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被堵死怎麼辦?
這個問題不僅是日軍方麵很頭疼,很緊張,甚至坐鎮泗川的高務實都稍稍有些緊張起來了。
日軍緊張情有可原,對他們而言,本來就是在異國他鄉作戰,現在三麵被圍,?一麵臨海,水軍也不知道他們的情況,不可能來接他們——而且也沒那本事,那他們自然擔心被一戰圍殲。
可是,高務實為什麼要緊張?
無他,此戰並不符合圍三闕一的戰爭思維,?而高務實又知道這包圍圈其實並沒有日軍自己嚇自己那樣的牢不可破。
明軍目前的實際排兵是怎麼樣的?
西線前線,也就是蓮花山防線方麵攏共不到一萬人,?而高務實手頭還有約七千人留在泗川,?整個西線的兵力約一萬六千多。本來應該還有一些,但那些人一來都是川軍土司兵,二來已經被派駐在了全羅道,用於確保朝鮮糧倉,所以此戰並未全部調回。
東線方麵主要就是包抄過去的劉綎所部,兵力是一萬五千人。日軍在這件事上出現了誤判,他們認為李如梅部應該也去了這個方向,但其實並沒有。
李如梅部目前所在的位置實際上在蓮花山以北約六十裡處,這地方當前隻是個小小聚落,名字高務實都不知道,但此地在後世韓國還是有正經名字的,叫做宜寧郡。
換句話說,李如梅部其實在晉州和昌寧之間,原先劉綎部守株待兔的三嘉西南一點點。他來此處,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劉綎部去堵截日軍後路之後蓮花山北線防禦空虛,因此前來補防的。
不過這就意味著日軍賭對了一點,?即日軍如果真去進攻晉州,?那麼一定會被李如梅發現。考慮到雙方行軍的速度差,?大概率情況便會是日本還沒抵達晉州就被李如梅部側擊。
初看之下,當前的態勢是明軍三路堵死了日軍,但仔細一看就會發現這個包圍圈的兵力其實嚴重不足:西線高務實直屬一萬六千,東線劉綎一萬五千,北線李如梅兵力最強,有兩萬三千。
然而,即便三路相加,明軍總兵力也不過是五萬四千人。那麼,日軍有多少?
不算當時留在漢陽的加藤清正和島津義弘兩部,這支日軍主力從漢陽南下時全軍總兵力是九萬五千。由於李如梅的一路騷擾打擊,在發動蓮花山之戰前日軍總兵力略有減少,但仍在九萬左右。
如果按照此前的經驗來看,五萬四千明軍和九萬日軍誰強?那當然是明軍更強。畢竟按照碧蹄館之戰的結果來估算,日軍以七倍的優勢兵力都沒法吃下一支明軍孤軍,這強弱差距就算不說“巨大”,那至少也是“很大”了。
但問題在於當前雙方攻守易勢,是明軍在包圍日軍,?那也就是說明軍乃是兵力分散的一方。日軍眼下反倒是聚兵一處,且由於沒了生路,?有可能出現困獸之鬥,甚至沒準能打出個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效果來,那情況可就不同了。
假設日軍單攻一路,除了北線李如梅部是日軍暫時可能不知情的,應該不會被當做目標,則日軍無論是西進還是東撤,麵臨高務實本部和劉綎部時,都擁有六倍左右的兵力優勢。
劉綎部因為這些年來一直被高務實列為南軍主力之一,其裝備水平、訓練強度都非常不錯,而滇緬之戰、平播之戰中又得到了進一步錘煉,高務實認為他們在防禦作戰中還是不大可能會被日軍擊敗的,至少也應該能撐到李如梅的援軍抵達。
然而,高務實自己這邊卻不一定。他這邊目前真正的核心主力是三千宣大精騎和三千白杆兵,剩餘一萬人都是四川土司兵。
有一說一,四川土司兵的戰鬥力本身倒也不算弱,但他們的裝備體係即便在高務實臨時加強給他們一些火炮之後也依舊不強。
首先,炮兵在這個時代屬於技術兵種,並不是隨便給誰一門炮人家都能用好的,土司兵自己根本不會使用這些火炮。如果讓他們自己去操炮,不把自己炸死就算阿彌陀佛了,發揮最好的恐怕也隻是聽個響,對於準頭根本不必抱任何希望。
高務實的加強其實是將海貿同盟艦隊上的陸戰隊炮兵(非艦炮炮手)臨時調派去了土司兵軍中,需要作戰時,由他們自行且單獨進行,土司們隻要告訴他們作戰任務即可,其餘的說了也沒用。至於任務合不合理,陸戰隊炮營指揮官會和土司協商。
其次,土司兵本身幾乎沒有熱兵器,全然都是老式的冷兵器軍隊。雖然他們普遍比明軍非家丁部隊更加敢戰,但麵對擁有排槍陣性質的日軍鐵炮隊,這種敢戰就意味著在近戰發生之前,他們就要先挨兩到三輪齊射,一開始就占了劣勢。
再加上日軍的近戰能力並不算弱,所以假設戰鬥僅僅是土司兵對上日軍,那其實很難說明軍能占到多少便宜。
歸根結底,明軍強於日軍的最主要原因就兩點:火器優勢和騎兵優勢。由於日軍對這兩點實在找不到破解之道,所以才會出現“野戰不可為”的情況。這個情況與曆史上明軍對後金軍野戰大多戰敗是有本質不同的。
首先明確一點,所謂明軍野戰打不過八旗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明軍在野戰中打贏或者勝負相當的戰鬥很多。
例如,寧錦之戰中,滿桂援寧遠途中與八旗野戰即不分勝負,在寧遠城下與八旗野戰也絲毫不輸八旗。
大淩河之戰中的一支明軍還曾把八旗旗主多鐸打下馬來,要不是多鐸被部下拚死救出,曆史搞不好都要出現一些變化。
還有渾河之戰,白杆兵曾一度打得八旗紅巴牙喇懼戰,並俘虜八旗兩名參將。鬆錦之戰中的乳峰山之戰明軍更是主動進攻,雙方勝負相當。
在明朝檔案總彙與台灣方麵編譯的《明清史料》中保留了相當多原始檔案與塘報,細看起來就會發現,很多戰役並不是如《清實錄》和《滿文老檔》所吹噓的那樣,什麼八旗戰無不勝。
事實上,明亡前夕的崇禎十六年,八旗進攻寧遠甚至被吳三桂利用陣中所藏大炮糊了一臉炮彈,最後搞得大敗而歸。
真說起來,曆次大戰八旗取勝也大多經曆了相當艱難的過程,例如鬆錦大戰正是因為清軍戰局不利,多爾袞等旗主甚至提出退兵,這才迫使皇太極拖著病體、流著鼻血趕到鬆錦戰場。
細究明清曆次戰役就能發現,在這些戰役中,尤其是很多局部的野戰,明軍打得還是很好的,並沒表現出明顯不敵。但是,最終曆次大戰役除了寧遠寧錦,明軍基本上全輸了。
這好像很詭異,但如果真要探究,那就不得不深思一下究竟為什麼會這樣。高務實以前作為愛好者也曾經看過一些論壇討論,自己甚至還曾參與,記得其中一些有意思的事。
如渾河之戰,遼軍坐視不救白杆兵與浙兵。為什麼不救?其實並非是站一邊的遼軍貪生怕死,而是遼軍與南軍本來就有矛盾(援朝時就有矛盾,此事前文已有述)。更糟糕的是南軍不僅與遼軍有矛盾,當時與薊鎮邊軍也有矛盾。
為什麼南兵與白杆兵分河布置?這根本就不是什麼戰術規劃,而完全是兩軍互不信任,因為在援遼之前,這兩軍在薊鎮已經打了一次群架,不僅各有死傷,甚至連炮都動用了,這樣的緊張關係談何信任和配合?說句不客氣的話,大敵當前互相不下絆子就算良心還沒壞了。
再有就是經常有部分將領為保存實力而選擇逃跑。如大淩河中的長山之戰,吳襄率家丁騎兵和兩降夷營騎兵直接跑路,將宋偉車營和步兵甩給了皇太極。等到回了錦州一清點,他所帶的軍隊居然沒太大損失。
這種情況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此時朝廷的管控力度進一步下滑,軍隊私有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已經開始正式出現軍閥化了。
還有就是部分人利用戰爭發國難財。明末渤海灣內向遼東海運輸糧食動不動就漂沒,而且經常是固定比例的漂沒。這可是渤海灣啊,如果區區渤海行船都危險成這樣,那下西洋是怎麼下的?按那個漂沒程度,下西洋根本沒人回得來了。
再舉一例,鬆錦大戰很多人都說皇太極抄了洪承疇的糧倉,是造成明軍敗北的關鍵,但實際上被清軍派去運糧食的朝鮮世子發現,那個糧倉裡的所謂糧食全都腐臭不可聞,根本不能吃。
實際情況是什麼?其實是運往遼東的各倉儲糧食一直都在被官吏“插和沙土糠秕”,朝鮮世子對此大受震撼屬於是大驚小怪。
除以上這些意外,倍受後世人讚譽的西法黨曾在萬曆四十七年曾提出練精兵兩萬人,報價是各種軍械營房四十萬,糧餉五十萬。就是說,練兵兩萬就敢向朝廷要九十萬兩,這價格讓後來的薊遼督師們看了都得哭訴遼餉要得太少了啊!
這麼高價的理由就是“製造極精器械,一人食數人之餉”,然後搞笑的事情發生了:崇禎時,西法黨們終於在山東開始練兵了,練的這些兵為了一隻雞,最後叛亂投了八旗。
不是,您這“一人食數人之餉”的精兵怎麼會餓到去搶一隻雞?這餉銀到底是買不著東西還是流去了不該去的地方?
崇禎初,京營士兵月餉一兩四加一斛米,但絲毫沒有戰鬥力,一年吃掉97萬8千石的糧食,結果卻隻選出來不到一萬戰兵。
關寧軍月餉兩加一斛米;南兵到兩;東江軍月餉7錢加一斛米;其他九邊軍鎮就更慘了,基本從2錢到8錢不等。如薊鎮有錢的,也有錢的。明明都是兵,差距就這麼大。
永平城原本有一千標兵,民壯操兵兩千餘,遼事興起後又增設了忠武營三千。但是崇禎起搞汰兵,一下子營兵兵力減了三分之二,操兵減了十之六七。於是到了己巳之變,就被清軍輕鬆打下來了。
薊鎮守台用火箭,戚繼光曾有定製,需5分銀一支,才能製造出合格品,且要每年淘汰庫存換新。到了明末崇禎年間,這火箭變成了8厘一支,而實際隻給了工匠4厘銀子製造,還從不更換。
且不說這種火箭除了當煙花放一放之外還有什麼用,更需要問一句另外4厘最後到誰腰包裡了。
又比如,萬曆十九年朝廷定大同一鎮八萬兵力,負責守六百裡邊,而到崇禎時,大同重鎮堪戰之兵居然僅剩萬餘。養馬這種大事僅春秋給點豆草,夏秋……自己放牧去養吧。
“遼難無兵非無兵也,將官家丁額有成數”,遼西一家丁吃五六名士兵之餉,其家丁之餉又有一半入了將官囊中。
前麵說關寧月餉兩,實際大半克扣給了家丁,然後實發給普通士兵才4錢。祖氏一門多蓄家丁,吳襄養三千彝丁,都是當做好買賣在做。
遼事初起時,朝廷調川湖貴三省兵。這本來是大明的常規操作,但你調兵好歹也調土司兵啊,結果兵部為了湊數和減少支出,把無主苗民招來湊到這些援兵裡。然而這些苗民之間偏偏很多都是世仇,於是“以世仇殺之人並馳而入”,鬼知道這是什麼神操作。
總歸一句話,原曆史上明軍打不過後金軍,主要原因可能真不是“明軍”不行,而是“明製”不行了——那些舊有的壞製度呈現出越來越快的崩塌之勢,每個人隻顧著從中撈錢,於是最終打出了GG。
當前大明的軍改其實也還沒有觸及家丁製度的改革,高務實隻是把裝備製造剝離出來了,同時在財務上大大加強了監管和透明化,本質上大明的軍事體係仍然有軍閥化的傾向。
隻是……怎麼說呢,如果說大明軍隊軍閥化,那麼現在高務實自己就是皇權之下最大的軍閥。他什麼時候會一刀砍向自己?沒人知道。
不過,好消息是暫時而言這種軍閥化也導致目前朝鮮戰場上的明軍不敢隻圖自保——大軍閥頭子親自坐鎮,小頭子們都靠他吃飯,不敢不用心作戰。
反觀日軍,其軍議出現爭議也是因為軍閥化。大家都是大名,豐臣秀吉了不起就是個“武林盟主”,盟主帶著自己去搶好處,那自然人人爭先,可現在忽然發現好處撈不著不說自己還可能把老本都折進去,那就各種心思都有了。
然而,除宇喜多秀家之外,沒有一個是真把忠於太閣當成最高宗旨的。除非不得已。
什麼情況之下會不得已?自然是無路可走的情況下。
所以,高務實在得知日軍先鋒軍進攻受挫,暫時停止了攻勢並後撤之後突然下令:蓮花山前線之軍立刻撤回泗川。同時也向李如梅、劉綎兩部下達了最新指令。
感謝書友“書友20220520083448135”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命又如何”、“曹麵子”、“書友854***619”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