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全產業鏈,開卷(23)(1 / 1)

第335章 全產業鏈,開卷(23)

沈三通是不想做院線的。

重資產,沒有簡單途徑,需要投入大量時間丶精力丶金錢。

他也不想做全產業鏈,甚至一直避免去做全產業鏈。

一方麵,實在沒有精力。

另一方麵,沈三通內心有危機感。

怕自我封閉。

封閉成為誰也進不去的圈子。

或者有進無出的圈子,那就臭了。

首先,前世娛樂圈就臭不可聞。

其次,他明白,國內各個領域的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嚇人。

一個圈子成了閉環,換個角度,相當於自己挖了坑,把邊邊角角都給切斷了。

可以輕易被一窩端走,或者騰籠換鳥。

現在,實在沒有辦法。

寧昊這件事,有院線暗中支持。

還讓火車頭的發行部門,找到了路演期間,私下談話的證據。

想想也算正常。

沈三通的戲,中小成本都是獨資,而且不斷提高分成。

《生快2》這部戲,和院線五五分帳,他覺得自己應得的。

甚至還搭上了《赤壁12》,也隻要了五五分成。

但是對於院線來說,隻會覺得他貪婪。

寧昊的表現,也足以說明他有底氣。

小馬奔騰,最多讓寧昊不缺投資。

寧昊是業內老人,很清楚電影光是有錢玩不轉,

在慶功宴上有恃無恐,必然是更加真實的支持。

也就是院線了。

沈三通道:「在院線業務,我們隻是新人,不能著急,要有一個完整規劃。」

一聽沈三通終於要做院線。

參會的眾人大大鬆了一口氣,勁頭起來了。

火車頭電影公司發行理念丶營銷裡麵,在業內很先進。

統一發行丶統一排片丶統一放映,還是沈三通自己提倡的。

僅是內生動力,也一直促使電影公司觸角向產業鏈上下遊延伸。

數位技術部門負責人道:「我們早就該做院線,沈導一直提倡的電影數位化轉型。」

「數位化轉型要進行市場技術實驗,七成技術實驗在影院放映端。」

「之前隻能和中影合作,它們也算配合我們,但總歸不如我們自己來。」

「現在拍攝設備,進行了更新換代,Red One數字攝影機,不輸於膠片攝像機。」

「自有院線配合技術實驗,能儘快進行疊代,尤其是3d有關的技術,好萊塢也沒快多少。」

沈三通聽取意見。

技術部門尤其想要涉足院線業務。

不掌握院線,就沒有安全感。

有了自有院線,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技術實驗。

數位化不隻是在拍攝,在電腦後期,更多是在放映端。

不比好萊塢差不是假話。

隨著沈三通持續用電影養電影數字部門,人才開始回流。

一些在好萊塢工作的國人丶華人,也有學成之後的留學生,陸續回來。

隻要做好項目規劃,持續的給項目,把人才梯隊建好,是不差的。

技術人員是很單純的。

想著把自己的想法,在大熒幕上實現。

沈三通越深入數位技術,越發現之前小看了國內人才優勢。

03年國內就有了特效公司,外國人開的。

利用國人高素質丶低價格本碩博人才,進口設備。

通過好萊塢關係承包好萊塢工作室的外包單。

主要是重複玩輪子的工作,和一些工作量大而細的活。

後世,特效工作室對於員工的壓榨,可能就是從這裡來的。

來活就是通宵達旦,沒活就是基礎工資。

沒有管理規劃,導致工作環境很不好。

所以不怪同類型專業的,畢業一窩蜂去遊戲公司,也不去特效公司。

實在是待遇丶從業環境差距大。

而Cg特效05年後的新技術新專利,大部分是華人或者說國人做的。

無論是從軟還是硬,說得難聽點,好萊塢特效帝國的基礎是建立在剝削,國內低價丶高素質人才身上的。

後世全世界特效很大一部分由國內特效公司承包,隻是結果,趨勢現在已經有了。

技術不缺。

缺少的是整合。

為什麽直到《流浪地球》的時候,國內特效才一舉成名,打出了品牌效果?

《獨行月球》受益於《流浪地球》,國內電影特效明顯高了一個檔次。

原因就在起決定作用的導演身上。

有些導演,腦子還是老一套。

國外特效就是好的。

哪怕國外工作大量外包給了國內,早已證明國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