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總管府中,當李泰看完了李遷哲和李顯兄弟兩人的奏報後,便也認真的思索起來。

之前雖然是他率部長驅直入的收複漢中,但是對於漢中後續的局勢變化卻是不怎麽清楚。

包括山南方麵,雖然除了安康李氏之外,也安排了宇文虯和泉仲遵等坐鎮其地,但這些人既不屬於總管府嫡係,李泰也沒有對他們嚴加督令,都給予了極大的自主權。

畢竟他真正的經營重心還是在江漢之間,山南漢中更看重的還是其地域上的渠道功能,但是對於牢牢掌控其地軍政權力的需求並不算高,而且中外府也未必會樂見他把手伸得這麽長。

李遷哲兄弟倆作此奏報,老實說還是讓李泰比較意外的。尤其是主動提出讓總管府派遣官員入境整編那些蔭庇人眾的請求,更讓李泰頗感詫異。

眼下的他倒並不怎麽急迫的去限製這些地方豪強的勢力,因為憑如今荊州總管府的行政力量還並不足以完全接手地方管理,軍政方麵都仍需仰仗這些地方豪強。

畢竟李泰做大於東南才僅隻數年而已,人才的積累和獲取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並不能說開個考場丶安排幾場考試,合格的行政人才就都刷新出來了。

荊州總管府如今獲取人才的渠道,第一便是由朝廷或中外府進行委任,不過由於荊州總管府地位比較特殊,來自國中的任命隻限定在總管府和州郡上佐這一級彆,而且數量和頻次都較少,任命之前都要和總管府進行充分的溝通,極少會直接委任空降。

第二也是最主要的,那就是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徵辟,比如李泰門下這些門生故吏們,還有崔謙這樣的關東世族親戚舊交,以及之前主動依附而來的魯悉達等地方豪強,當然也包括戰俘降人當中智慧勇力之士。

第三那就是自己培養出來的,李泰之前在商原鄉裡便培養了一批鄉人子弟,未必教給多麽高深的學問,主要的課程便是書法和算學,即便培養不出多麽高明的人才,但也都能勝任文書核計等庶務吏術。

如今這一批商原子弟,便是總管府行政力量中的主力。他們雖不參與各項政令的討論與決策環節,但卻負責具體的管理執行。荊州總管府有著大量工商相關的文籍事務,也是因為有著這樣一批成熟的文吏進行管理維持,才得以高效運作。

至於州郡官學,在當下階段而言,其實隻是割開了一個鄉情秩序的口子,想要成批量的提供優質人才仍然需要常年的經營和耐心等待。

江漢地區作為一個地理名詞,地域跨度是很大的,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民情丶地理等各種元素,實際管理起來要比關中地區還要更加複雜。

再加上周邊形勢同樣錯綜複雜丶瞬息萬變,如果真的一刀切丶不允許區域自治,將所有的管理權都收歸總管府,那就等於將所有弊病與風險都收歸一身,沒有等到對手挑戰,自身就先內耗掛了。

如今李泰對於荊州總管府的治理思路,那就是在政治上確立荊州總管府的唯一權威,軍事上充分發揮地域間的製衡與互補,經濟上則就是不遺餘力的在沔北進行工商建設丶從而推動形成一種虹吸效應,使得整個江漢地區的人事資源高速的向沔北地區彙集。

如今幾項工作都進行的非常順利,而且由於事務的高度集中化,也沒有超出荊州總管府的能力範疇。對於地方上的控製的確是有些薄弱,但是這些地方在軍事上和經濟上對總管府的依從度卻越來越多。

像是漢東地區不乏隨陸豪強們頻頻變現鄉土資產,前往沔北包地建廠。

一則是沔北相對而言要更加的安全,不說總管府強大的軍事基礎,單單李大將軍本身就是一個不敗金身。二來就是沔北的工商氛圍實在太好了,投資回報的周期也要比耕墾土地快速得多。

眼下雖然並不急於收回對於地方上的管理權,但是主動送上來的李泰也不會拒絕。而且如果山南情況確如李遷哲奏報中所言的話,這也的確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隱患,如果不妥善處理,很有可能會拖累到後續的伐蜀戰事。

略作沉吟後,李泰便召來總管府戶曹參軍崔彥升丶工曹趙景之,著令他們率領一隊府員前往金州,將滯留境中的四方遊食亡人儘快編籍然後造成工冊,再發付興州造船工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