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蟄伏18年的先鋒集團(求訂閱!)(1 / 1)

第133章 蟄伏18年的先鋒集團(求訂閱!)

玉米種子造早就了一批世界著名公司。

在這個領域中,第一集團由美利堅先鋒公司丶瑞士諾華丶法國利馬格蘭丶孟山都丶德國KWS集團等組成。

第二集團由澳國太平洋種業丶ICI種子公司丶迪卡白遺傳公司等育成。

而先鋒集團在玉米種業領域內排名世界第一,年營銷額超20億美元,利潤近3億美元。

其雜交玉米的種植麵積占全世界的22%。

與之相比,國內玉米種業最大的公司是登海種業。

其從2萬元的資金起步,先後兼並了31個種子生產經營單位。

2002年,其經營陷入頹勢,資產僅1.62億元,年盈利6000萬元。

同年12月,登海種業與先鋒公司合資成立了登海-先鋒種業,華夏最大的玉米種業公司誕生了。

而今年,先鋒又與沙洲種業合資成立了沙洲-先鋒種業,負責黃淮海夏玉米區種子銷售。

登海-先鋒則轉為負責東北及其它春玉米區的種子銷售。

在先鋒公司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下,登海先鋒和沙洲先鋒也先後在國內上市,實現業績大幅高漲。

但實際上,從1985年開始,先鋒公司就在華夏悄悄地開始了玉米育種試驗。

當時是租了華夏農大一間辦公室,但不到兩年,先鋒就搬走了。

因為種業是鼓勵外商投資的領域,但這種『鼓勵』隻在種子的引進丶開發丶生產丶繁育環節,外商不能設立銷售企業。

無論批發丶零售,都不允許。

隻能由榮華等種子貿易公司進行代理銷售,但歐美種子公司依然蟄伏在華夏市場上。

先鋒公司更是從未停止過玉米種子的研究,針對東北玉米種子市場連續試驗了多年,平均每年的試驗點位超過了8000個。

隻是培育的雜交玉米種子還不能在市場上出售。

隨著種業政策的解綁,歐美種企相繼活躍了起來。

而這時的先鋒公司一下子拿出了幾十個能適應華夏市場的玉米品種。

2004年通過審定的先玉335更是其代表之作,以黑馬之姿在國內迅速擴張。

最高峰時,種植麵積也超過了4000萬畝。

同時,這也是當時利潤最高的單一品種

而同一時期,鄭單958又延續了兩三年的輝煌,待先玉335贏取了廣大農戶的信任後,又轉而走向衰弱。

在郭陽的前世,先玉335在華夏大地上暢銷了十幾年之久。

更是在種界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聲音:

「外資入侵或急起反擊」,

「市場淪陷或恢複失地」,

「跨國公司攻城略池」,

乃至於華夏種業姓中還是姓洋。

但除了攪起了一圈圈激情跌宕的輿論漣漪外,先鋒公司還給國內的育種專家們深深的上了一課。

暫時拋開國界的成見,

先鋒公司進入華夏,從設辦事處,建立公司,深入調研,開展研究,培育品種。

瞬間過去了十幾年。

經過堅持和努力,終於培育出了先玉335係列玉米雜交種。

貧窮的農民渴望增產增收,遠慮的政府擔心『糧食安全』,種業老板期盼獲取豐厚利潤。

先玉335是先鋒公司在華夏土地上培育的適合華夏農民種植的品種。

對農民來說,就如同天上掉下的餡餅,因為它能增產增收。

相比之下,國內的育種氛圍就浮躁多了。

育種研究五年為一周期,要申報課題丶爭取經費丶應付檢查丶評比驗收;

要承受一年一報告丶三年一大結丶五年出成果的壓力;

還要追求提級丶升職丶漲工資的目標。

所以育種立項時更願意承擔『桃三杏四梨五年,種棗一年就見錢』的課題。

更有快捷者,比著瓢,畫個葫蘆,直接引用材料,套搬育種方法。

一兩年就吆喝著,類鄭單958,類先玉335上市了。

先玉335的選育則是另一番場景,規範化丶程序化丶數據化的商業育種平台。

有預見性的育種,資源共享,育種目標緊貼市場,經費充足,方向明確。

每個雜交種商業化前至少要經曆100多個試點和200多個農民地塊種植試驗。

育種人員也沒有爭經費丶評職稱丶報成果的困擾。

兢兢業業,專注研究,耐住寂寞,經受失敗。

十年磨一劍,一出手即風風火火,遍地開花。

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