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石煤
楊東升轉臉一看,隻見這時另外一張桌子上站起來幾個人,一起轉臉看向楊東升,其中一人正是名山鋼鐵廠的向名山!
“向總?”
“抱歉,我們不是故意偷聽你們說話的!隻是小沈總眼光太高,我們這麼多人坐在這裡,他一直沒看見。”
“向總過濾了,沈總也是心裡想著生意,才沒有注意到幾位。”
這貨確實不是故意的,但卻是有意的。
“楊總有興趣去我們浙省看看嗎?我們省最近也有不少礦場要對外承包!”向名山再次說出了剛才的話。
“是嗎?”楊東升意味深長的看了向名山一眼,“向總能不能給我說說都是些什麼礦,我也好心裡有底!”
兩人重新坐下,又要了兩杯咖啡。
“要說彆的礦我也不熟悉,就拿說我熟悉的吧!”
名山鋼鐵廠的主要產品是不鏽鋼,冶煉過程中需要添加鉻、鎳、錳、鉬等元素。
這其中鉻、鎳都是我國的稀缺礦種,錳礦我們雖然儲量不少,但是品位低,采選、冶煉困難,與鐵礦的情況類似,隻有鉬礦是我們的優勢礦種。
這一次向名山他們就是臨時得到消息,浙西有鎳礦、錳礦對外承包,於是才臨時決定去一趟浙西,耽擱了幾天,所以才與楊東升撞到了一起。
楊東升不知道向名山為什麼給他說這些,但是既然有這樣的事,無論成不成,楊東升總得去看看。
當即叫人買了火車票,一起趕往浙西。
火車繞著太湖轉了大半個圈,一路向南行駛。
剛走到出站口,就見有人舉著牌子——接名山鋼鐵廠、東升礦業。
來人自我介紹是他們要去的那個縣的一名副主任。
“向總,歡迎,歡迎!”副主任與向名山握過手,又徑直衝趙主任伸出手,“楊總,歡迎,歡迎!”
趙主任忽然感覺一股涼風從自己後脖子處掠過,嚇得趕忙向旁邊躲,“這位才是楊總!”
場麵一時有點尷尬。
火車站距離他們縣裡還有一段距離,眾人上了車。
國人經常把江浙並提,實際上,浙省跟蘇省雖然彼此相連,卻是在很多方麵完全相反的兩個省。
蘇省從南到北,是由長江、淮河、黃河三條大河衝積而成,全省除了部分湖泊,幾乎清一色的平原。
而浙省除了太湖沿岸、錢塘江下遊地區,其他地方絕大部分是山區。
出了市區就是山,一路的盤山路,進了山沒多久,楊東升就開始暈。
到了後來,不但楊東升暈,連趙主任他們這些平時不暈車的,也開始暈,倒是向名山他們完全一副沒事人的模樣。
楊東升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時候暈的人事不知的,再次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躺在賓館房間裡。
“楊總,感覺好點沒有?”趙主任的頭從一側伸出來。
“這是哪?”
“這是他們縣招待所!您餓了吧,我讓他們把飯菜給您端過來!”趙主任說話走出去。
楊東升爬起來,隻見天色已經完全黑透,不知道到底是什麼鐘點。
匆匆扒了幾口飯菜,楊東升倒頭再次睡著。
直到第二天早上起來,楊東升仍然感覺腳步有點虛。
縣裡派了車送他們去礦場。
車子來到半山腰,下麵的路車子上不去,隻能自己往上走。
楊東升見前方草叢密集,完全看不清地麵,忽然想起在浙省當過偵察兵的丁武說的一件事來。
“我問一件事,咱們這裡沒有眼鏡蛇吧?”楊東升問縣裡的隨行人員。
“沒有!”對方一擺手。
“那就好!”楊東升鬆了口氣。
隻聽對方接著道,“我們這裡沒有眼鏡蛇的,隻有棋盤蛇,也就是你們說的土灰蛇、五步蛇!前兩天還有人在山下的河裡見到了成年揚子鱷,不過你們放心,揚子鱷不吃人的!”
楊東升想罵一句麻麻批!
終於走到礦場,經縣裡介紹,楊東升才發現這裡根本不是一座鎳礦,而是一座銅礦,屬於銅、鎳伴生礦。
不遠處一人湊到向名山身旁,“向總,這是我們自己打聽到的消息,您為什麼叫他過來?”
“我們要的是什麼?”向名山看了手下一眼。
“鎳啊!”
“我們沒乾過礦業!如果是高品位的鎳礦,我們自然要想辦法拿下。但這座礦場本來就是銅、鎳伴生,而且已經開采了多年,鎳礦的品位已經非常低,就算開采出來,恐怕也沒什麼利潤可言。如果他能采出鎳,我們向他買就是;如果他采不出來,也算有人替我們試錯了!”
另一邊楊東升卻是另外一番心思,他才不在乎什麼鎳礦,他在乎的是銅礦。
未來幾十年,中國家電產量連年走高,對銅需求越來越多,銅價也就隨之上了天,楊東升早就想涉足銅礦,這次可是一個送上門的機會。
除了銅、鎳伴生礦,下午縣裡還安排他們參觀了鐵礦。
向名山對鐵礦完全不感興趣,他們用的是電爐,主要原料是廢鋼,不需要鐵礦石。
車子返回縣城的路上,忽然路邊一處山體吸引了楊東升的注意力,這處山體呈現出烏黑色。
“停車,停車!”楊東升趕忙示意車子停下。
沒待車子停穩,楊東升就跳了下去。
從現場的痕跡看,這明顯是一座已經廢棄的礦場。
楊東升摸了摸那麵黑色的山體,頓時感覺像摸到了石頭上一樣,憑手感楊東升覺得,“這好像不是煤炭……”
“這是石煤!”後麵有人從車上下來解釋道。
“石煤?”
與常見的煤炭不同,石煤是由數億年前的菌藻類生物遺體,在淺海環境下經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轉變而成的。
由於菌藻類生物碳含量較低,形成過程中又容易與泥沙攪和在一起,導致形成的石煤含雜質較多,含碳量也較少,發熱量自然就上不去。
石煤的開發由來已久,他們縣裡原本想利用這些石煤發電,但是發電廠建成後,卻發現這裡的石煤大部分都達不到要求,不得不從外地買煤回來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