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1章:京城三大中醫學派(1 / 1)

可以說,京城禦醫派產生,是因為燕京是中國曆史上多個王朝建都之“寶地”,由於帝王將相非常注重自己的養生保健,因此專設為帝王將相及皇室親屬診治疾病、養生保健的機構,經數百年的傳承與發展,宮廷醫學派逐漸形成。

其特點是聚集了全國各地有真才實學的名醫,設有“講習班”性質的教學機構,從而使其獨特的辨證思路、宮廷醫案、醫術、宮廷製藥(炮製)及秘方得以傳承下來。

例如清宮著名的八仙糕,能治療老年人脾虛,改善小腸吸收功能,療效顯著;又如禦製平安丹,經過臨床研究證實它能防治暈車暈船,沿用至現代航天領域並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了內服的藥方外,以手法治療為主的宮廷正骨在治療骨折、現代人常患的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頑疾,也有重要療效。

曆代王朝重視中醫藥發展,在清王朝先後建立了太醫院、禦藥房等一係列醫藥機構,製訂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醫官升遷製度和醫學知識傳習與考核辦法,對燕京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積極影響。

在對宮廷醫學流派的研究中發現,清王朝醫事檔案材料保存相對較為完整,隨著對韓一齋、趙文魁、瞿文樓、袁鶴儕等一批清宮禦醫及其傳人臨證經驗的繼承與發揚,對臨證各科的豐富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種全國性的名醫聚集京城的流動現象,構成了20世紀燕京一次較大規模的中醫臨床高層次人才的儲備,進一步鞏固了燕京作為20世紀中醫藥學術發展中心的地位,也為燕京中醫學術界“百花爭豔”局麵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這些和葉晨沒有看資料之前,了解差不多。

而師承派,則是“師承傳授”是古代中醫教育的一種主要形式,又可稱為私學教育,在民國前中醫教育中占據主導地位,其主要形式有,一是從藥徒轉醫徒成名醫,如趙心波、郭士魁、安乾卿等。

二是從藝徒轉醫徒成名醫,如劉道信、杜信靈等。

三是直接跟師學習成名醫,如徐右丞、陳慎吾等。

四是家傳跟師成名醫,如趙樹屏,他為清太醫院醫官趙雲卿之長子,子承父業,後又拜蕭龍友門下,白嘯山乃三世儒醫之宗,後又拜蕭龍友為師,以及魏舒和,宗為三代世醫,後又拜施今墨為師等。

師承學者有堅定的誌向和濃厚的專業興趣,學習認真刻苦,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積累,在中醫學的學習中一般造詣較深。

至於學院派,1929年,民國**當初因為國內的環境,居然通過了要逐漸淘汰中醫的議案。

“廢止案”引起全國人民和中醫藥界仁人誌士的極大公憤。後經過全國中醫界同仁及請願代表的努力,這次曆史上極為轟動的廢止中醫提案得以推翻。

經過此番激烈鬥爭,以蕭龍友、孔伯華、施今墨等為代表的燕京名醫,深感“非振興中醫,決不足以自存”,決心開辦中醫學校,培養中醫人才,壯大中醫隊伍,提高中醫療效,中醫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1930年,以蕭龍友、孔伯華、施今墨為首燕京地區享有崇高聲望的老中醫聯合京都中醫界名流共同倡議設立“國醫學院”,最初命名為“燕京國醫學校”,經過數次搬遷至豐盛胡同,改名為“燕京國醫學院”,自第十一班改名為“京城國醫學院”。

至此,民國時期燕京地區的第一個中醫高等學院宣告創立成功。蕭龍友為院長,孔伯華、施今墨為副院長。

1932年,因施今墨等另辦華北國醫學院,自此“燕京國醫學院”改名為“京城國醫學院”,蕭龍友任董事長,孔伯華任院長。

學院要求報考生必須具有高中畢業或同等學曆經考試合格後入學,考生主要來自燕京,部分來自天津、上海、山東等地。

學院多層次辦學,因人施教,招收學生分研究班、醫科班、預科班三種層次。學製四年,畢業後跟師學習一年。

學院聘請當時知名中醫任教。

在教育教學方麵,蕭龍友和孔伯華等多次探討,學院授課的設置、構建一個中醫學術體係等問題,由於當時沒有編寫好的教材使用,蕭龍友和孔伯華就組織各任課教師根據中醫經典著作編寫教材,蕭龍友對各類課程都進行了深思熟慮地思考,並編寫了詳細的教學方案,他重視中醫藥教材的同時,認為中醫院校教育也應當包括生理學、病理學、藥物學、治療學等古今醫界各家學說。

此舉對“燕京國醫學院”教學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在中醫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學院重視中醫基礎理論,更重視臨床教學。蕭龍友深知臨床經驗對醫學的重要性,他認為:術理並重,由器而道;天人合一,治病從本;辨證施治,用藥精益;臨證詳審,最重問診;立法靈活,知常達變;摒棄隅見,融彙中西。

學院很重視醫德教育,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蕭老和孔老都親自帶學生實習。學院曆時15年,培養了大批高級中醫藥人才。

許多學院早期的學生成了解放後中醫院校、醫院及研究單位的骨乾。如哈荔田、顧小癡、馬龍伯、丁化民、王為蘭、姚五達、張作舟等,也為我國中醫學院校教育模式探索了一條科學之路。

另外,還有京城的國醫講習會,實際上,就和葉晨辦的國醫協會差不多的。

可以說,這學院派的許多想法,和現在的葉晨都差不多,他現在看到劉老這些資料的詳細資料的時候,真的非常驚訝。

葉晨還以為大部分是自己想出來的,沒想到,在幾十年前,這京城的三大派,特彆是學院派裡麵早已有這些想法和計劃了,而當年也是在國難當頭的情況下,中醫處在最低穀的情況下,正是這一批中醫名家挽救了中醫之路。

“劉老,對於這些中醫前輩,我還真的是太佩服了,我現在想做的,沒想到,他們當年就已經做到了。”

“那也是沒辦法的事,不過,現在中醫環境是好一些了,但是,和西醫相比,還是差太遠了。”

即使協和醫院中醫部這邊,平常比起看西醫的患者確實要少許多。可能都是那些看西醫看不好的情況下,逼不得已才過來看中醫而已。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