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東歐人才(1 / 1)

富礦 總是覺得累 990 字 3個月前

第365章東歐人才

關於中國技工的問題,楊東升聽過很多說法。

彆的都不說了,就說其中最奇葩的一個,這是前世楊東升從一個技工學校的老師那聽到的。

記得當時那位老師是這樣說的,“中國的技工水平低,主要是因為不信教,沒有信仰,所以道德低下,工作不負責,進而導致產品質量低下。”

後來楊東升了解到,在技術工人圈裡,持有這種觀點的老師,貌似還不少。

楊東升建議他們都去印度看看,那是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國家。

說實話,楊東升不知道中國技工問題出在哪裡,該怎麼解決,但是知道德國的技工培訓體係世界聞名。

雖然東、西德分裂了幾十年,但是德國技工培訓體係是二戰前就確定的。

1876年,德國頒布的《工業法典》中,就對職業教育作出了明確的規定,1938年德國的《義務教育法》規定實行義務職業教育……東、西兩德的技工培訓體係其實大差不差。

“舒爾茨先生,你的那位朋友會說漢語嗎?”楊東升問。

這一點是必須的,總不能給每個老師配一個翻譯,這個年頭翻譯可是高級人才,而且德語屬於小語種,哪找那麼多德語翻譯去?

“他不會!”奧拉夫·舒爾茨搖了搖頭,“但是我妹夫會!他跟我一樣參加過中國工廠援建,他先認識了我,才認識了我妹妹!”

第二天,楊東升就見到了奧拉夫·舒爾茨的妹夫。

這老頭也過的不如意,一大早就趕去郊外買便宜菜,楊東升等了一個多小時才見到他。

奧拉夫·舒爾茨的妹夫就是那所倒閉的技工學校的校長,因為常去那所技工學校,奧拉夫·舒爾茨才跟那個正在當清潔工的老師成了朋友。

雖然已經多年不說漢語,但是奧拉夫·舒爾茨的妹夫還沒有把這門語言完全忘記,聊了沒多大會,老頭就習慣了,他的漢語說的比他大舅哥還好,去教書完全不是問題,但是奧拉夫·舒爾茨的妹夫卻對去中國有些抵觸。

他年齡大了,兒子、女兒、孫子、外孫都在德國,不想再跑去地球另一端,不過他倒是能給楊東升介紹幾個會說漢語的其他老師。

這些人不但有技工學校的老師,還有大學教授。

1970年,西德各州一致決定所有大學免收學費,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東德,大學不但免費,每月還有補助。

兩德統一後,這種製度也就延續了下來。

德國大學的經費主要來源於州政府財政。

統一後,東德各州一下子陷入了困境,雖然各大學還不至於倒閉,但是大學經費被一減再減,教師收入大幅下降不說,項目也被取消。

剛統一的時候,還有老師聽了西方的宣傳,跑去西德,跑去美國。

但是西德、美國不缺老師,而且由於曆史的關係,那裡的人非常敵視他們,除了極少數大牛,這些跑出去的教師大部分都混的不如意。

彆說技術學校的老師去當清潔工,堂堂大學教授當了清潔工、服務員的都不在少數。

也許是在外麵實在混不下去了,最近一段時間,又有不少人返回了東德,這些人如果知道自己能繼續執教,肯定有人願意去中國。

不僅是東德,還有東歐其他幾個國家,甚至連鼎鼎大名的莫斯科大學,現在也是人才流失嚴重。

這些國家的的遭遇,比東德人還慘。

德國是西方國家的重要成員,統一後東德就算過的再差,好歹還有聯邦政府兜底,東歐其他國家可是真能餓死人的。

聽到這裡,楊東升不由想起前世看到的一個笑話。

在麻省理工學院,數學係兩名教授為了一道數學題爭得麵紅耳赤,兩人都堅持自己的解題思路才是最好的,兩人爭了半天也沒爭出結果。

這時站在旁邊等著打掃衛生的清潔工終於看不過去了,走上前——刷刷刷幾聲之後,黑板上出現了一個明顯優於兩位教授的解題思路。

兩位教授看過之後大感佩服,但是又覺得奇怪,一個清潔工怎麼會有這麼高深的數學造詣?這水平應該去當大學教授。

這時隻見清潔工一笑,“你們說對了,在當清潔工之前,我在莫斯科大學力學數學係當教授。”

科學技術是真正世界通用的東西。

楊東升請奧拉夫·舒爾茨和他妹夫出麵,幫忙自己招聘這些東歐國家的失業教授、工程師、技術工人。

奧拉夫·舒爾茨和他妹夫都算是東德時期的較高層人物,冷戰時期東歐幾個國家的關係非常密切,剛才聽他們的話就知道,他們在這幾個國家有非常不錯的人脈關係。

對於這種事,楊東升早有經驗,當初在滬上買房子的辦法可以直接搬過來。

每介紹一個技術工人,經測試合格之後,介紹人就能得到500美元,副教授1000美元,教授2000美元。

招聘小組的工資另算。

一流人才肯定都被美國、西德留下了,但是就算隻能挖來一批三流專家,比現在楊東升手下,技工學校和專科學校那批人也強多了。

楊東升按照在美國時候的方法,處理了東德賣給他的幾個工廠。

將這幾家工廠的設備情況通知了國內,果然引起了國內的興趣。

光那套冰箱生產線,就收到了二十幾個城市,十幾個家電企業的報價,楊東升最終選擇了江左、黃島兩個城市,以及三個家電企業作為談判的主要目標。

這天正忙著招聘的楊東升,忽然收到了一份來自奧地利的合作邀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