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披著袈裟的妖怪(七千字大章)
沈三通早看過劇本,拉著進度條快速過了一遍劇集。
「我的評價是不如《士兵突擊》,也不如《亮劍》。」
「劇版《亮劍》,不是小說。」
「這個水平,觀眾會失望和不滿。」
「大家原本希望看到的是另一個『許三多』式的勵誌故事,可是,呈現出來的不是。」
這一世的《團長》成片還可以。
主要是前世太差。
前世看的觀眾一臉懵,感覺是一團亂七八糟的東西。
灰撲撲的畫麵,一群為了活下來不擇手段的潰兵,大段大段像舞台劇一樣,讓人聽得雲裡霧裡的台詞。
一部戲能不能吸引觀眾就看第一集,而第一集的第一場戲尤為重要。之前宣發玩命宣傳了那麽久,留不住觀眾就虧大了。
而《團長》的第一場戲讓人一言難儘。
從專業角度,這場戲非常精彩,堪稱經典,但是對觀眾不友好。
第一場戲是迷龍開西瓜,李烏拉偷西瓜。中間穿插了各種炮灰團成員在迷龍追逐李烏拉時悄悄拿西瓜的情節。
最終以李烏拉被迷龍打得昏厥生死不知結束。
第一場就是調度難度極高的一場大群戲,誠意十足。
然而大部分觀眾並不喜歡這種模式,前三分鐘就能勸退三成的觀眾。
對比《士兵突擊》的處理,從熟悉的農村生活場景開始。
前三個鏡頭就有主角,人物關係簡單明了,就許三多和他爹兩個人,故事從兩個人物展開。
而且第一場戲裡的人物性格特彆簡單易理解。
這才是觀眾習慣的戲劇形式。
前世《團長》是個半成品。
殺青以後,華夷瞞著導演買了出國的票,讓導演散心。
導演準備等回來剪片子,華夷已經等不及了,胡亂一剪就賣了。
剪輯出來的不忍直視,剪輯師大概率連劇本都沒看,直接按照場記板的編號把素材懟一起就完事了。
各個鏡頭的長度丶導演調度的思路通通都被無視,導致最終成品的效果非常蛋疼。
原版情節拖遝丶節奏詭異都是從這來的。
加上後來各大衛視的搶播風波,為了搶首映胡剪一氣。
在本來已經慘不忍睹的基礎上再捅了一刀。
後來有網友舍不得這部好劇,自己開動剪輯軟體推出了各種精剪版丶重剪版丶刪減版,效果比原版要好。
但是由於沒有原始素材和導演手記,最終出來的效果還是不儘如人意。
沈三通自己就是導演,明白剪輯的重要性,同樣的素材,不同剪輯師能剪出完全相反的故事。
一部戲從開拍到殺青工作最多完成了50%,後麵的剪輯才是大頭。
而且原版還有個大問題,除了導演定下的影片插曲之外,全片BGM近乎沒有。
偶爾有一點也非常不合適,大概也是剪輯師手裡沒有BGM。
所以最後成品感覺就跟未經調整的粗剪毛片一樣,給人一種不是盜版勝似盜版的感覺。
這一世,比前世好很多。
但沈三通依然不滿意。
「老康,不說《士兵突擊》,就說同是抗戰題材的《亮劍》。立意上就差了。」
「《亮劍》幾個人依舊鋼筋鐵板一塊,不拋棄不放棄,最後幾十人竟然能發展上千人上萬人,而且這是真的曆史。」
「《團長》幾萬人的大潰敗,甚至未戰先逃,沒有鬥誌。」
「固然說《團長》是真實的反應,潰敗,投降,要不然我們也不會有那麽多二鬼子。」
「但《亮劍》是希望,騎兵連連長孫德勝也不是千年難遇,有很多不怕犧牲的人,否則哪來的現在?」
「如今的新天地丶新時代,是萬千孫德勝不顧生死才換回的。」
「《亮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有的甚至暴露自己也不想讓群眾受到危險與委屈,《團長》為了吃一頓豬肉燉粉條偷搶老鄉東西。」
「觀眾看了之後,就會覺得這是什麽兵?」
「《亮劍》不拋棄任何一個兄弟,而《團長》則是一個假團長帶著一群殘兵在戰場上『苟且偷生』,一個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個是貪生怕死,看不到一名軍人應有的樣子。」
「《亮劍》的領導,和《團長》的領導,也是雲泥之彆。」
沈三通有資格說重話。
《士兵突擊》熱播後給康紅雷追加了一筆獎金,讓他在BJ買上了房。
這一世,康紅雷依然進行了轉型嘗試。
他之前和華夷有過合作,《士兵突擊》成功後,華夷拉他拍攝了商業劇《幻想之旅(末路天堂)》。
走線題材,一群人因為種種原因想要偷渡到紐約。
以前康紅雷導演的大部分都是主流題材的電視劇,一貫承載的價值取向和一般的商業片不同,所以賺不到錢。
是的,這個時候,拍主旋律題材,收入很低。
康紅雷又是一年一部劇的產量,《士兵》之前收入不好。
康紅雷也想賺錢,深海文化沒阻止,不看好轉型。
而且他本身是成名導演,想拍什麽是他自由。
誰知《幻想之旅》題材敏感,被雪藏了一年,最近才在江蘇衛視獨家上星播出。
轉型失利康紅雷又回到了深海文化,拍了《團長》。
《團長》拍攝時片場發生了兩次意外事故,超支了八百多萬,深海文化拉投資補上。
隨著沈三通旗下公司業務擴大,影視劇業務風險大,除了沈三通執導或者主控的,其他項目對外開放融資渠道,獨立項目獨立運作。
《團長》拍完花了四千多萬,超支上千萬。
沈三通肯定要最好的成片效果。
康紅雷麵色不是很好看,他為《團長》付出很多,傾注了心血。
如此貶低沒有道理:「《亮劍》是八路軍,我這是果軍,你自個也說了,我把果軍拍的真實。」
沈三通道:「所以,這就是問題所在。」
「我們當下的輿論,把兩者混合了,觀眾分不清。」
「你信不信,湯恩伯部的老兵,找個媒體宣傳一下,撒一波通稿,會有一堆人懷念。河南人也有。」
康紅雷不信:「水旱蝗湯,湯恩伯和災禍並列了,害死那麽多人,比鬼子都可惡,誰會懷念?」
沈三通反問道:「多少媒體不僅不報導刮民黨做的爛事,還美化之。」
「年輕一代誰還知道花園口決堤?」
「強調其抗戰老兵的身份,不提這支部隊過去的爛事。」
「好比妖怪披上袈裟,隻讓信徒看到袈裟,不露臉,迷惑人不要太簡單。」
「當下就是如此,你這個題材選的不好。」
「沒有為果軍塗脂抹粉,很多專家和媒體人不會放過這部戲,會審視每一個細節。」
康紅雷心涼了一半,因為這是真話。
沈三通說的還真沒錯,這部戲也就是在深海文化,沈三通的公司。換成其他公司,指不定出什麽麼蛾子。
康紅雷不是傻瓜,圈子裡的風氣不是秘密,人家也沒想著藏。
能感覺的到。
康紅雷爭取沈三通支持:「《團長》不隻是我一個人的戲,劇組上下都付出了很多。」
「為了這部戲我們還死了一個人,拍攝龍文章帶頭追殲怒江邊日軍斥侯的劇情。煙火師正給我演示改裝後的煙餅,爆炸突然發生了。」
「我離煙火師不足3米,幾乎是親眼看著彈片穿進了戰友的胸膛。」
「12天後,又發生了一次事故,木頭搭成的橫梁布景突然倒塌,瓦片落下來砸到了經過的群眾演員,48人因此受傷住院,填滿了縣醫院。」
「劇組所有的演職人員都放下了手頭的工作,淩晨一點多,走路到醫院去獻血。」
「這個時候,《團長》隻拍了不到1/3,一連串的事故,需要巨額賠償,也導致劇組惶惑不安和流言四起。」
「走在路上,每個人都不說話,接下來的幾天,空氣也都是凝固的。」
「劇組已經進入了完全停機狀態。按照常理,劇組也該準備解散了。」
「我當時覺得一定要拍下去!」
「《團長》播出,我要在每集片頭給出一張壓著一束白花的信紙,上麵寫著:我們永遠懷念為本劇獻出生命和鮮血的戰友們。」
「為了這部戲,劇組上下付出很多。」
康紅雷知道沈三通很忙,不一定了解拍攝的艱辛。
他就是告訴沈三通,這部戲上上下下的都是當事業來做的。
沒人糊弄。
沈三通表示理解:「老康,我隻是讓伱有個心理準備,後續剪輯必須精益求精。」
「不是我非要拉《亮劍》比較,而是以後,有很多人會比較。」
「這部戲的調調,能滿足一批觀眾『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優越感。」
在觀眾口味把握上,沒幾個比沈三通強,聽到這話,康紅雷問:「什麽個說法?」
沈三通道:「《團長》視覺語言不討喜,但可以算的上好。」
「不討喜且不好的,就是影視垃圾。」
「而不討喜卻優秀的,給人的視覺語言則是高級。」
「欣賞『高級』感的觀眾,為此拍案叫絕。」
「甚至一些人會覺得高人一等,去踩彆的戲。」
「可問題是《團長》視聽語言不討喜。」
「像觀眾在換台的時候看到俊男靚女都會停留一下,或者喜歡抗戰劇的看到八路軍軍裝也會停下看一會。」
「但是《團長》這個戲一沒有俊男靚女,二沒有抗戰標誌性的灰色軍裝。」
「隻有一群蓬頭垢麵,形似乞丐的大老爺們,在一個永遠都是陰天的地方,穿著黃不拉幾猛一看還以為是本子軍裝的衣服,操著大家都不認識的武器在打仗。」
「說是打仗,其實戰爭戲的戲份大概隻占這部劇很小一部分,剩下的時間都是在等待丶嘴炮丶撕逼丶無所事事中度過。」
「而且這部劇的日軍麵目不清,連個特寫都沒有。觀眾換台一看,根本不知道這是在演啥。」
《團長》後世由於各種原因不再重播,但B站上有數十萬人在看。
很多彈幕都說「即使看了五六遍,依然隔一段時間就想再刷一遍」,「看完團長之後,再也看不上彆的戰爭戲了」。
將之視為經曆十年風雨,依然是戰爭劇裡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
喜歡這部戲的人覺得非常好,非常牛逼。
但也有人就是看不下去,試幾次依然不行。
客觀上來說,《團長》不差,但沒有狂熱擁躉說的好。
《團長》帶有作者電影,文藝片的氣息,適合拉踩和搞鄙視鏈。
沈三通繼續道:「所以《團長》天然讓主流觀眾感覺陌生。」
「《團長》帶有反戰的味道。」
「當然,比西方吹進來的那種反戰風氣好很多,《團長》的反戰,是告訴人們反戰需要有力量和精神。」
「同時不要因為獲得力量後變成野獸。」
「問題在於,反戰本身就不討喜,我們觀眾不喜歡這種基調的價值觀。」
「還有反思味道,《團長》反思太多。」
「觀眾會認為軍人不應該思考政治,隻需要堅韌不拔的執行任務。「
「就算思考,也應該是我軍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刮民黨的方式。」
「裡麵的台詞『安逸,命都不要了就要安逸』。」
「人本能會追求安逸,該批判的,該指責的,需要喚醒的不是我們老百姓。」
「而是我們在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