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台吉領著俺答的宿衛親軍剛走,俺答的心腹火屯倘不浪就帶著七八個親衛匆匆趕來了,見大汗親自打著火把站在汗帳門口,一時沒來得及多想,遠遠地就喊道:“大汗,來襲之敵隻有千騎左右,末將已經集合部眾,馬上可以出兵將其擊退!”
俺答大怒,喝問道:“混賬!你沒收到本汗的命令嗎!為何不遵我號令謹守營寨?誰讓你來的!”
火屯倘不浪呆了一呆,遲疑著答道:“可是明軍不過千騎,末將覺得……”
“如果偷襲的明軍不止這千騎又如何?”俺答火冒三丈,一雙虎目瞪著火屯倘不浪:“馬太師的精兵至今未曾出現,你怎知眼下這支騎兵不是為了攪亂本汗大營,為馬太師大舉來襲創造機會的攪屎棍?”
火屯倘不浪畢竟也是久經沙場之人,被俺答這麼一嗬斥,哪裡會還不懂大汗的擔憂?
原來俺答根本沒把區區千騎偷營當做大麻煩,他之所以下令各部守好自己的營寨,而命恰台吉隻領大汗的宿衛親軍前去應戰,就是怕這支騎兵不過是明軍今夜偷襲的先導部隊,真正的主力卻隱藏在暗處等待時機,待自家把精力全放在這支小而精的偷襲部隊上,然後突然大舉殺出,那才是真正的大麻煩,一個搞不好就要損失慘重,甚至全軍潰散也不是沒有可能。
以俺答領軍作戰經驗之豐富,這樣的擔憂當然不是沒有道理的。正麵的德勝堡掛著欽差旗幟,依照明人的習慣,此處既然有欽差坐鎮,而這些文官欽差又大多膽小如鼠,按理說德勝堡應該是大軍雲集才對,怎會隻有兩三千兵馬?這不是太反常了嗎?
偏偏馬芳作為大同總兵、宣大三鎮的頭號名將,至今居然都未曾露麵,這個更反常的情況自然也讓俺答心中更加生疑。
他白天的時候甚至擔心馬芳會不衝自己而來,卻去打左右兩翼辛愛與切儘的主意,所以這位謹慎的老汗王才會立刻派人去向他二人示警。隻不過按照路程來說,現在信使肯定還在半路。
但此刻中軍遭遇偷營,卻讓俺答立刻發生了誤判,認為馬芳仍然是把目標放在自己身上。在俺答看來,馬芳一定是故意先派一支騎兵攪亂自家大營,然後趁勢大舉掩殺。
畢竟按照俺答的經驗,他覺得在明軍看來,擊敗辛愛或者切儘其中一路並不足以迫使自己退兵,但隻要自己中軍失利或者損失過大,卻肯定會退兵。
這是蒙古人的製度決定的:俺答雖然是右翼蒙古大汗,但如果他自己的本部損失過大,則其權威立刻就會受到影響,萬一這種損失大到一定的程度,哪怕他數十年來建立了再大的威望,也有可能因為嫡係力量大衰而一蹶不振,甚至丟掉大汗的寶座。
蒙古人,曆來都是講究以實力說話的,隻有拳頭大,說話才硬氣,否則就算你是大汗,也沒人會遵從你的令諭——黃金家族的後代多了去了,難道每一個都是大汗,或者說都配當大汗?
正是出於這樣的謹慎心理,老而彌堅的俺答才沒有下令立刻反擊、全殲來敵,而是命嫡係各部各自守好自家營寨,僅僅派了恰台吉帶著大汗的宿衛親軍前去迎敵,而且他對恰台吉的命令也僅僅是“第一時間將其逐出”,目的就是儘可能的穩住大營內部,不讓馬芳有好的偷襲掩殺機會。
火屯之後,其他各部也有人過來詢問剛才的令旨是不是真的由大汗發出,俺答自然照例打發,同時再次要求他們加強防範,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馬太師。
然而俺答料不到的是,這次明軍還真就吃錯藥了,這支來偷襲俺答中軍的騎兵根本沒有後手——俺答擔心的馬芳馬總戎此刻遠在三百裡開外。
其實這一次,明軍對於俺答大軍壓境的應對,有很多都不同於往日。由於高務實的小翅膀扇給了宣大三鎮兩千多匹戰馬和更多的普通馱馬,王崇古、方逢時和馬芳因此采取了不同於原先曆史上的策略,不再安於固守長城邊線,而是選擇相對薄弱的一路主動出擊,爭取以戰促和。
而為了保障這一策略的順利推進,德勝堡這邊不僅多了高務實這個半拉子欽差作為誘餌,更由於擔心俺答不上鉤或者看破明軍策略而主動出兵偷襲挑釁。
先不說俺答坐鎮中軍緊守營寨,且說恰台吉領著宿衛親軍前去迎敵的情況。
俺答的宿衛親軍平時維持的規模正好是一千騎兵,恰台吉留了一百人保護大汗,自己領著九百騎去迎戰來犯之敵。俺答的這座中軍大營雖然綿延數裡,但對於騎兵而言卻也不算什麼,恰台吉很快望見了前方的敵軍。
隻是遠遠的打了個照麵,恰台吉就知道這支騎兵的確不是為了“殺敵立功”而來,因為前方騎兵根本沒有追殺被他們驅散的蒙古士卒,而是分作兩批,一批衝在前頭的隻顧奮勇殺開上前阻攔的蒙古兵,一批跟在後頭的卻要麼直接往蒙古軍的氈帳和草料堆扔火折子,要麼乾脆點起火箭往適合引火之物上亂射。
不過,當恰台吉帶著宿衛親軍出現之後,這種局麵立刻變了,而且還是明軍方麵主動做出的變化——麻貴畢竟是麻貴,雖在領軍衝殺,仍然從成群結隊的馬蹄聲中察覺到有一支有組織的隊伍衝著自己而來,他循聲望去,一眼就看見頭盔上全部擁有潔白旄旌的宿衛親軍正朝自己這邊而來。
麻貴二話不說,立刻勒馬大喝一聲:“京華騎衛扔掉火折子,所有人向我密集靠攏,三眼銃點火準備!”
那邊恰台吉本來打算趁亂直接發動突襲,見麻貴反應如此之快,心下詫異之餘,也立刻做出戰術改變。隻見他口中呼號一聲,本已持刀在手的他“刷”地一聲將彎刀入鞘,順手持弓抽箭,朝著麻貴隨意一瞄,弓弦瞬間拉滿的同時,大聲喝道:“宿衛親軍,看我鳴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