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旱災再起
兩天後,包綬已在熙州城中安定下來。
也初步熟悉了自己的同僚。
知州遊師雄,是橫渠門下,為人處事,雷厲風行,經常不在州衙,而是下到地方,去視察各地的棉莊,督促水利溝渠。
而熙州的兵馬都監,則是向家的向宗吉。
此人,天天與州中富貴人家的子弟,騎馬遊獵,快活的很。
州中的軍事丶兵馬丶訓練丶點檢統統不管,全部甩給了他手下的人。
不過,這個皇親國戚倒是很好說話。
州中文官,有什麽事情需要他幫忙,他都會幫手。
所以在州中官聲很好。
上上下下的人,都對他很滿意。
不過,這位太後家的族人的心思,卻顯然已不在熙州了。
向宗吉的副手,則是種家的種建中。
此人不大像武臣,身上有著濃鬱的士大夫氣質,說話做事也是儒雅的和。
當然……
前提是不在軍中!
若是在軍中見到他,那就會看到另一麵——霸道丶嚴厲。
熙州的兵馬的訓練丶點檢,就是種建中在負責了。
除了這些朝廷的委任的官員外。
熙州本地,還有大量的番官。
比如說,他的本家親戚,廬州包氏熙州分包的族長包順,就是朝廷冊封的榮州團練使兼本部巡檢使。
他的幾個兒子和兄弟,也都是身居高位的大將。
自包綬到任後,『親戚們』就經常找他串門。
話裡話外,都透露著想要在回朝述職時,順路去廬州祭拜一下叔父大人的意思。
包綬有著皇命,自是欣然答允。
於是賓主儘歡。
而包家之外,廬州本地還有著另一個番官家族——趙氏。
這是吐蕃讚普的後代家族,先帝賜了國姓的。
他們的本家,已經搬去了秦州居住。
但在熙州,依然有著勢力存在。
在這兩大本地豪族外,另有著大大小小二三十個吐蕃丶羌人甚至黨項人的家族。
以至於熙州本地,真正漢人戶籍的少之又少。
哦……
不對!
熙州包氏,如今已經列入了廬州包氏族譜。
包順也已經成為了包綬之父包拯異父異母的兄弟之子。
所以,熙州如今,漢人戶口占了六成以上!
儘管,這其中大部分人,連正韻也不會說,更不要提看懂韻書了。
但這一點也不妨礙包家的年輕人穿儒袍戴襆頭,似模似樣的模仿著大宋士大夫們的衣食起居。
他們還學著範文正公,在熙州立起了義莊,辦起了義學。
更誇張的是,包家人牽頭,聯合熙州趙氏以及其他各家羌蕃雜胡,一起在熙州州城裡,建一座規模宏大的州學。
如今,這州學已經動工。
包綬去看過,單單是占地麵積,就超過了一百畝以上!
據說,最終要建設學舍三百檻,教舍五十檻。
這就是一座起碼可以容納上千名學子,五十名以上的學者在此講學的超級州學了!
包綬的老家,廬州的州學規模連熙州州學的一半規模也趕不上!
老實說,包綬有些看不懂。
不是都說熙河苦寒丶貧乏的嗎?
他都已經做好了來吃苦的準備了!
結果……
這就真的是超出他的預料了。
於是,在休沐日這天,包綬到了遊師雄的家門口。
熙州城很小,州衙也小。
所以,包綬這個通判的居所和遊師雄這個知州的居所,實際上是在一起的。
兩者隻隔了一堵牆。
「景叔兄……可在家?」
遊師雄此刻正在和幕僚下棋,聽到門外包綬的聲音,他連忙起身應道:「可是君航?」
「正是在下!」
遊師雄趕緊去開門。
包綬上任這幾天來,遊師雄就已經注意到,這位包孝肅公之子,沒有半點衙內做派。
相反,這是一個真的想做事,也願意做事的人。
這就讓他很敬重了。
打開門,將包綬迎了進來,遊師雄就問道:「君航可是有事?」
「嗯!」包綬拱手道:「正欲請教景叔兄,還請景叔兄不吝賜教!」
「君航言重了!」遊師雄將包綬請到家中。
那位與遊師雄下棋的幕僚見狀,告罪一聲,退了下去。
遊師雄將包綬帶到了自己的書房中,請他坐下來,又命下人,奉來茶水丶點心,等著包綬喝了一口茶,他才問道:「未知君航有何事?」
包綬拱手道:「卻是這些時日,吾在熙州城中所見所聞……」
遊師雄笑了:「君航在好奇熙州的財路?」
「嗯!」包綬頷首道:「吾上任前,在吏部和戶部,看過熙州元豐七年丶元豐八年的稅賦情況……」
「吾若沒有記錯的話,元豐八年熙州上報,一歲兩稅丶免役錢等加起來,也就一萬三千貫的鐵錢!」
「為此,戶部每歲需撥錢數萬貫以濟熙州開支。」
就這,還沒有包括熙河蘭會路邊防財用司撥下來的錢。
元豐八年,朝廷撥給熙河蘭會路邊防財用司的買馬錢丶戍邊錢和軍費,加起來可是超過了五百萬貫!
這也是朝中屢屢有棄熙河的聲音的緣故。
這裡太費錢了!
幾乎是每年都要花數百萬貫養著。
一旦開戰,耗費就可能達到千萬貫之多!
而國家歲入也就六千多萬貫!
在經濟上來說,太不合理了。
遊師雄端起茶盞,輕輕抿了一口:「君航所言,確是實情!」
「元豐八年,吾為天子除為熙州知州,剛剛上任時,這熙州內外,皆為荒地丶草場……」
「遊牧之人,隨處放牧,逐水草而居……隻有少數人家,才會定居墾地……」
「彼時,吐蕃阿裡骨的部民,有時候也會帶著牲畜,進入熙州丶河州等地遊牧……」
「那為何?」包綬不解了。
「君航在來時,可看到了熙州的田地?」遊師雄問道。
包綬點點頭。
「那君航可知,熙州如今主要種的都是什麽?」
包綬搖頭。
「棉花!」遊師雄輕輕吐出一個詞。
「去年熙州全州,有棉田一萬餘畝,每畝摘棉鈴十二斤,為錢一千二百文!」
「且有德音旨意,熙河蘭會路墾荒,五年免稅,無出役錢!」
「因此之故,如今整個熙河路,皆在墾荒以種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