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務實製義(上)(1 / 1)

大明元輔 雲無風 1050 字 24天前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這個題目果然出得很正,乃是一道“全章題”,也就是說,整個一章書,完整地出作題目。這章書出自《論語·述而》篇,也就是《論語》的第七篇。

眾所周知,《論語》是語錄體的書,乃是孔子再傳弟子追憶孔子及孔子一些大弟子的話,各段有長有短,每一段話叫做“一章書”,《述而》篇一共有三十七章,這道題目就是其中一章書。

題目本身也很簡單,乃是孔子對他最好的學生顏淵(名回)說的話,意思是說:國家用你的時候,你就按照自己的才能、主張去施展,去推行自己的種種設想;國家不用你的時候,你就把自己的主張、設想收起來。能夠很自然坦率地做到這點的,看來隻有我和你有這樣的修養和作風了。

孔子這段話雖然看似簡單,但首先要理解他的言下之意,才能談得上去思考如何破題。

他的言下之意是什麼呢?把這段話反過來理解一下:一般人學識不足,任事無主張,或者縱有主張也不夠堅定,又或者有其他顧慮,即使被國家所用,也無法有所施展、有所建樹,那就談不到“行”了。

這個“行”,以高務實的現代思維理解就是施展其才能、實現其政治主張。

那麼這起碼要有三個先決條件:其一是要有正確的政治主張;其二是要有經過實踐,的確與人和社會有好處,能夠符合客觀現實、行得通的主張;其三是要有實施和實現這些主張的才能和條件;最後還要有一個“君”,這是先決條件的先決條件,因為沒有這個“君”,誰用你呢?

若是沒有“君”用你,那就隻能“舍之則藏”了。在高務實看來,孔子這句“舍之則藏”其實就是孔子和顏子當時的共同感慨,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坦率表達,兩人互相慰藉罷了。

然而這句話的引申意思,對後世儒家影響很大:那就是既能“用行”,也能“舍藏”。

把“行”的希望寄托在君對儒者的“用”之上,而不是寄托在儒者的自我奮鬥乃至什麼皿煮選舉、自我表現、自我宣傳、擴大影響、爭取群眾這些上。

而如果君不用,那就是“舍”,被君“舍”了怎麼辦?隻能“藏”,也就是消除個人野心,即便自己才智出眾,也要能安分守己,“藏”起來。

好,現在孔子的原話本意和孔子的“言下之意”都明確了,這就可以開始考慮如何破題了。

按照製義的固定格式,一開始隻能寫兩句概括而剖析題目的話,這就是所謂的“破題”。這是製義最重要、最關鍵的一項。一篇文章好不好,首看破題,如果破題的格局不夠、立意淺陋,這篇文章之後的部分就可以直接不看了。

那麼究竟什麼叫破題呢?題字很好理解,無須贅言,但這個“破”字就很值得深思。

具體來說,什麼叫“破”,又如何去“破”,是其中兩個關鍵點。按照高務實的後世思維理解,這是個思想方法的問題。

所謂破,就是分析,但又有題目的限製、語言的限製、句數的限製。所以這個“破”、這個分析就不是隨意地、不受限製的分析,而是在嚴格的限製、在種種條件的束縛之下的分析,這種分析集中在一個字來表述,便是“破”。

如果還要再確切一些說,就是將題目準確地一剖為二,再準確的表述出來,使之成為全文的提綱掣領。

又因為製義的各項要求十分嚴格,而題目所出來自於《四書》,所以又有很多其他的講究。譬如說,如果隻出一句作為題目,那麼必有上下文。因而規定既不能犯上,也不能犯下。

就以高拱這道題舉例的話,如果他單出“用之則行”為題,高務實在思索破題時,就不能想到“舍之則藏”,想到或者寫到,便是犯下,那就不可以,不合格。反之,如果單出“舍之則藏”,自然也不能想到前麵那句,不凡就是犯上了。

但高拱畢竟考慮到高務實的年紀,以及他隻是初學製義,因此這道題是兩句連在一起,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兩個方麵,“破”起來也就容易一些。當然,也可能是以高拱對東野先生的了解,東野先生或許比較喜歡這種堂堂正正的題,而不喜歡劍走偏鋒,那這就不是高務實所了解的了。

此時紙已攤開,墨已研成,高務實提筆蘸墨,工工整整地寫下破題二句:

“聖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高拱站在一邊,看見這兩句,嘴角不禁微微一翹,露出一絲微笑。

這破題二句,明破“行、藏”,暗破“惟我與爾”。因為凡是破題,無論聖賢與何人之名,均須用代字,故此處高務實以“能者”二字指代顏淵。

高務實見高拱在自己身後一言未發,知道自己這破題應當算是合格了,於是也不遲疑,繼續寫下承題:

“蓋聖人之行藏,正不易規,自顏子幾之,而始可與之言矣。”

承題,三句、四句、五句均可。承題諸人直稱名號,故這一句直稱顏子。破、承皆用作者之意,不入口氣。

然後便到了起講,高務實寫道:

“故特謂之曰:畢生閱曆,祗一、二途以聽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窮於其際者,往往而鮮也。迨於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獨得而無與共,獨處而無與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適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語爾也。”

這起講十句,多少句數並無定法,可以任意伸縮。起出用“若曰”、“且夫”、“今夫”、“嘗思”等字皆可,高務實這裡用“故特謂之曰”,入以孔子之語氣對顏淵說,“畢生”四句正起,“迨於”三句反承,“此意”二句轉合,總籠全題,層次分明,高拱臉上的笑容又盛三分。

不過起講以後,便要全用孔子語氣了,這也是開始搭建全文的骨乾之時。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