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乾隆大徹大悟,「吳亂」的本質壓根不是造反(1 / 1)

第453章 乾隆大徹大悟,「吳亂」的本質壓根不是造反

河南,南陽府。

身穿黃馬褂的禦前侍衛們手按刀柄,臉色灰白,如喪考妣。

與平日裡不同,

頭頂涼帽之紅纓被白布裹住。

廣州駐防八旗全軍覆沒的消息終於傳到了南陽。

乾隆悲痛,

大臣們也跟著悲痛。

禦駕全員縞素。

……

「朕今日方知,何為國之棟梁!」

「南方八旗素來散漫。可國有難,卻能一改往日紈絝,為大清流乾了最後一滴血。」

乾隆說到悲慟處居然流下了眼淚,手臂也開始哆嗦。

底下的臣子們早有準備,跟著哭成一團。

和珅的眼睛哭的像桃子,

可心底卻在飛速旋轉,團練大臣文元德遞上來的摺子是真是假。

廣州八旗戰力差勁,那是出了名的。

就算是京旗那幫混帳子弟也能穩壓廣州八旗一頭。

老頭子剛登基時,

深感八旗墮落,決定嚴格賞罰。

派欽差南下巡視廣州八旗訓練,結果鬨出了特大笑話。

校場點卯的甲士當中,

有3成是雇傭來的廣州農夫,麵相一看就不像旗人。

……

隨後是騎射表演中,

有人騎馬墜馬,有人10箭無1中,有人箭矢直衝檢閱高台。

總之,

一言難儘。

而且,

和珅的爹,常保,曾任福州將軍。

說起來,

他多少是知道些內情的。

大清駐防八旗的重點在北方,華北尤甚。南方兵力薄弱,滿城數量本就不多。

而廣州丶成都又是其中最薄弱的2環。

若說荊州八旗丶乍浦八旗尚有戰鬥力,還是可信的。

廣州八旗?

和珅總覺得這裡麵有蹊蹺。

……

「昭告天下,要以廣州駐防八旗為榜樣,誓死捍衛大清。」

「皇上聖明。」

乾隆68了,人老了,就愛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

他篤信廣州八旗戰鬥到最後一人一槍是真的。

這叫國難見忠臣丶板蕩識人心。八旗平日裡再怎麽差勁,骨子裡還是殘存了祖先血性。

一時間,

老皇帝對於戰局的信心稍微上升了2分。

「諸位臣工對當前戰局有什麽看法?儘管講,言者無罪。」

「臣認為,吳賊拿下廣東全境後很可能會進攻湖廣。」

「奴才認為,吳賊可能會竄襲中原。」

「臣認為,吳賊會大肆修建宮殿,稱帝享樂。」

河南巡撫劉墉,

突然開口道:

「臣認為,朝廷一定要保住湖廣。因為,我大清的糧食問題快壓不住了。」

……

屋內,

瞬間安靜的可怕。

放在平日,劉墉絕對不會講這話。

但今時今日,

他必須講!

因為,他是帝國北方唯一糧倉——河南的巡撫。

乾隆冷冷的盯著他。

「劉墉,形勢有這麽嚴峻嗎?」

「回皇上,北方5省1石米4兩的價格已經維持了快半年。長期以往,隻怕~」

乾隆將目光投向和珅。

和珅輕輕點頭~

他掌管著戶部丶內務府,對糧價太清楚了。

……

乾隆話鋒一轉:

「河南春糧收成怎麽樣?」

「回皇上,今年春糧收成預計比去年上漲1成。」

「甚好。」

「不過,臣又發現了一個大問題。」

「講。」

「臣上任巡撫後,即派可靠心腹便衣查驗了開封以及周邊的5座糧倉。在庫糧食和帳冊所載,足足差了4成。」

「什麽?」

乾隆瞪大了眼睛,在場所有人也嗡嗡議論。

劉墉撲通跪地:

「臣不敢公開查,怕民心不穩。臣死罪。」

……

和珅默默閉上了眼睛,

心想,

老劉你不是怕民心不穩,你是怕官心不穩。

你這個空降巡撫隻要動手開始查,底下人立馬拆台~

火龍燒倉,替死鬼,懺悔遺書。

讓你輸的明明白白丶目瞪口呆。

劉墉又開口道:

「臣請旨,派兵火速封存各地糧倉,控製守倉官吏。若無貪墨,予以嘉獎。若有貪墨,依大清律,該殺的殺,該流放的流放。」

很顯然,

乾隆也參透了這裡邊的道道,來回踱了幾步,

果斷下令:

「來人。」

4名侍衛快步進來,單膝跪地。

「讓侍衛親軍配合劉大人,控製河南所有糧倉以及糧道衙門。若遇阻撓,3品以下可先斬後奏。」

「嗻。」

……

糧食,關係到大清安危。

乾隆不可能手軟,即使把糧道衙門從上到下殺個乾乾淨淨也在所不惜。

劉墉,

他把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了所有人麵前。

缺糧!

很缺糧!

大家夥彆裝瞎子了,摺子裡粉飾太平可以混過去,人的肚子混不過去。

北方各省已經不穩了,士紳捕殺抗糧亂民的事件屢見不鮮,餓殍更是無從統計。

諸位同僚,

你們也不希望前方打仗,後方出現李自成張獻忠吧?

皇上,

您也不想做崇禎吧?

再丟了湖廣,1石米準備賣多少銀子?10兩?20兩?

……

同時,

還有一個問題如鯁在喉。

綠營可信否?

或者說,南方綠營可信否?

吳賊驅使贛丶粵2省綠營降軍攻入廣州滿城,犯下了滔天的罪惡。

乾隆很糾結,

事關軍心,畢竟大清軍隊7成都是綠營,而且南方各省此時多靠綠營頂著。

投鼠忌器!

他痛苦的來回踱步,猛然意識到那位從未謀麵的落榜書生手腕極其毒辣。

一時間,

他甚至心中嘀咕:

「早知如此,當初朕就賞他個進士出身了~」

「天下大才還是得收入帝王彀中。遺落於野,社稷危矣。」

……

和珅來了。

步履匆匆,帶來了2封來自京城的摺子。

「主子,京城有事。」

乾隆的三角眼更加陰冷,奪過摺子自顧自翻閱。

一封來自京城留守,嘉親王永琰。

一封來自軍機處留守兼禮部尚書,於敏中。

兩份摺子實則都在講述同一件事:

京城直隸,糧價飆升,若不解決,恐有不穩,如何處理,期待聖裁?

……

乾隆把兩份摺子丟給和珅。

和珅看完,瞬間就明白了老皇帝的憤怒。

誰裁決,誰挨罵。

缺糧是不爭的事實。

明麵上,誰也解決不了。

不過,

其實有解決的辦法,就是出麵解決的人會背上很難聽的罵名。

老於油滑,堅決不碰這種爛事。

逼急了,他就生病~

逼狠了,他甚至敢自縊,任何一個文臣都清楚這罵名至少流傳1000年。

老於70歲了,他寧願死。

……

不過,

年輕單純的嘉親王居然也學會了這一套?

其心可誅,不當人子!

摺子裡,

永琰哭訴:

目睹京師百姓陷入饑饉,心如刀絞,然而才具淺薄,隻能散儘府中家財接濟貧苦旗丁,嘉親王自他以下所有人一天2頓粥。

千難萬難,求皇阿瑪賜下良策。

天家無父子~

果真如此。

不過,和珅也不由得讚歎,嘉親王這個時機和態度拿捏的很好。

老爺子就是再憤怒,這會也不宜動這個兒子。

……

乾隆冷不丁開口:

「和珅,你素來擅長理財,是朝廷裡少有的明白人。你說說?」

「奴才覺得如今大清正值危難,各督撫各部堂都應自力更生,儘量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事事向皇上伸手。」

乾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