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180南瓜花
星期一,正常上班。
方圓已經將報告遞了上去,但尚未批覆。
「咱先準備著,這事必須得乾成。你先著手準備,我再跑一趟市局。」一大早,方圓喝了口水,看看時間,約摸著那邊開完早會,叉開五指,梳理了兩下頭發,把帽子往頭上一扣,出去了。
戴帽子是當下男人的一種流行時尚。像方圓這樣的身份,一般戴草綠色的那種製式帽子,一些老年人則熱衷戴氈帽或文明帽,農民選擇戴草帽防曬的居多。
唐植桐選擇不戴,發型也是最普通的平頭,好打理。
切莫以為現在發型千篇一律,這是刻板印象。
行政人員或者有上進追求的男青年,發型一般會跟上麵靠攏,大背頭或者偏分。
女人的發型花樣更多一些,其中大波浪最為火爆。由於燙發對設備和技術有一定要求,普通理發店是做不了的,得去西單第一理發館丶滬市遷來的華新理發館丶或者鼎新理發館丶萬國理發館等大理發店,這些理發店大多集中在東單丶西單丶王府井,有個共同的特點:得排隊。
唐植桐對發型沒要求,街邊小店,甚至剃頭擔子都能理,唯一一個比較貴的個人清潔用品就是刮胡刀。
懂年代的朋友都知道,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會蓄須,有傳統文化的原因,也有剃須不便的因素在裡麵。
普通百姓剃須大多選擇剃頭擔子或街邊的小店,理發匠會先用熱毛巾給顧客捂一捂,然後用毛刷子打上泡沫,再蹬緊皮膚,用剃須刀一點點刮掉胡茬。
剃頭匠用的刮胡刀大多是可以摺疊的,刀鈍了就在砂布上來回蹭蹭,刮胡刀刮過胡茬會有「沙沙」的聲音,聽上去非常解壓,但唐植桐考慮到衛生情況,更願意自己動手解決。
唐植桐的刮胡刀架是飛鷹的,上海一個小作坊仿製的美貨,但裡麵的刀片是小王同學給買進口貨。
不是唐植桐不想支持國貨,隻是現在國產刀片質量不行,不僅隻能使用三四次,而且鋒利度不夠,常常是胡子還在,臉卻被刮破了。為此,很多人戲謔地稱國產的剃須刀為「眼淚牌」。
為刮胡子犯愁的人很多,連周先生也不例外,飛鷹刮胡刀的真正騰飛,離不開周先生的支持。
為了方便國人的生活,在周先生的關心下,滬市的刀片廠在60年進行了廠房和設備的更新,幾經曲折,輾轉香港,購進了英國和聯邦德國的設備,刀片質量得到了提升,飛鷹衝上藍天,開始出口,為國家賺取了大量外彙。
方圓走後,唐植桐又找出押運線路圖,核對著每條押運線路所經的站點,將每個站點需要下包的縣市整理成表格。
有些站點是南來北往丶東輸西送的交接處,上下包數量很大,這種站點需要預留的存放空間就得多一些。
在自備郵車內打木頭架子隻是第一步,這樣能有效減少信件分揀錯誤,縮短投遞時間。
想要減少押運員工作量,還是要等全國推廣郵編工作啟動,待各市局業務能力提升上來,再趁機要求將分揀工作交由本地郵局負責,這個過程少說也要兩三年。
用過午飯,豔陽高照,是個給南瓜掐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