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李遷哲這麽說,李泰也忍不住歎息一聲。

人是很複雜的,究竟是好是壞丶是賢是愚很難一概而論。就蕭家這些貨而言,武陵王蕭紀真的算是比較不錯的了。單就其人鎮蜀十餘年,蜀中鮮少大亂這一點,就值得誇獎一番。

南梁初期的蜀中可絕不是什麽天府之國,各種矛盾層出不窮丶民變爭鬥此起彼伏,以至於獲得了蜀人貪亂樂禍的評價。

蜀人羅研便曾有言:蜀中積弊,實非一朝。百家為村,不過數家有食,窮迫之人,十有八九,束縛之使,旬有二三。貪亂樂禍,無足多怪。

蜀人貪亂樂禍並非性情使然,而是因為貧富差距懸殊,還有沉重的賦稅勞役負擔,是實實在在的官逼民反,若不揭竿而起,也要死無葬身之地!

蕭梁立國以來,前後使任蜀中的刺史也都是才能不俗之輩,但仍然難免動蕩頻頻。

這一情況一直到了武陵王蕭紀出鎮蜀中的時候才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民生商貿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在其任職蜀中的過程中鮮少發生民變作亂,這說明各種矛盾已經有所緩解。而他出蜀作戰的時候,單單金子就拉了一萬多斤,也足見蜀中的財政狀況非常好。

但人設這種東西奇妙動人處就在於你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翻車,起碼在今年以前,武陵王蕭紀在南梁仍然還是擁有著好名聲的。或許在許多人看來,就算侯景乾掉了江陵的湘東王蕭繹,坐鎮蜀中的武陵王也夠資格成為全村最後的希望。

但是蕭紀稱帝這一步棋怎麽說呢,真的是有點臭。就彆說南梁群眾對此是個什麽想法,就連李泰他們這些鄰國之人講到此時,那也得說上一句逆立,因為完全沒有什麽法理性可循啊!要麽你是嗣序相承,要麽你是大功於國,但今兩樣都不搭著,你來這套跟侯景又有什麽區彆?

就連後世許多人講曆史都瞎掰飭得國正不正,更不要說在這中古政治環境中,武陵王這樣的行為那就是不折不扣的獨夫國賊!就連湘東王與之對比起來,都變得濃眉大眼丶麵目可愛。

就李遷哲所描繪的這種情況來看,如今蜀中對於武陵王稱帝這件事那是群體性的不看好。這也從另一個方麵體現了武陵王治蜀的成功,起碼是讓百姓們明白了家國和政權的概念,讓他們明白了蜀中這一片天地外另有廣闊天地,明白了太囂張是要挨打的!

「國中本有伐蜀之計,我之前歸國便是為此……」

聽到李遷哲這麽發問,李泰也無作隱瞞,索性便將此番歸國就此進行的討論講述一番。

李遷哲聽得很認真,在聽完李泰的講述後便也點頭說道:「郎主進言暫不攻蜀確是良計,如今巴蜀許多大族就是因為擔心武陵王或會使其部曲徒眾東出與江陵爭雄,所以才不欲附之。一旦國中此時便派遣大軍叩關,則巴蜀必定人心整齊丶誓守關塞,以卻東出之謀!」

武陵王的訴求與巴蜀大族們並不相同,甚至都有些背道而馳。武陵王當然是希望能夠東出蜀中丶擊敗湘東王,成為整個南梁唯一的繼承人,使其能夠名正言順。

但是這些巴蜀大族們顯然沒有太強大的野心,他們隻想守住蜀中這一畝三分地,不願意為了武陵王那狂想妄念去犧牲自家子弟性命,浪費自家的錢糧。

如果此時西魏大軍壓境,向蜀中發動進攻的話,反而會逼迫得他們上下一心丶捐棄前嫌,整個蜀中鐵板一塊,無論攻不攻得下來都是一場硬仗。

「如今中外府將要遣員與蜀中進行直接交涉,我等此間的事務往來也需要稍作更改。不可以再隻局限於調取物利,還要兼以收撫人心。」

李泰知道一旦中外府人事就位,那就會立即展開同蜀中的互動,中外府的辦事效率之高,他是所知頗深。甚至可能在劉璠等人還沒有抵達華州的時候,中外府已經派出了使者進行初步的接觸了。

隨著伐蜀進入了正式的籌備階段,李泰當然也不再滿足於隻是換取一些蜀錦了,開始跟李遷哲討論起進一步的圈地造勢計劃。

中外府針對蜀中主要是向益州官方進行敲詐勒索,還有就是聯絡招降楊乾運這種手握兵權同時又鎮守關隘的軍事人員,對於巴西等地方豪強的遊說工作則就不甚看重,也沒有那麽充足的精力去進行這種細致的滲透工作,需要留待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