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張師傅,不妨再大膽一點!(1 / 1)

第143章 張師傅,不妨再大膽一點!

朱翊鈞端起茶杯,喝了兩溫茶,潤潤喉嚨,徐徐答道:「大洲先生,樁朋銀是樁頭銀和朋銀的合稱。

樁頭銀指的是各地軍隊的戰馬如果非正常死亡或者走失被盜,當地官軍就需要向太仆寺賠付一筆銀兩;朋銀則指的是朋合買補之銀,各地官軍需要定期向太仆寺繳納一筆錢財,嗯,跟我們搞得海運保險社差不多,保險費。」

朱翊鈞當初翻閱這些文檔時,也沒有想到,大明還有這樣的騷操作,叫官軍給太仆寺繳納錢財,給戰馬買保險。

「這筆錢財在太仆寺放著。如果官軍中戰馬走失或非正常死亡,馬匹主人就可以向太仆寺申請一筆補貼用於買馬。

這兩者一個是賠償款一個是保險費,但都源自官軍馬隊,都是用來為非正常死亡和走丟馬匹的馬主補貼戰馬,故此合稱為樁朋銀製度。」

眾人有些驚訝,太孫殿下對這些軍政事務,了解得真清楚。

外界有傳聞,說太孫在西安門學堂裡混日子,不學無術。

嗬嗬,太孫學那些酸儒學問乾什麽?考進士?

太孫天資聰慧,敏而好學,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研讀大明軍政上去了!

那才是聖明君主該做的事。

趙貞吉默然一會,抬頭問道:「官軍都是吃糧領餉的,哪裡來的錢財去繳納樁朋銀?」

朱翊鈞笑了,「這就是矛盾所在。官軍是吃糧餉,除了樁朋銀,還有馬匹的草料錢,自己的兵甲錢,張師傅和潘師傅巡關時,還發現邊軍吃夥食,還得繳納飯菜錢。

提著腦袋為國戍邊,還得自帶乾糧,兵甲壞了,還得自己掏錢修葺,這樣的官兵,保境安民都十分勉強,還說什麽重現漢唐武功?」

李贄在一旁忍不住說道:「殿下,臣覺得,根源在於邊軍一歸兵部總兵管,糧餉卻歸戶部地方支出。各地不乏貪官汙吏,鑽營之徒,肯定會想方設法為自己謀私利。拿捏著糧餉,為難邊軍。

邊軍不堪其苦,就要想法子謀營生,賺錢財了。」

朱翊鈞喝了兩口茶,站起身來,雙手籠在袖子裡,慢慢踱到牆上的輿圖前,緩緩說道:「卓吾先生的話,本殿也知道。隻是軍隊不能自籌糧餉,這是鐵律。否則的話,唐末藩鎮就是前例。」

徐渭看了李贄一眼。

這小子確實有才華,就是太激進了。

太孫用他銳利,自己就得在慎穩上下工夫了。

「卓吾,當初太孫奉聖諭,接管東南剿倭事宜。水陸進剿,練兵丶軍謀丶用兵,悉數托付給胡部堂,唯獨糧餉這塊,卻是叫統籌處牢牢抓著,一乾支應,都在東南辦和楊公公手裡。」

李贄知道徐渭在好心提醒自己,對他拱拱手,表示感謝,「文長先生提醒得極是。殿下,臣的意思,下麵可分開,兵事一塊,糧餉一塊,但是上麵必須彙總一處,比如督辦處。

而今邊事用兵,都掌握在督撫之手,天下督撫皆歸督辦處節製,可藉此機會定下規矩來。至少,要摸出一條路子來。」

朱翊鈞轉身看了李贄一眼,讚許道:「卓吾先生說得極是。國強民富,在與理財。理財之關鍵,在與建立完善的財稅製度。國家怎麽收錢,怎麽花錢,都得清清楚楚,不能是一筆糊塗帳。

糊塗帳,隻會虧了大明,苦了百姓,卻肥了那些碩鼠。卓吾先生,你說得對,我們可以藉此機會,從九邊入手,建立一套官軍度支製度。

邊務,嗯,本殿暫且叫它國防吧,是需要花錢的,但是花在哪裡,怎麽花,總得清清楚楚。

卓吾先生,勞煩你。嗯,成立一個國防度支條例科,就掛在督辦處名下,就九邊入手,我們一鎮一鎮地試點,摸索出一個國防度支定例來。摸索好了,就可以往其它方麵套用。」

國防?

好吧,太孫愛取新詞,大家都習慣。

李贄當然不讓地拱手應道:「臣遵命!」

朱翊鈞看到南宮冶那邊整理得差不多了,轉頭問道:「我們討論-->>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