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吞胡(1 / 1)

新書 七月新番 2635 字 28天前

旌旗向西,三軍踏過賀蘭山缺。

太陽偏移,使得賀蘭山的陰影,似也因畏懼而匆匆挪開,要給吞胡將軍讓道。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還不夠。”

白發蒼蒼的韓威抬起頭,看著那巍峨山影,他年齡雖大,但誌向不遜於馮唐、李廣:“秦時蒙恬北逐匈奴奪得此地卻有複失,漢時賴名將之功,於此設立郡縣,而今日,本將軍要將中國之界,再往外移四百裡!”

吞胡將軍身後,步騎旌旗高舉,車輿滿載著穀米肉乾,足夠一月之食。

出了卑移山(賀蘭山),便離開了新朝,進入匈奴地界。

山的東麵是新秦中後套平原膏腴之土,城郭田畝密布,山的那邊卻是貧瘠的世界。黃河邊齊膝高的豐饒牧草,變成了赤色戈壁上點綴的雜草。河流湖泊罕見,倒是乾涸的鹽灘一個接一個,漸漸的,草原徹底消失,隻剩下一片滾動的沙海,沒了賀蘭山阻隔後,風沙直接撲到士兵們臉上。

大多數士卒從沒出過邊塞,也沒見過如此廣袤的沙漠,軍吏隻咂舌道:“這是傳說中,衛霍越過擊胡的大幕麼?”

“這隻是小幕。”韓威讓人攤開地圖,他們正處於兩片沙漠(烏蘭布和沙漠、騰格裡沙漠)中間的荒地上,偶見灌木植被,甚至能找到水源。順著這條綠色通道一直向西,就是這次新軍出塞的目標:鬥地。

所謂鬥地,乃是宣、元後漢朝與匈奴劃界和平後,匈奴人凸入漢境的一片領地,麵對著昔日張掖,亦是如今的設屏郡。雖然南北和親,但烽燧仍未取消,為了提防鬥地的溫偶騌王,漢在沿邊都駐紮屯卒。

漢成帝時,便有漢使向王莽的叔父,大司馬驃騎將軍王根提議,既然匈奴向漢稱臣,不如直接向單於索要這塊土地,如此可以作為塞外屏障,削減西北邊境一半屯卒。

漢成帝想要卻又怕匈奴不答應有損皇帝尊嚴,隻讓使者以個人身份提出,而匈奴果然婉言拒絕,當時漢家已衰,也沒有能力派兵出塞,隻能作罷。

倒是作為王根的繼任者,皇帝王莽對此事念念不忘,如今便發動了戰爭,讓設屏(張掖),張掖(武威),溝搜(朔方),新秦中分四路進軍,數萬大軍直指鬥地!

“四道並出,共行皇天之威,罰服於之身!”

相比於漢時衛霍絕幕遠征,動輒數千裡的路程,這趟出塞簡直是小打小鬨。鬥地距離設屏、張掖較近,不過二三百裡,離新秦中也才四百裡,十日必至。

吞胡將軍麾下號稱萬人,其實刨除吃空餉的水分,隻有六千,四千為正卒,兩千為羨卒,出塞十日,糧食吃了一半,而馱畜也渴死宰殺小半後,終於看到一座陡峭挺拔的高山。

它與塞外常見光禿禿的石頭山不同,滿山植被茂盛,時值塞北的深秋,山上的針葉林,樺樹和山楊呈現出不同顏色,綠、黃、紅,五彩繽紛,美麗極了。

確與向導描述的“幾重山色”分毫不差。

韓威站在車輿上遙望此山:“匈奴右地,自範夫人城以南方圓千裡之內,就這一座山的木材好用,山上生長奇異的木材,添上鷥羽非常適合做箭竿,而右部諸國氈帳和車輛的木材,亦多來源於此。”

許久未見的清泉重新出現在地表,士卒們歡呼著過去痛飲,牧草還沒完全枯萎,饑腸轆轆的馬匹騾驢低頭猛啃。

這就是鬥地的經濟價值,王莽希望拿下這兒後,讓傀儡單於須卜當來此招募匈奴人,另立王庭,好分裂匈奴,以胡製胡,完成“守在四夷”的目標。

不過……說好的友軍呢?

按理說其餘三路軍隊應該早就抵達鬥地,然後繼續北上,與匈奴右部大軍會戰,如今非但匈奴遠遁,方圓百裡內空無一人,連新軍斥候也不見一騎。

“莫非是匈奴集中大軍先擊一部,將他們阻攔在了半道?”

也不對啊,韓威看前漢武帝朝的戰例,中國常是數路出塞,匈奴則喜歡集中兵力專討一方,豈有同擊三路的道理?

韓威讓大軍且先在鬥地駐紮下來,遣遊騎向其餘三個方向搜尋,三日後得到回報。

“將軍,找到三部曾經駐紮的軍營痕跡了!”

韓威大喜:“那他們距此還有多遠?”

“敢告於將軍,定胡將軍萬餘人,出設屏居延東行,出塞百裡而返。”

“平狄將軍萬餘人,出張掖郡休屠澤北上,出塞八十裡而返。”

“更始將軍廉丹兩萬人,出溝搜郡高闕塞,出塞……下吏沒找到他的營地,也不知究竟出塞多少裡。”

韓威一下了愣住了,這與他想象中四方彙集,旌旗北向,匈奴畏懼,單於拜服的景象相差甚遠。

如今四方進擊隻有他這一路老實巴交地走了遠路抵達,其餘都冒個頭就回了,那現在該怎麼辦?

正在韓威遲疑之際,又有斥候匆匆來報:“將軍,鬥地以北,發現匈奴右部大軍!”

……

韓威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漢文帝晚年,見到了年輕時的李廣,但見李廣作戰勇猛,箭術高超,狩獵時斬獲最多,漢文帝非常賞識,卻又感到遺憾,隻道:“惜乎,子不遇時,若子生於高皇帝之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韓威過去一直覺得自己生錯了時代,宣帝時傅介子、常惠、鄭吉開拓西域時,他還沒出生。

元帝朝陳湯、甘延壽遠征絕域斬郅支單於首,頭懸篙街,名震天下時,他年紀還小。

韓威一生大多數時間,漢家與匈奴保持和平,邊塞三代無警,想立功封侯都沒地方去,跟彆說他家有祖訓,不準做官。

但韓威隻將祖父的遺言理解成“不準做漢朝的官”。

新室肇造後,年已六旬,自詡高才卻鬱鬱不得誌的他終於趕上了好時候,從軍平定叛亂,又揚言五千人掃平匈奴,得了皇帝器重,終得將軍之任,獨當一麵。

“戎狄豺狼,不趕儘殺絕就算了,豈能將其當成家畜來養呢?遲早會被反噬。”韓威的想法和皇帝王莽一模一樣,君臣問對時一拍即合,韓威作為最鐵杆的主戰派,與其餘人態度曖昧對比鮮明。

而今日,韓威真真迎來了他期盼已久的場景:與匈奴人的戰爭。

隻是雙方數量卻有些懸殊,在友軍無一路抵達的情況下,韓威實打實隻有六千兵卒。

而早就在鬥地以北遊弋,發現韓威孤軍深入後,小心翼翼圍過來的匈奴人,加起來起碼有三四萬騎,這是集中了整個右部的力量來應對。

“彆慌,同樣懸殊的仗,衛、霍又不是沒打過!”

韓威用剛強的話語掩蓋心中驚恐,說起來,新朝和匈奴開戰十年,這還是新軍第一次出塞。他們對匈奴的作戰經驗為零,隻能依靠邊塞老卒口口相傳的辦法,依靠地形紮營。

新軍以輜重車為營,布陣於營外,前列士兵持戟盾,後列士兵持弓箭,忐忑地等待匈奴進攻。

匈奴騎從牧民浩浩蕩蕩,加起來仿佛比鬥地山上的草木還多,遠望猶如黑雲壓城,他們也多是臨時征召的牧民,秩序和戰鬥力不強,時而派出一隊歸來試探,被弩矢一射,丟下十數具屍體便退走。

胡虜不再急躁,隻遠遠圍著,像極了狼群在捕獵,期待獵物耗儘體力的那一刻。

韓威車壘布得不錯,而士卒們沒了退路,倒是沒出現奪路而遁的情況,如此堅守不成問題。最大的麻煩出在食物和水上,帶出塞的乾糧已經隻剩下五日之食,先前痛飲清泉的士卒更開始腹瀉,定是匈奴人在水源處行了巫詛,埋入病畜屍體。

現在韓威隻能寄希望於友軍來援了,他開始覺得,這是更始將軍的計策,是要用自己為餌,誘惑匈奴大部隊包圍,然後新軍三路隨後趕到,再來一個反包圍,如今便能儘殲匈奴右部主力,震撼胡虜。

可等啊等,一直等了五天五夜,食物將儘,而飲水早空,掘地挖井也運氣不好,一直沒挖出水來,士卒朝飲露珠解渴,忍不了的已經開始殺牲畜飲血了。

而在和漢朝相處幾代人後,匈奴人也學聰明了,除了日常派遣遊騎在順風射箭騷擾外,還派人過來用漢話招降。

來的是盧芳的兄長盧禽,他奉盧芳之命出塞後,找到了匈奴句林王,做了其麾下幕僚,彙報了塞內的情況。

然後便發現,匈奴帳中居然有大批漢人,卻是十年前從西域叛逃而來的,都自詡漢家忠臣,此刻他們中能言善辯之輩,也替匈奴人順風而呼道:“諸君,聽我一言!”

躲在武剛車後忍饑挨餓的正卒、羨卒們側耳,卻聽對麵呼喊道:“匈奴與漢朝本來是兄弟,匈奴過去發生內亂,是漢朝孝宣皇帝幫助呼韓邪單於登位,所以匈奴向漢朝稱臣,以示尊敬。可王莽作為漢朝的臣子,卻篡奪了皇位,又擅自更改延續幾代人的印信,故意羞辱單於,導致兩國決裂。”

“十年前,漢朝的西域都護長史陳良、終帶等人,思念漢朝,殺死了戊已校尉,帶著文武官員,及眷屬男女,約二千餘人,來投奔匈奴。大單於任命二人同為烏賁都尉,那兩千餘人都妥善安置,衣食無憂。”

“邊境一切戰禍,皆是王莽一意孤行導致,匈奴隻是被迫反擊,如今汝等若肯降服,則能像西域都護降卒一樣保全性命,生時是漢家兒郎,豈能死時成了新室叛逆!”

你彆說,這一陣吆喝,韓威軍心果然一亂,士卒們嘀嘀咕咕商議著對麵有幾分實話,韓威大驚,令人立刻擊鼓,掩蓋住了對麵的喊話。

可普通兵卒心中的騷動,卻是掩不住的。

“勿要信胡虜奸細之言,那陳良、終帶等人,後來都被匈奴送回常安,以燔燒之刑處死了,這就是投降的後果!”

王莽援引《周易》“焚如死如”之言,對這種刑罰十分著迷,逮到叛逆,多是豎起木架,一把火燒死,讓他們臨死前痛苦的哀嚎震懾宵小。

可這番話語並未讓士卒們安心,反而更加凸顯了新莽的殘忍,更何況,被送回處死的隻是當官的,普通士卒不還在匈奴好好的麼?他們在營壘中道路以目,軍心更亂了。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友軍仍不見蹤影,韓威的期望也一點點消失。眼看匈奴人襲擊越來越頻繁,而己方體力士氣更加低落,更要命的是,所帶弩矢在沒有經驗的士卒亂射數日後,即將耗儘,這本是新軍最大的倚仗。

他們已陷入絕境,老將軍舔舐著龜裂的嘴唇,不得不做出一百多年前,李陵的艱難決定。

“拔營,向南突圍!”

……

突圍倒是很順利,匈奴人幾乎沒有戰鬥,隻隨意抵抗了一陣便放開了包圍圈,陣地戰他們不喜歡,追擊尾行才是遊牧者鐘愛的節奏。

韓威之所以不選擇向東返回新秦中,是因為賀蘭山距此四百裡,而南方的休屠澤,隻在兩百裡外,五日可至,或許駐紮在那的新軍聞訊後,能出塞救援,調頭打一個大勝。

時至今日之困局,韓威仍對勝利念念不忘。

但在匈奴數萬騎尾行追擊的情況下,軍隊速度變得極慢,走幾步就得調頭作戰,韓威故意引匈奴人進森林,借助地形步騎協同,短兵交戰,也斬殺了數百騎。

韓威不忘叮囑屬下:“頭顱都放在車上,這是吾等力戰的證據。”

“可輜車上隻夠躺傷卒了。”

“那就讓傷卒抱著人頭,不能扔!”

似乎整個右部的胡虜都出動了,短短數日又增加了數千騎,新軍如同汪洋中的一葉孤舟,不知何時何處就會有一陣大浪撲來。

他們搖搖晃晃地前進,行至第二日,糧食徹底沒了,餓紅了眼的士卒將目光盯向騎兵的馬匹。

韓威以身作則,將自己的戰馬貢獻出來,希望屬下的校尉、軍司馬們跟進,豈料這件事卻引發了自遇敵以來最嚴重的逃亡,昨日還勉強聽韓威指揮的軍吏、騎兵們,在聽說要輪流殺馬充饑後,竟在一夜之間,就帶著麾下部隊逃了個精光,拋棄了步行的袍澤!

如同引發了連鎖反應,本就不清楚為什麼要打這場仗,也沒人欲為新朝死戰的步卒,亦開始潰逃,任韓威在風中橫戟痛罵,還親手刺死了幾個逃兵卻於事無補。

眼看新軍人心大亂,數萬胡騎乘機再度圍過來,盯著韓威的大旗進攻。

韓威隻能再度停下,帶著所剩不到三千人且戰且走,士兵傷重者臥於車上,傷輕者推車,再輕者持兵器搏戰。

昔日一漢能敵五胡,如今一新能敵幾胡?

仗著甲胄精良,能頂住匈奴人連射數箭,但隨著體力耗儘,越來越多人倒下,更彆說,匈奴人在進攻間隙,還不斷有人持漢語過來鼓動。

“降吧!新室於汝有何恩德,要為其效死?”

不斷有士卒徹底喪失鬥誌,扔了兵器投入匈奴軍中,韓威陣中之人越打越少,黑夜去了又來,也不知道過了幾天,南方、西方、東方,仍不見友軍來援。

他們隻能憑借最後的意誌作戰,最後僅剩下不到百人,都渾身是血,有人劄甲上甚至插了十多支箭,隻能一根根掰斷。

食物是徹底沒了,韓威隻能對部屬們慚愧地說道:“老夫向陛下上書,說願得勇敢之士五千人,不齎鬥糧,饑食虜肉,渴飲其血,可以橫行匈奴。”

“如今卻遭此困厄,非威之過,乃友軍誤我也!雖不能橫行匈奴中,但這血肉,卻是吃得。”

他帶頭割下死在近處匈奴人的血肉塞進嘴裡,白須被汙血染紅,這一幕讓匈奴人都不由駭然。

招降的人又來了,他們原本對韓威是輕蔑的,如今見其死戰,卻多了幾分敬重,隻遠遠高呼:“降吧,右賢王和句林王說了,韓威若能歸順大單於,大者王!小者侯!絕不虧待你!”

韓威將最後一根矢上了弦,等那人來到近處時猛地抬起,將其射落下馬。

“吾乃陛下親拜吞胡將軍!”他放聲大吼。

“自五十餘歲出仕起,便是新室之臣,受天子之恩,不識漢家之臘!”

匈奴人放棄了勸說,數千騎一擁而上,馬蹄踐踏得滿地屍骸鮮血淋漓,至數十步外駐馬挽弓斜指。

最後的時刻到了,韓威一條腿已傷,身上滿是創口,劄甲也有些殘破,隻用旌旗撐著起身,揮刀向前,罵道:“以新室之威而吞胡虜,無異口中蚤蠡……”

萬箭如驟雨灑落,一支流矢正中韓威麵門,然後更多落箭將他淹沒。

白色的鬥地鷥羽,仿佛給韓威蓋上了一層錦被。

旌旗倒下,匈奴人縱馬上前,亂刀揚起,屠殺了最後一批新軍。

在距離邊境僅百裡之處,在友軍作壁上觀的情況下,新朝吞胡將軍韓威。

為胡所吞!

……

PS:第二章在13:00。

臣願得勇敢之士五千人,不齎鬥糧,饑食虜肉,渴飲其血,可以橫行!——韓威《漢書·王莽傳》

應該是典故最早出處,東漢耿恭還在他後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