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朕要見血

此戰中表現顯眼的將領頗多。

曹休率三萬騎分割包圍吳軍丶而後又督四萬步騎與孫權隔江對峙。以曹休大司馬的權責之重,其人的權勢幾乎是不可抑製的。

朱蓋不過是一名老革而已,為將可以不能為帥,此戰中雖然立下功勞,但幾乎不可能被任命為方麵之任。

剩下的幾人,幾乎都是士人出身了。

豫州刺史賈逵雖然被曹休排擠,屢屢負責修營寨丶修道路這種事情。但畢竟皇帝看在眼裡,也曾對賈逵多次稱讚。

前將軍滿寵原是地方之任,在建安末年方才領兵作戰。此戰之中負責扼守掛車防禦,雖然有功勞苦勞,但確實如王淩彈劾的一樣,傷亡過大損失過重。

青州刺史王淩負責督掛車以南諸軍,無論是阻擊還是強奪掛車,兩件事情做的都很漂亮。

曹休丶朱蓋丶賈逵丶滿寵丶王淩……

曹休和朱蓋是不太可能了,滿寵也似乎可能性不大。賈逵還是王淩呢?

司馬懿此時在心中盤算著賈逵和王淩兩人的身家背景。

賈逵是河東郡人,和自己算是臨郡。當時武帝曹操在洛陽去世之時,正是自己和賈逵一起籌劃了武帝喪事,並且和賈逵一起將武帝的梓宮移送到鄴城。

雖然賈逵與自己多年未在一起共事,想必默契還是有的。而賈逵又與曹休不睦,曹休在東南權重,皇帝會不會也想分曹休的權柄呢?

至於王淩,王淩本是漢末司徒王允的侄子,出身高門心氣頗高,常常以此自矜為傲。和司馬懿相處起來的私誼,遠沒有賈逵一般好。

那……就賈逵?

且不論司馬懿獨自在此心思婉轉,思考著在皇帝的提議背後,可能蘊含著如何巨大的人事變動,曹真卻從軍事而言,開始和皇帝一一說明起來。

曹真說道:「啟稟陛下,若如陛下所說在潛口兩岸修築要塞丶在皖城附近屯田以求積蓄糧草丶修造戰船,那麽這就不僅僅是軍事本身了,相比之下要複雜的多。」

「早在大司馬之前,當年劉馥劉元穎為揚州刺史的時候,曾單人獨騎來到合肥之處,收攏流民修築了合肥城,並在附近修治芍陂丶茹陂等水係,還有建造學校丶屯田等事。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曹睿點了點頭:「大將軍說的對。若是不能一朝一夕完成,一年兩年呢?三年總該成了吧?」

「不論如何,在潛口處修建要塞扼守皖水,這件事還是能先做起來的吧?」

曹真應答到:「此事不難。大司馬四萬軍隊在彼處,此事做起來快則一月,慢則兩月,定能成功。」

「不過,大司馬在那裡率領的兩萬步丶兩萬騎都是中軍,在彼處做修建要塞的事情,是不是有點大材小用之感呢?」

曹睿沉默片刻說道:「既然中軍更寶貴些,那麽要用外軍了?」

曹真點了點頭:「皖城之處附近幾乎沒有多少百姓,也無從徵發徭役。中軍做此事浪費丶又不好讓吳軍降兵在邊境處待著,用外軍和州郡兵最好。」

見皇帝和大將軍討論起選擇哪支軍隊丶哪個將領來做此事,在場的司馬懿丶劉曄丶辛毗丶黃權丶陳矯幾人,都紛紛像有默契般的閉口不言。

都是人精。皇帝沒問到自己,這種事情怎麽好摻和呢?

曹睿又看向司馬懿:「司空,卿以為此事如何去做?調外軍和州郡兵來做嗎?」

司馬懿沉默片刻,接著說道:「陛下,臣以為要在皖城丶潛口處屯田為功,以求積蓄糧食和修築戰船,單有軍隊屯駐是不夠的。如同這種徭役之事,若處處讓軍隊去做,那軍隊還有多少心思作戰呢?」

「臣剛剛聽了陛下的話,也聽到了大將軍的話。」

「首先,臣以為此事必然能成。東吳叛逆之所以敢據江自保,都是因為大魏沒有水道入江之故。」

「皖城和皖水與濡須塢和濡須水不同,東吳在此處並沒有存續多年的要塞,而若大魏修建要塞扼守地利,那麽難受的就是孫權了。孫權他日若是要攻皖城一帶,或許就如大魏現今攻濡須一般艱難。」

「其次,臣以為單有軍屯是不夠的。或許可以從中原調一些屯田民來此,農閒之時兼服徭役,則修築水利丶修建城池丶積蓄糧草,可一應而全。」

「而朝廷在皖城得此大勝,百姓也必然歡欣鼓舞,因而敢於來此。若有堅城在前為要塞,想必百姓也不會存在逃亡之事。」

「或許,還能吸引早年間逃亡東吳的江淮民眾,重新回到皖城所在的廬江郡一帶生活。」

「此事對國家有利無害,是積蓄國力而非耗費。」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