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錫慶院
陸佃介紹完太學主要官員後,便簇擁著趙煦,從太學南門而入。
所謂的太學南門,其實就是李煜舊宅大門改過來的——當年李煜死後,其宅被轉送給了錢俶,為禮賢宅。
錢俶去世,其子錢惟演將之歸與朝廷。
慶曆後,伴隨慶曆興學運動而興起的太學擴張,禮賢宅成為了太學的一部分。
這昔年王侯的宅邸,就這樣成為了今日朗朗讀書之地。
趙煦在群儒簇擁下,步入太學,便停下了腳步,問道:「諸位先生,昔年泰山先生孫複與安定先生胡瑗講學之地,今可安在?」
陸佃答道:「奏知陛下,泰山先生與安定先生的昔年講學之地,迄今依然是太學講學之所。」
「兩位先生當年所居的書齋及諸般文房之物,皆完好如初。」
「善!」趙煦點頭:「請陸先生帶路,朕要去瞻仰丶參觀兩位先生昔年講學之地!」
群儒頓時歡天喜地,陸佃更是第一時間就拜道:「臣謹奉德音!」
便率著太學諸儒,簇擁著趙煦,向著太學深處的錫慶院而去。
錫慶院,就是慶曆四年之前的太學初創之地。
換而言之,在慶曆四年之前,大宋並不存在太學這個學校。
彼時,國家的最高學府是國子監下麵的國子學。
太學是在慶曆四年,由時任判國子監王拱辰丶同判國子監田況聯名上奏,才創建的學校。
最初的太學,隻是國子學的備胎。
所以,經費很少,處境也很困難。
其逼仄到什麽地步?
連個教學場所都沒有,隻能租借錫慶院西北數十間僧人住房,改建成學齋。
不止經費少,師生也少。
最初的太學,師生加在一起也就五六十人。
因為窮,很多太學生連吃飯都是問題。
直到來自南京應天書院的泰山先生孫複以及安定先生胡瑗,先後入京主持太學,才將這一切扭轉。
在孫複之前,太學逼仄至極,連個穩定的講學場所也沒有。
從慶曆四年創立,到慶曆六年,確立錫慶院為太學學校。
兩年間,太學搬了四次家。
而當胡瑗於嘉佑三年,致仕回鄉時,太學已完成了驚人的逆襲。
不僅僅擁有師生五百餘人——兩倍於國子學。
而且,已成為天下毋庸置疑,無可辯駁的最高學府。
所謂的國子學?
從此就再也沒有聲量,到得如今,汴京城甚至已經沒有國子學了。
國子監成為了一個單純的官署,不再負責教育。
是以,對大宋太學來說,孫複與胡瑗,就是開天辟地的祖師爺!
無論怎樣推崇和膜拜都不為過!
自然他們兩人留下的學齋丶文房器物,是被當成聖物小心供奉和保護的東西。
陸佃等人,簇擁著趙煦,步入錫慶院中。
上上輩子的時候,趙煦也來過幾次錫慶院。
但當時的他,感觸不深,對於錫慶院的重視也不夠!
但,在現代留學十年後,趙煦已經知道,這是一座未被開發的寶藏。
「陛下,此地,便是當年泰山先生與安定先生講學處……」陸佃引領著趙煦,來到錫慶院的庭院中,走到那一株還放著蒲團的鬆柏樹下,輕聲介紹著。
趙煦走上前去,抬起頭,看向頭頂那如同雲蓋一般散開的樹冠。
然後他低下頭,看向麵前的蒲團,接著他蹲下身子,伸手觸摸著那塊蒲團。
「詩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昔太史公觀孔子廟堂車服禮器,見諸生時習之景,於是感慨: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
「朕今見泰山先生丶安定先生當年講學之地,如太史公之觀孔子廟堂,朕雖未見二先生,但二先生之為人丶品德,已在朕心中,在天下人心中,在萬世子孫心中!」
「國或有亡,而才學丶道德,薪火相傳,億兆不滅!」
「卿等受朕之命,為天下之請,居太學之教,當切記切記,不可忘泰山丶安定兩先生當年治學之要。」
「當有教無類,包容並蓄,海納百川!」
「如此,方不失泰山丶安定兩先生當年辛苦,如此方不負泰山丶安定兩先生之期望!」
趙煦說著,視線就從這些太學官員身上掃過。
現在的太學,已非慶曆四年初創的太學,更非嘉佑三年胡瑗告老時的太學。
如今的太學,規模數十倍於當年。
但,學風丶教風,卻早非當年所可比!
這些太學官員的心,早已不在教學方麵。
而是在黨爭上!
太學官員,自陸佃以下,紛紛拜道:「臣等謹奉陛下德音。」
趙煦笑了笑,他知道的,這些家夥是在敷衍他。
隻要他回宮,太學還會是那個太學。
新黨丶舊黨的儒生,依舊會在這裡,將狗腦子打出來。
不過,趙煦的目的,也不是這個。
因為在他的眼中,無論是新學還是舊學。
很快,就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變成新的舊黨。
那些跟不上時代腳步的人,就會和慶曆興學運動之前的那些儒生一樣,被時代所拋棄。
「當年範文正公與歐陽文忠公,倡導古文,振興學校,乃為天下選才,為國家養士!」趙煦走到那株足足有著數百年曆史的古樹下,然後回頭,看向他麵前的這些太學官吏,緩緩說道:「所以,範文正公先後舉泰山先生與安定先生入京,主持太學,革除舊弊,使天下文風煥然一新!」
「於是,在太學之外,建武學,為國家選將,立律學,為國家養刑名之才,又建算學,以廣術算之道!」
「但今之太學,奈何隻讀經義?」
「太學生不讀兵書,何以出將入相?」
「不讀律書,如何審案斷案?」
「不學術算之道,何以知錢穀?」
「此朕之所不取,也非當年範文正公丶歐陽文忠公之意,更非泰山丶安定二先生之願!」
趙煦圖窮匕見,直接將範仲淹丶歐陽修還有孫複丶胡瑗的大旗豎起來。
陸佃等人,慌忙下拜,頓首道:「陛下德音教誨,臣等謹遵。」
趙煦所言的每一句話,都是站在政治正確高地上所說。
便是這太學中最穩固的老學究也挑不出錯。
因為當年,範仲淹丶歐陽修發動的古文複興運動和慶曆興學運動的最終追求,就是要培養出一批新的士大夫。
讓這些人來,改變大宋,中興大宋。
這就是古文複興運動和慶曆興學運動的目的。
而孫複丶胡瑗先後入主太學,並將太學建設成大宋最高學府,則宣告著古文複興運動的階段性勝利。
要知道,在入京前,孫複和胡瑗都是什麽人?
他們是南京應天書院的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