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回家做客
陳凡走在最前頭,後麵跟著12個少年,最小的才13歲,最大的16歲,本該是活蹦亂跳丶人憎狗厭的年紀,此時跟在陳凡後頭,乖巧得像一隊小士兵。
雖然陳凡年紀跟他們差不多大,但是老師的身份,可不隻是說說而已。
彆說年紀跟他們一般大,就算是年紀比他們小,那也是老師,但凡誰敢炸刺,回去後皮開肉綻,絕對不誇張!
而且這種習慣是有來曆的。
大概十八年前的時候,村裡響應號召辦小學,村小的肖老師當時隻有16丶7歲,因為念完高小,雖然沒有拿到畢業證,但還是作為難得的「知識分子」,被大隊部徵召,去做了民辦教師崗位的統籌工。
不久之後,全國各地又開始辦「縣大學」,就是要求每個縣都要辦自己的「大學」。
後來風繼續吹,自從河南一個生產大隊辦起了「土大學」之後,全國各地的公社也不甘落後,紛紛辦起了自己的「土大學」。
具體背景就不說了。
反正當時很多公社都辦了自己的「土大學」,以「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相結合的方式授課。
土大學沒有校園丶沒有學籍,畢業證就是公社蓋章的一張紙,也隻對公社內部各個生產隊的優秀勞動者招生,具體的教學秩序則以「聚散結合」的方式進行。
上文化課的時候「聚」在一起,由同一個文化老師給他們上課,上專業課的時候,則分「散」到田間地頭,由專門的「土老師」給他們講課。
其中負責教授「文化知識」的叫「文老師」或「文化老師」,負責教授「專業技能」的叫「土老師」。
這個「土老師」的來曆也有講究,因為教授的內容就是怎麽育苗丶插秧丶施肥丶種地丶養殖,以及修理各種農具等等,具體的內容都是根據自己身邊的條件來定。
如果是有實力的生產大隊,還會教修理丶駕駛拖拉機和卡車,建造和維護小水電站等等。
對,當年不少生產隊竟然有自己的小水電站,《我們村裡的年輕人》這部電影,講的就是第一個生產隊自己建設小水電站的故事。
後來全國小水電站的建設潮,包括孤峰縣的十幾個水電站建設,都是起源於山西的這個小村莊。
總的來說,「土大學」的專業都是跟生產隊的生產生活有關,再加上這些「老師」大部分都是生產好手,卻不認識字,或者認識字不多,便被叫做「土老師」。
當時公社裡的文化老師不足,肖老師便又做了「南湖公社土大學盧家灣分校」裡的「文化老師。」
如果說上村小學的,年紀大多在7到15歲之間,那上「土大學」的,年齡範圍就大多了,從16到60的幾乎都有。
而即便是年紀比肖老師大幾輪的人,也規規矩矩叫他一聲肖老師。
一陣風之後,這些「土大學」短的隻存在半年多,長的也隻有一兩年,便被「關停並轉」,消失在曆史的塵埃中,可有些規矩也保留了下來。
當年幾十歲的人也要叫人家十幾歲的小夥子一聲老師,如今彆說年紀差不多,就算老師年紀比學生年紀小又怎麽樣?
你敢不聽話?
所以,現在陳凡給一群年輕人上課,學生們的父母長輩每天耳提麵命,他們哪還敢說半個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