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看到了中書省給出的答複。
讓各個郡縣自己整理各地的情況,並且上報朝中再交給李正讓涇陽來定奪。
再看陳糧買賣的事情,價格上倒也還算是過得去。
房玄齡和杜如晦的辦事能力自然不用多說。
李世民心裡還是信得過他們的。
批複之後李世民便讓人傳下去辦事。
接下來的事情就看大唐的朝政機器運轉了。
窗外吹來一陣冷風,秋日裡難得會下雨,這場雨也訴說著秋收時節已經結束了。
李世民站起身一步步走向殿外。
王鼎連忙拿起一把傘跟在李世民身邊。
任由雨水打在自己的身上,王鼎也把傘撐在了李世民的頭上,希望這位君王不要因為淋雨而生病。
走在宮裡,李世民呼吸著帶著涼意的空氣,走到了淩煙閣前稍稍停下腳步。
看著淩煙閣的題字,李世民隻是多看一眼便接著往前走。
所謂淩煙閣也不過是為了拉攏人心的一個手段而已。
李世民並不在乎淩煙閣怎麼樣,其實一直以來心中都有一種芥蒂。
這種芥蒂是從袁天罡過世之後開始的。
來到欽天監門口,李世民推開門,欽天監內很黑暗。
王鼎走入其中點燃火燭這才可以看到屋內的情況。
從李淳風去了欽天監,袁天罡過世之後這裡就一直被荒廢著。
王鼎低聲說道:“陛下,這裡已經許久沒有人來打掃了。”
李世民走入其中說道:“朕知道。”
看著欽天監裡的陳設,大多都是以前袁天罡用過的東西。
袁天罡說在他臨終前做了一個噩夢。
夢見李正站在無數的屍骨上。
在以前的時候袁天罡從來沒有做過什麼噩夢。
也沒有說過類似的事情。
似乎在袁天罡的心裡,李正會變成一個很可怕的人。
而如今李正的種種作為,以及現在的李正所表現出來的能力,都在印證這個說法。
李世民雙手向北抬頭長歎一口氣說道:“如果有朝一日李正造反了,朕該如何是好。”
也不知道李世民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王鼎心中暗驚看來陛下和李正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了。
就當李世民在自言自語這種話王鼎可不敢隨便亂接。
在袁天罡死前還留下了晦澀難懂的推背圖。
關於那種似是而非的神秘力量,李世民打心裡不想信,如果真的舉頭三尺有神明,自己的所作所為神明又會如何懲罰自己。
對神明李世民隻是敬畏。
相比那些所謂的信奉,李世民更喜歡李正的那句人定勝天。
這世上真有神明嗎?
李世民看向王鼎低聲說道:“人活一世很多時候都在和命鬥,和天鬥,就是因為朕不信命,朕才會走到今天這個位置你說對嗎?”
看李世民在問自己,王鼎連忙躬身說道:“老奴愚鈍,不懂陛下的意思。”
李世民苦澀地笑了笑,都說天子奉天命,又有誰知道隻有天子才是最不信天命所歸這種事情,世上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的,從來沒有什麼天命所定。
他李正不敬神明,更是一個堅信自己的人。
當然這種人容易被千夫所指。
李世民心裡倒也有些敬佩他。
走出欽天監,李世民又對王鼎說道:“增派人手盯著涇陽的動靜。”
王鼎躬身說道:“喏,老奴這就去辦。”
李世民看著偌大的皇宮,或許有李正這麼一個人也好。
心裡想著李世民的目光一直看向東宮,李正的對手不是自己。
將來要和李正較量的是李承乾。
隻是眼下李承乾更需要磨煉。
想要控製李正並不是一件容易事。
有這麼一個對手也好。
至少不會讓李承乾太過安逸。
有一個搶劫的對手,對李承乾來說是一種壓力。
這不是一件壞事,至少會讓李承乾坐立難安,讓他知道他若是不努力便會一直被低李正一頭。
涇陽,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讓人有些措手不及。
李正收拾著家裡的衣服,隻是有些晚了,不少衣服都已經淋濕了。
徐慧和武媚,還有王喬兒都在賬房裡忙碌著。
王喬兒看著手忙腳亂的李正說道:“人家夫妻都是女子做家事,在長安令這裡似乎反過來了。”
徐慧說道:“長安令這人確實古怪,不過他對女子的看法和其他人不一樣。”
王喬兒說道:“如何不一樣。”
武媚接過話說道:“他很尊重女子。”
徐慧稍稍點頭,“今晚要把灞上的賬目都準備好,過些日子還要留出富餘的賬目給工程隊撥錢。”
聽到徐慧說話,武媚和王喬兒又接著埋頭整理賬目。
李麗質和高陽在院子裡的另外一個房間,眼下還要留出造船廠的預算。
這些日子涇陽要花錢的地方實在是太多。
以前李正說基礎建設是一頭吞金巨獸。
現在李麗質終於明白了李正的意思,眼下工程隊才是真正的吞金巨獸。
工程隊第一份生意也到了,要修建驪山以北的灌溉溝渠。
驪山腳下的田地本是皇家的田畝。
之後便一直都是宗室在打理,眼下這個功臣就是如今的宗室監正,也就是禮部尚書李孝恭送來的生意。
這錢自然也是由宗室來出。
李治從從拿著一份土地而來說道:“皇姐,我都畫好了。”
一幅巨大畫卷鋪開,這裡就是驪山腳下五百頃田地的布局。
李麗質和高陽皺眉看著眼前的布局,一時間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對賬目的和生意上的事情李麗質倒是可以得心應手一些,但眼下這種修繕田畝溝渠的事情有些難辦。
李麗質又看向李正,現在李正正在做著家務。
心中不免有些氣餒,這個李正還真是鋪了攤子就不管事。
建了工程隊之後,李正一幅撒手不管的樣子。
李治在圖上畫了一條線說道:“其實驪山的問題也簡單,就是因為縱深太長,水源灌溉不到,這也導致今年收成並不好。”
李麗質看著圖紙說道:“這要如何改善?”
李治說道:“其實方案有很多,因為地勢的原因,驪山山腳是由高而低,這是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