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西魏伐蜀陷入僵局之際,江陵的南梁朝堂上也展開了一係列的紛爭辯論。

八月的江陵,暑熱之氣逐漸消散,涼爽的秋風吹拂全城。但城中的人情氛圍卻並沒有因為時令的變化而轉為寒涼,仍然洋溢著滿滿的歡樂喜慶。

江陵近年來可謂是多災多難,之前侯景亂軍西征來擾,不久前又陷入兩線作戰的窘迫困境。雖然戰火並沒有直接蔓延到江陵城中,但那股風聲鶴唳的緊張氣氛對城中士民而言也絕不是什麽美好的回憶。

幸在有當今聖上和一眾文武賢良們同心協力丶共渡難關,使得江陵一次又一次的免於禍難侵害。

當這一次蜀中亂軍被擊敗之後,皇帝蕭繹在江陵的威望一時間也是再攀新高,群眾們紛紛走上街頭載歌載舞的慶祝大勝,直歎但有賢明至尊治世牧民,江陵士民便能永免於災禍的虐害!

可是這股歡樂喜慶的氛圍還沒有持續太久便被突然打斷,破壞氣氛的正是江陵士民們所頂禮膜拜的聖上蕭繹。

隨著巴蜀的亂軍也被平定下來,一個之前便被推遲冷落但又不得不麵對的問題又被重新翻了出來,皇帝蕭繹下詔將還舊都建康。

這一道詔書發布之後,頓時便在江陵朝野之間引起了軒然大波,不隻民間士民人心驚疑不定,在江陵朝堂中也是爭論不休。

蕭繹雖然在江陵稱製未久,但江陵文武群眾規模卻是不小。在過去持續了三年多時間的侯景之亂中,作為南梁第一大軍府所在,便多有建康和各方朝臣名士們為了躲避戰亂而奔赴江陵。

隨著蕭繹平定內外的叛亂丶中興稱製,這些人也都陸續見用於朝堂,並且在江陵朝堂上積極發出自己的聲音。尤其是在遷還舊都這一個問題上,各自都踴躍的表態。

在這眾說紛紜的聲音中,基本上可以分成兩種意見,即就是讚同遷還舊都和希望定都江陵者。這兩派意見各自也都有著自己的代表人物,其他文武群眾則就各自支持一方。

希望定都江陵者,主要以江陵本地人士和蕭繹原本的西府舊僚為主,持此意見者主要有領軍將軍胡僧佑丶吏部尚書宗懍等等。

這些人或是世居江陵,或是長年居此為官,無論是在感情上還是出於利益的訴求,當然都希望這樣的局麵繼續維持下去,不肯遠赴建康。

他們的意見也很充分,侯景之亂持續數年,建康城早已經被摧殘的殘破不堪,不隻是城中閭裡建築,就連宮苑殿堂和百官府廨都鮮有完好。更何況江北淮南之地已經多遭北齊吞沒,除了一道長江天險已經再無阻隔。

在這樣的情況下遷還舊都,不隻君王無所安置丶起居草草,就連生命安全都無從保證。反觀江陵這裡,早在聖上治理之下繁榮有加,曆經危難而無受侵害,可謂是天意庇佑的龍興之地,舍此彆就實在是不智之舉!

大多數的江陵人士和西府舊僚也都同意這一觀點,力諫皇帝不要轉遷建康。

支持遷還舊都的主要有黃門侍郎周弘正丶尚書仆射王褒等,拋開他們所提出的理由且不說,單單看他們各自的出身,便可以明白他們為何力主遷回建康。

王褒出身琅琊王氏,便是王與馬共天下的那個琅琊王氏,其祖上乃是東晉名相王導。至於周弘正則出身汝南周氏,其祖上同樣也是東晉元帝司馬睿時期的名臣周顗。

周顗的名氣自是不如王導那麽大,但王導因知留下的一句名言卻也流傳甚廣:「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伯仁即就是周顗的字,東晉王敦作亂時,由於王導對周顗的誤解和嫉恨而使王敦將之殺死。

姑且不論琅琊王氏和汝南周氏祖上的恩怨,他們兩者卻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都是從衣冠南渡的東晉初年便一路闊氣到現在的世族名門,講到家族的曆史淵源,就連南朝齊梁皇族所出的蘭陵蕭氏都拍馬難及。

所以在遷還舊都這一個問題上,王褒和周弘正這些建康來人是高度的意見統一。定都建康乃是南朝一直以來的政治傳統,無論誰家做了皇帝,這一傳統卻都一直保持下來。

南朝曆史進程中也有登基於方鎮的皇帝,但為了社稷的長治久安,無一例外都要前往建康才能確立其政權統治的正當性。

在當下江陵朝廷遷都與否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