齊就是當下三國之中軍事實力最強的一國,而且這一優勢還將持續不短的時間。

齊主高洋那是慣於追雞攆狗的家夥,見到路上石子若不踢上一腳,那這一天都過不去。主動去招惹這樣的人,想要抽身而退哪有那麽簡單!想要跟北齊在淮南開戰很簡單,可什麽時候結束就不好說了。

正常情況來說,這麽想也沒錯。可是用正常的思維去考慮與北齊的博弈,這思路本來就不正常。

首先淮南這個地方並不屬於北齊的核心利益範圍,尤其晉陽勳貴們對於這裡並沒有什麽旺盛的利益訴求,因此作為北齊軍事主力的晉陽兵們對於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