堺港駐紮的所謂“明軍”當然不是朝廷的經製之軍,而是北洋海貿同盟——或者乾脆說就是高務實的私軍,也就是京華的“武裝家丁”。
堺港駐軍這件事,當時是豐臣秀長和羅遠談下來的。一開始是豐臣秀吉要求海貿同盟必須在大阪成立日本總部,這樣才能將九州水晶樓和關東(三崎城)水晶樓的牌麵壓下去。由於有高務實的授權,這個條件羅遠答應了,但他表示海貿同盟有自己的規矩,水晶樓所在地是必須由海貿同盟自行負責防務的,因此要求駐軍。
既然要駐軍,那海貿同盟日本總部顯然就沒法設在大阪城了,於是豐臣秀長提出設在離大阪城很近的堺町。
堺町雖然因為豐臣秀吉要求各大商戶都往大阪遷徙,但最終堺町的大商家們一般都選擇“做加法”,人口流失倒也不算很大。所謂“做加法”,就是說他們一邊奉命去大阪建立商屋,一邊也不願意放棄堺町這個“根本之地”。
於是,以海貿同盟之實力,一旦入駐堺町,當地因為被分出一股力量而稍微有些衰退的情況立刻就會改變,繁榮起來還是指日可待的,因此這一條羅遠也答應了。
不過接下來,雙方就駐軍問題扯皮了一段時間。一開始的時候,羅遠表示會將駐軍控製在“一萬以內”,但豐臣秀長大吃一驚之餘,果斷表示了拒絕。
他認為一萬大軍實在太多了——可能明人覺得一萬不算多,但一萬軍隊在日本那是真不少。這可以打個比方:日本侵朝之戰雖然對各大名出兵的要求不儘相同,但如果取個平均值,大抵是按照各家領地每一萬石出兵300人來計算的。
如此,以島津家為例,他們應該出兵13470人。不過島津家宣布臣從豐臣秀吉之後,秀吉一直想要通過拉攏島津義弘來分權島津義久,對於島津家格外寬容。
於是,秀吉明麵上先給島津家放寬到了每萬石出兵250人,也就是總計應該出兵11450人,後來又批準島津家留守名護屋一千餘人,如此就隻需要實際出兵一萬。最後還自己給“堅定追隨太閣”的島津義弘補齊了缺口,結果島津家實際隻出動了三千多人便達到了要求。
當然,有些家族就沒這樣好運,比如長宗我部家。他家原本幾乎統一了整個四國,結果因為對抗秀吉,在秀吉“四國征伐”征伐之後被剝奪了後期所有征服的領地,隻剩下土佐一國,石高萬。
然而,在出兵朝鮮時,原本隻需要出兵2940人的長宗我部家還被秀吉要求湊了個整,最終出兵三千,少一個都不行。
這種事怎麼說呢,隻能說待遇都是自己爭取到的。薩摩隼人特彆能打,島津家連續兩三代人一直名將輩出,“釣野伏”名動西國,秀吉又以為可以利用義久和義弘兄弟的“島津雙殿體製”搞點花樣,所以幾個原因加在一塊兒,才有了島津家實際隻出兵三千的特例。
哦,這裡需要特彆說明一下,彆看德川家康一個兵都沒有派去朝鮮,但實際上他也派了兩萬五千人一直待在名護屋這個征朝大本營。
有人可能會問,德川家康在關東有250萬石領地,憑什麼隻需要派兩萬五千人?道理很簡單,德川家康的直領就是一百萬石,而關東大名離得遠,按照秀吉的規定就是每萬石出兵250人。
至於家康剩下的150萬石,其實都分封給家臣了。這裡僅以上野一國的分封舉例:箕輪12萬石,井伊直政;館林10萬石,榊原康政;廄橋33000石,平岩親吉;白井33000石,本多廣孝;小幡3萬石,奧平信昌;藤岡3萬石,鬆平康貞;大胡2萬石,牧野康成;吉井2萬石,菅沼定利;總社12000石,諏訪賴水;那波1萬石,鬆平家乘;沼田27000石,真田信幸。
其餘下總、上總、武藏、相模、伊豆等國的分封也一樣按照這種模式來辦的。總之,家康的250萬石是真的,但德川本家直領的就是一百萬石。
言歸正傳,一萬人的大軍在日本人看來絕非小數目,尤其堺港這地方離大阪城那麼近,這一萬大軍的駐防根本不是豐臣秀吉能接受的,豐臣秀長認為最多不能超過三千人。
而羅遠當時則表示說,以海貿同盟的陸師編製,三千人很難安排。因為海貿同盟陸師一般以鎮為基本單位,一鎮人數是12512人。他說,之前答應將人數控製在一萬以內,其實就已經很為難了,因為那隻能派駐兩個步兵協,鎮屬的馬標、炮標都不能帶。
雙方一通扯皮,最終還是強龍不壓地頭蛇,達成的協議仍是以豐臣秀長提出的妥協建議為主:海貿同盟在堺町的駐軍不超過五千,隻去一個步兵協。
他還“十分貼心”地表示說,這五千之數裡頭有四千零三十八人計劃為海貿同盟的一個標準步兵協,剩下約一千人可以是這一協軍官們的家眷、家丁等。
然而,條件雖然達成了,但其實直到高務實親自出征朝鮮之前,堺港的兵力也沒實際部署到位。一來,海貿同盟本身沒有那麼多陸師(京華在國內的陸師主要屬於京華商社和各大工、礦場,並不歸海貿同盟直轄);二來,高務實在這個協議達成之後一直忙著對蒙戰爭事務,沒有決定下來從哪調撥人手。
因此直到他親赴朝鮮之前,海貿同盟雖然在堺町已經建成了所謂“日本總部”——堺港水晶樓,可是防衛力量並非正規陸師,而是在同盟艦隊中由京華和各家湊出來的一些火槍手充任。這些人的人數也不固定,多的時候千把人,少的時候隻有六七百。
按照高務實的觀點,堺港由於太過於接近大阪城,和平時期做生意自然非常方便,但戰爭期間想要守住那可就太難了。
以京華的實力而言,如果非要強行把堺町當做要塞來用,雖然也不是不行,但這首先不劃算,其次也不符合當時高務實針對日本打造的計劃和實施步驟。
日本的問題,高務實並不希望以暹羅方式來解決,也就是說不能自己包打全場,否則費效比就太難看了。
在他當時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日本先內戰一波,而且要儘量讓他們形成諸如原曆史中東西兩軍大打出手的局麵——當然,東西軍之間的實力可能需要他插手微調一下,讓他們的力量對比更加均衡。
同時,內戰的進程可能也需要一定程度的乾預,讓戰爭不會太快進入大決戰,然後一次決出勝負。最好是打成由眾多中小型戰役組成的長期拉鋸戰,這樣既可以讓各方勢力不斷放血,降低日後的治理成本,又可以利用戰爭來發財。
不過這個想法後來也因為實際情況發生變化而改變了。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德川家康忽然提出收高演為養子,並明確保證會立高演為德川家督一事。
德川家康提出這樣一個看似離奇的條件,高務實一聽就知道家康是看出了自己的計劃,或者至少說,是看出了自己打算在秀吉死後強力乾預日本的這一目的。
家康從來都是老謀深算的,而且十分沉得住氣,輕易不會有所舉動。但反過來說,他一旦有所舉動,必然是計算分明、確定無疑了。
所以,他提出這樣的條件,擺明了就是已然算準,以日本的分裂程度,隻要名義上——但公認的“天下人”豐臣秀吉一死,絕對抵抗不住高務實的乾涉,肯定會被各個擊破。
而在這一過程中,德川家作為豐臣家之後的最強大名,又恰好離關東艦隊的支點三崎城不遠,肯定會遭到雷霆一般的打擊。
與其如此,那還不如收高演為養子,這一既可以保存實力,甚至還有機會保存家名。
在這裡,德川家保存家名比較好理解,畢竟隻要高演做了他的養子,今後如無意外就該冠以德川苗字,德川家名就保住了。
保存實力可能不那麼好理解,但家康的確有他的老謀深算。在家康看來,倘若高務實要征服日本,而在自己已經投靠的情況下,他需要對付的人依舊不少——最起碼豐臣家肯定要被滅。
滅了豐臣家,迫降一些大名,再打掉另外一些不肯服從的大名,這些都是肯定會發生的事。而在這期間也肯定會發生許多領地沒收、領地改易之類的大事件,最終的結果是天下會多出許多“無主之地”來。
家康再怎麼老謀深算也脫離不了日本人的慣有思維,所以他認為這些無主之地即便高務實會拿走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當然,應該會是以高演的德川家督身份拿走——但剩下的部分呢?
他德川家鞍前馬後跟著高務實“天下布武”,怎麼著也得封一批人吧?在家康看來,他自己當時應該已經把家督讓給了高演,所以肯定不會分地,但德川秀忠他們幾兄弟難道就不能在其中分一杯羹?
尤其是秀忠,他可是德川家原本的家督繼承人,到時候家督都讓了出去,作為最重要的“親藩大名”,不封多點領地完全沒有道理。而結城秀康、鬆平忠吉等人(都是家康之子,苗字不同的問題讀者有興趣可以自行百度)到時候當然也能分一杯羹,所以“保存實力”也能做到。
因為這件事導致的變化,高務實調整了將來針對日本的計劃,而這其中就有一項是往堺港加派兵力。
當然,這也有個前提,就是在豐臣秀吉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之後,高務實判斷他應該不會有針對堺港的軍事行動了,而且他的思考重心也一定會轉移到繼承人問題之上。在那種時候,隻要沒人跳出來造反,秀吉基本上都不會關心。
於是,堺港的兵力迅速得到加強,不僅在短短兩個月之後完成了此前協議中規定的“駐軍五千”規模,而且還有不少隱藏力量。
堺港這個地方比較獨特,這裡的大商人們雖然現在已經都在大阪有了商屋,但他們對豐臣秀吉乃至整個豐臣家的觀感是非常糟糕的。
當年豐臣秀吉仿佛發了失心瘋,先是逼令日本最大商業港堺港的首腦人物之一千利休自殺,已然得罪了一大票商人。更要命的是,秀吉為了聚富於大阪城,強令堺港富戶徙居大阪,更是搞得怨聲載道。
可是,當時迫於豐臣家的淫威,堺港的商人們敢怒不敢言。在原曆史上,是直到德川家康勢力抬頭,他們才迫不及待地投靠過去。比如關原之戰期間,堺港就派出100多人的雇傭兵參與東軍,其餘經濟上的暗中幫襯那就更多了。
於是,為了感謝堺港的商人,1604年時,已經在江戶開幕的德川幕府下令,隻有堺港、京都和長崎三地的商人擁有全日本生絲貿易的專買專賣權,其他人不得插手。這使得堺港的商人賺得缽滿盆滿,更對幕府感激涕零,以為再生父母。
堺港在室町幕府時期擁有很高的獨立性,規章製度完全是住民自己管理,住民之間有稱作“十人眾”的專管訴訟審理組織。後來發展為三十六人會合眾,代表住民利益。
在城市建設上,堺港的周圍有注滿水的壕溝,各町兩端也用木板相互隔開,到夜晚上鎖以保護市內安全。而在商業領域,同行業的一般商人也有自己的“座”來規範彼此的商業行為。
海貿同盟在原先的堺港建設水晶樓之後,由於其有強大的商業能力,手中控製著大明、南洋等地無數貨物,連“南蠻”(西、葡等)的貨船也必須得到其批準才能抵達,因此幾乎是一入駐便在堺港商界唯我獨尊。
堺港商人根本不敢與海貿同盟敵對,隻能爭相比著誰更乖巧,以求得到某些貨物的貿易特許經營權,很快便實際形成了以海貿同盟為核心的另一個日本商業同盟。
既然是這樣的局麵,這些大商人的立場自然無需多言。高務實要化整為零往堺港多安插一些軍事力量,根本不會有哪家不開眼的商人會拒絕,更不敢泄露分毫。
前田利家想起堺港有“明軍”的時候,其實堺港已經有高務實派出的一鎮大軍了,共計一萬一千多人。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雲覆月雨”、“shaoyeu”、“keyng”、“曹麵子”、“o尚書令”、“flexbio”、“書友160910160509565”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