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因噎廢食(1 / 1)

第326章因噎廢食

吏部尚書所說應該是最穩重的選擇了,天保奴孤身逃入大明,可以說一無所有了,若是大明助他重登汗位,那自然是可以在蒙古高層安插更多的人手。

李文忠這時卻開口說道:“臣以為不應再複立蒙古大汗了,既然蒙古有分裂之勢,那何不順水推舟,瓦剌勢弱,縱然先手襲殺了脫古思帖木兒,但是蒙古本部的勢力依舊高於他們,若是由大明領頭,重新聚集起來的蒙古本部定然能打敗也速迭兒,可我大明最後能得到什麼?”

汪廣洋若有所思道:“分而封之?可也速迭兒氣焰囂張,明說要讓我大明放手對草原的管控,若是不予以製裁,反而加封恐怕會讓草原部族輕視我大明的威嚴。”

胡惟庸當即說道:“裡子自然是比麵子重要,何況我大明威嚴是聖上和太子殿下領兵用刀槍打出來的,現在這個情形求穩才是最主要的。”

朱標聽完後點點頭,麵子很重要,但若是利益豐厚那一時的麵子也不算什麼,何況又不是要讓大明納貢和親,一場大戰打起來消耗的資源先不提,得有多少將士死在草原。

李文忠見太子殿下接著說道:“蒙古大汗沒有了,那蒙古這個族號自然也就不必存在了,可以那些林中百姓往後自成一部,冊封也速迭兒為其可汗,至於原先的蒙古諸王恢複韃靼的名號,我大明重新冊封韃靼可汗。”

李文忠說完後朱標滿意的點點頭,站起身朝著自己父皇躬身說道:“曹國公所言實為良策,那林中百姓可稱為瓦剌部,也速迭兒為瓦剌可汗,天保奴為北元正統,理應冊封為韃靼可汗,至於那些尋求大明庇佑的小部族則選其長者冊封為順義可汗,然後我大明再派兵主持分封三部的地盤。”

胡惟庸也是勸道:“輕重緩急卻有不同,抽調糧草的事情臣等會想辦法,可這賑災糧食還是不要輕動為好,畢競事關民生不容小覷。”

李文忠則是皺眉說道:“就是沒有這件事各地造反的也沒消停過,與其拆了東牆補西牆還不如設法變通一下,某雖然是粗人但也知道不能因噎廢食的道理。”

汪廣洋趕忙站出來勸道:“聖上,北方糧草尚且還夠,而且草原各部的使者還沒到,來來往往真正打起來還需要不短的時間,而陝甘乾旱越發嚴重,若是一旦出了亂子卻沒有賑災物資是要出大事的,還請聖上三思。”

大明也沒必要掩飾什麼,明謀之計策最是難擋,想要破解也簡單,瓦剌和蒙古本部重新聯合,一起誠心誠意的擁戴一個新的大汗,並且不息各部利益的奉獻。

這個道理也速迭兒也不可能不懂,隻可惜大勢難擋,瓦剌各部的首領未必就沒有自立的野心,大明給他們名正言順的機會,他們可不會顧忌草原的利益,韃靼那邊也同樣,他們也同樣不是傻瓜,怎麼可能不知道大明就是要分化他們。

汪廣洋也是笑道:“瓦剌部支持也速迭兒是因為他身上有黃金家族的血脈,可蒙古分裂為韃靼和瓦剌之後,他們又何須黃金家族的人了?也速迭兒這個傀儡失去意義隻有死路一條。”

經過朱標歸納後事情就定下基調了,除非朱元璋開口,否則臣子們隻能在太子定下的框架內再做規劃,朱元璋依舊是老神在在的沒有開口,他隻會做出最後的決斷。

就是這麼簡單,可草原上的王公們怎麼會輕易臣服,黃金家族的嫡係屢戰屢敗,這幾十年來昏招頻出,早就失去了號令草原的威望,各部諸王都有了自立之心。

朱標笑道:“此事是本宮疏了,到是還未同兩位卿家說過,江南世族商賈已經同意借給朝廷一百餘萬石糧食,不日就會湊齊,雖然是陳年舊糧了,但是也足夠賑災救民和徭役的用度了。”

朱標沒有生氣,禮部尚書所說並不是那些迂腐之言,能考慮到百姓民心動亂就是有根據的,否則曆朝曆代怎麼會都不開這個頭,朝廷大規模借糧說出去卻是不好聽,百姓愚昧一聽也隻會想著又要亂了,朝廷都沒有糧食,那他們怎麼辦?

戶部尚書也咬牙說道:“臣附議,糧食的問題臣會想辦法,隻不過今年的遷民恐怕要停下了,等明年有了餘糧再做打算吧。”

朱元璋最後大手一揮下令道:“原本準備送去陝甘的賑災糧都直接改道送往北方,傳旨常遇春嚴守邊境,李文忠你立刻出發,既然這件事是你提出來的,到時候就由你領兵入草原!”

胡惟庸思索了好一會兒讚歎道:“三足鼎立再合適不過,尤其是順義可汗那部,三者之中他實力最弱,正好安置在我大明北疆作為屏障,也可作為日後的橋頭堡,隻待兵強馬壯就可牧馬草原。”

下麵眾人一聽能有一百餘萬石糧食都是眼睛一亮,可文官們遂即就皺起了眉頭,禮部尚書當先開口道:“殿下,這糧食雖好,可朝廷向世家商賈借糧實在是有失體統,臣以為還是不要的為好,否則這士林議論紛紛不說,這百姓聽聞朝廷都要借糧度日了,恐怕又會被那些邪教妖人蠱惑,到最後鬨出亂子了恐怕得不償失啊。”

瓦剌就更不用多提了,除非成吉思汗複生,否則誰也彆想再騎在林中百姓頭上拉屎拉尿,所以哪怕他們知曉破局的辦法,也絕不會有人答應,犧牲自己照亮大家可不是草原上的生存之道。

他們唯一在乎的就是地盤怎麼分,誰能占據肥美的水源牧場才是關鍵,雖然還是有一場戰鬥,不過想來他們之間的消耗是最大的,大明不過是幫著韃靼打打順風仗,到最後作為和事佬幫著劃分疆域。

吏部尚書苦笑道:“不是我等迂腐,朝廷雖立四載了,可民心尚未徹底安定,國境之內百廢待興,這個時候安穩比什麼都重要,士農工商,朝廷向商賈借糧,卻是不合時宜,我等知曉這是權宜之計,可百姓哪裡懂得,傳來傳去最後就是禍亂之源了。”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