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羿帝俊考略(1 / 1)

這是我的星球 姬叉 1556 字 29天前

這幾章關於帝俊和羿,之前說過這個背景看公眾號的考證。不過可能有許多讀者沒關注過公眾號,看得還是有點糊塗,我把考證搬過來一下。

看過的就略過不用看了。

另外這也不是什麼學術,隻是一個寫作背景依據,所以可能(必然)有謬誤,歡迎討論。

但不管討論出什麼結果,已經是按照這個依據寫了,所以故事不會改(手動狗頭)。

一,首先說羿:

目前比較主流的認知是,羿是一個善射的代稱,其實可以有很多羿。射日的是大羿,堯時代的;篡夏的是後羿,夏朝東夷有窮氏首領,也叫夷羿,因為做了夏後所以叫後羿。二者差距幾百年,是兩個人。

而我這邊的觀點是,羿確實是代稱沒錯,但射日的羿和篡夏的羿,其實是同一個人,因為演化托古之後,誕生不同的故事,成為兩個人。

所以本書的羿,是一個人,射日和篡夏的都是他。

1,本沒有大羿這個詞,這詞是袁珂為了區分兩個羿而生造出來的,原本的傳說就是“後羿射日”。

那麼兩個後羿是否有關呢?

2,我們來看看“後羿射日”這個傳說的最早出處。

最早有兩個出處,一個是屈原《天問》:“羿焉彃日”,彃就是射,這就是後羿射日的最早來源。那麼這個羿,指啥時候的人?

在同一篇《天問》裡,還有這麼一句“浞娶純狐,眩妻爰謀。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這裡明顯就是夏後羿與寒浞的故事。同一篇詩歌裡的同一個羿,可以確定這個“羿焉彃日”指的就是夏後羿。

另一個出處《山海經》,“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十日,落沃焦”。

需要說明的是,現在可見的《山海經》版本裡,是根本沒有這麼一句話的。之所以認為山海經有過這麼一句話,是唐宋時彆人引用《山海經》提到這麼一句。

所以這事兒有兩個說法,一是彆人引用就是瞎引的,就像我們編一句魯迅說一樣,其實魯迅這話我沒說過;二是原本的山海經裡有這麼一句,但原本失傳,留下的版本沒這句。

無論是哪種可能,總之我們知道《山海經》也是不斷經過後人增補的,這一段文字真正出現在什麼時候很難說。如果出現在屈原之後,那就極有可能就是從屈原那句發散而來,加上莊子的堯舜對話裡的“十日並出”這事揉合,形成了堯時代的大羿射日故事。如果這句壓根就是唐宋人瞎引的,那這個出處都可以推翻,按屈原《天問》為唯一出處即可。

3,夏後羿的經曆中,存在可以和射日相對應的事件。

《史記》:帝仲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左傳》也有,雖然沒提到討伐羲和,但提到了夏朝這次日食事件,可做側麵佐證。

帝仲康是什麼時候呢,就是羿流放太康之後,立了太康的弟弟仲康做傀儡,此時的掌權者就是羿,所以仲康伐羲和,其實就是羿伐羲和。

羲和是日官,後世演化為太陽神、帝俊妻,等等,總之都和太陽相關,傳說的十金烏,就是帝俊羲和所生。

羿討伐羲和這段曆史,是不是“後羿射日”的原型?

當時出現了日食,和射日的傳說是不是對上了?

《天問》畢竟是詩歌,不是紀實。所以屈原的“羿焉彃日”,是不是後羿討伐羲和/或者日食事件的文學表述?

4,關於後羿射日可能是夏後羿故事演化托古,這個說法也不是網絡時代人們發散的思維,學界本身就有。詳見《中華文化人物辭海·文化人物》,1998年出版,史仲文胡曉林主編。

5,為什麼羿的事會被扯上堯時代,山海經為什麼會出現那麼一句話,也有相關考證,但這個考證主要與帝俊相關。

二,現在說說帝俊。

帝俊這些主要摘自百科,加一些我自己的串聯。

因為這一塊的考據太繁雜,我也懶得詳細去寫了(水平也不夠,這真要考據起來已經可以出書了),反正寫多了大家也不一定愛看,那就簡單點。

信陽師範學院金榮權教授在《帝俊及其神係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謎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跡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隻見於《山海經》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內”兩經之中。究其神係淵源與脈略,顯不屬於炎帝世係,也不隸屬於黃帝世係,是與炎、黃兩大神係並存的第三神係。”

“關於帝俊在中國古代諸神中的地位,今天眾說紛紜,然一般認為帝俊當是上古時代東方民族的祖先神,這種看法是一致的,因為《山海經》記載的帝俊活動地及其子孫之國大多在東方。”

而那時候說的東方民族,一般指東夷。

也就是說,帝俊屬於東夷神係的天帝,和炎黃世係不一樣。書中的神國之戰大致因此而來。

然後我們知道,夏後羿是東夷有窮氏首領。於是這裡就有東西對應了:

《山海經》:“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

天帝是帝俊,而人間部族的首領是羿,羿是奉帝俊之命下凡治理人間的。

他們體係的人間,其實是東夷。

而這時中原有夏,夏後是太康。羿征夏,太康流亡途中病逝,《這是我的星球》故事前序開始。

太康修煉有成,神國再戰,擊敗帝俊,帝俊神係傾頹,炎黃世係屹立,《星球》的往事大致如此,561-565章的背景如是。

而帝俊戰敗的結果也導致他的傳說被後世篡改,試圖抹去他的神係痕跡,這是406章說的內容。

拋開小說劇情來講,帝俊的傳說在現實確實也被篡改取代,最典型的就是“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十日”這一句,生生把羿是帝俊下屬變成了堯的下屬,導致冒出了兩個羿。

前麵也說了,這一句在現存的山海經裡根本找不到,為什麼會冒出來?

後儒改東西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單論帝俊這件事來說,也就是為了淡化東夷神的世係,突出炎黃世係的意義,倒是可以理解的。

把帝俊改頭換麵,主要還是通過帝嚳的改造完成的。

《帝王世紀》:“帝嚳高辛氏,姬姓也,其母不見。生而神異,自言其名曰夋。”夋就是俊,帝嚳就是帝俊。

之前公眾號發這段的時候,有兄弟指出,帝王世紀是野史不足為憑,那麼我們再看彆的。

《世本·帝係》:帝嚳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之女,曰薑原,生後稷;而《山海經.大荒西經》:“帝俊生後稷”,對上了。

《山海經.大荒南經》雲:“帝俊生季厘。”郝懿行疏雲:“文十八年《左傳》雲,高辛氏(帝嚳)才子八人,有季狸,狸、厘聲同,疑是也。”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史記》:“帝嚳娶娵訾氏之女。”《索隱》:“案,皇甫謐曰,女名常羲。”又合上了。

這兩位的傳說各種相符,但帝俊隻出現在山海經,其後的記載都是帝嚳。

後世改造帝俊世係,將其後代子孫如季厘、少昊(摯),妻子(常羲)等,也在稍加改變之後轉移到帝嚳名下,從此以後,帝俊便消失了。

對帝俊神話的枝葉嫁接由於帝俊神係龐大家族及帝俊的巨大影響,晚出的帝嚳身上無法全部體現關於帝俊的事跡與傳說,而這些傳說與神話事跡又充滿生命活力,代代流傳,於是後儒們便將這些有活力的神話分化開來,分彆嫁接到黃帝、顓頊、堯、舜等身上,使得他們的身上都有著帝俊的影子。

比如說《山海經》中娥皇是帝俊老婆:“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榮水窮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娥皇是不是很耳熟,現在大家的認知裡,娥皇女英是舜的老婆……

其實就是把帝俊的傳說拆分開來,給了不同的炎黃世係先輩名下。

當然,還有說法,舜本身就是帝俊和帝嚳,是一個人,也有轉世說:“帝俊、帝嚳、帝舜皆重眸,故存在轉世說。”這裡又複雜繁瑣了,暫且不提。但帝俊的整個世係和傳說被淡化和分離嫁接,是存在明顯痕跡的。

也就是406章說的事情,帝俊世係被夏歸玄打敗後,後人為了淡化帝俊的影響力,開始抹去他的痕跡,改得亂七八糟。

最後結語吧,有不少讀者問和洪荒流的關係,那這個肯定不是洪荒流,洪荒流也是神機和後來的洪荒文寫手們一代代整理完善出來的新體係,不是唯一體係。

我們隻是用神話為背景資料,做自己的解構故事罷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