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二章 基地(1 / 1)

蘇廚 二子從周 1504 字 24天前

第八百七十二章基地

煉鋼基地的總工程師是石鍮,石家第三代工業係統傳人。

大平爐一次能夠熔煉鋼材萬斤,工人們將厚厚的石棉隔熱牆盾推到火口,掌火師通過黑色玻璃觀察火焰分布和顏色之後,伸出長長的鋼勺,先在觀察口火焰上燒紅,才慢慢伸入爐中舀出試樣鋼水。

凡是進入工作狀態的密封爐的器材原料,必須經過嚴格脫水,前年商州胄案一個爐膛,就曾經因為工人加入了被雨水淋濕而未乾透的煤,發生了劇烈爆炸,導致了九名工人的死亡。

之後的設計方案裡,就增加了降料槽,物料在降料槽裡加熱烘乾之後,才能進入爐膛內。

鋼水被工人們取出之後不久,就成為半凝固狀態,幾位技工很快將之取下,錘鍛,淬火,檢測,確定鋼材合格之後,敲響車間的大鐘,開始清場,工人們推來接鋼桶,準備出鋼。

出鋼口也要經過噴火裝置噴射,升溫除水,鋼口一打開,整個車間的溫度和明亮程度都頓時暴漲。

蘇油遠遠地躲在防護盾之後,都感覺自己快要被烤焦了。

明亮的鋼水飛濺著鋼花傾瀉到接鋼桶中,穿著石棉防護服,戴著墨鏡的工人們卻恍然未覺一般,將一桶桶鋼水接住,運走,澆模,再送入巨大的水力輥軋機中輥軋變形,變成板材和鋼筋。

之後還有無數的熱處理工序,酸洗工序,最後才能變成合格的鋼材。

從車間中出來,蘇油發現自己全身都濕透了,對蘇輻和石鍮說道:“熟練的工人對我們來說都是寶貝,他們的防暑降溫補貼怎樣?”

蘇輻說道:“小幺叔你就放心吧,他們每月都有防暑降溫費,還有藥品和白砂糖發放到手,走吧,我們去看下一車間。”

坐上馬車,一行人來到了五金加工廠。

一個車間正在生產神機銃管。

煉鋼廠送來的鋼筋經過模具衝鍛,變成標準管狀,然後入熱處理爐,讓鋼材變軟,硬度降低,變成容易加工的工件。

之後上車床,車成標準外徑的實心鐵柱,再上鏜床鏜孔。

鏜孔完成後,還要上拉線機拉膛線。

車床和鏜床的刀具來自二林,稀土合金鋼刀頭,全大宋隻有那一處地方能夠提供。

每一步工序都有嚴格標準檢測,之後銃管重新熱處理和表麵滲碳,讓其恢複硬度。

最後還要烤藍,增強在熱帶海洋地區的抗腐蝕性能。

而霹靂炮管和更加威猛的鎮國將軍炮管,那就難度更大,工期更長了。

好在除了管件外,神機銃的其它機件可以通過衝壓方式製得,算是比較方便快捷。

比如刺槍,蘇油就見到工人們將一根燒紅的鋼棒放到衝壓機下,然後釋放鍛錘,鍛錘緩緩降下,將鋼棒擠壓,三兩下就在帶模具槽的砧床上,鍛出刺槍的外形。

徒弟就在一旁候著,師父鍛好一根,他就夾過去淬油。

車間裡邊熱火朝天,沒人有時間搭理蘇油一行人,身邊都有一堆工件等待處理。

工兵鏟和刀具加工反而要簡單一些,都是預製好形狀的鋼片和鐵片,加熱後鍛造到一起就行。

之後是酸洗車間,熱處理車間,精磨車間。

精磨車間裡噪音很大,和酸洗車間一樣,這裡多是女工。

女工們戴著口罩,耳朵上戴著耳塞,相互間交流有一套自己的手勢。

磨石都是矽酸鹽混合石墨水玻璃剛玉等燒造的標準磨盤,兵器在這裡打磨出大型,然後送去砂帶機上精磨。

蘇油戴上麻布手套,從一個負責最後一道拋光工序的女工身邊拿起一根刀條檢查,鋼與鐵的分界處,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夾鋼刃紋,雖然不如覆土燒刃的花紋那般美麗自然,卻同樣表達著自己的巧奪天工和強悍。

“漂亮!”蘇油笑道:“這刀在汴京城裡,兩貫不給吧?”

“五貫都不給!”石鍮將刀條接過,用手指著刀條棟區上的工匠代號之後的小圓鋼印,是一個小小的“交”字:“交趾鋼!光這個印,就值兩貫!”

工廠是三班倒,因此會為工人們提供四頓飯,除了早中晚,還有夜宵。

蘇油一行在工廠食堂吃午飯。

米飯,咖喱菜,燒菜是主打,還有炒空心菜,莧菜,一共七八樣。

湯是酸菜粉絲湯。

廠裡的管理層是眉山人多,口味偏川中口味,連涼拌豬頭肉,涼拌兔丁,小泡菜都有。

石鍮介紹道:“這裡有我們自己的三產,種菜,養豬,養牛羊,造醬,這些都有農場負責。”

蘇油嘗了下涼拌兔丁,驚喜道:“這個真真是眉山味道,一點點都沒變!薇兒,快嘗嘗!”

吃過飯,蘇油又去廠部大樓,聽取冶州建設彙報。

這是一個以鋼鐵為依托的大城,外圍還涉及煉銅,銀,金,錫。

再外圍是為冶金業和軍工業提供支持的三酸兩堿化工廠,炸藥廠。

再外圍是五金加工。

再外圍是選礦,洗煤,煉焦廠,煤氣廠。

再外圍,是各種三產。

這是一個全新的移民城市,如今連職工帶家屬,以及從地方上吸收的一些三產人員,總人數已經達到三萬。

除此之外,這裡還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基地,有專門的勘探院,冶金研究所,化工科研所和船舶設計院。

科室成員骨乾,很多都是四通商號在蜀中收養的二代和三代孤兒,這些人對四通和蘇油的感激崇拜之心是不言而喻的,聽聞蘇油和石薇來看望他們了,紛紛擁出院所來迎接。

設計師經常畫圖,做實驗,寬袍廣袖的不方便,蘇油給他們設計的內裝就是軍中的襯衫,外邊是修身的長褲,外套是開領長袍,還有保護頭發的布帽。

加上不少研究員鼻梁上還架著眼鏡,一群人湧出來,蘇油還以為自己又穿越回八十年代國營大廠的研究部門去了。

然後一群後世科研人員模樣的年輕人齊齊跟蘇油拱手作揖,蘇油這才緩過神來,沒回去,還是在大宋。

設計院是一個大區,除了幾棟鋼筋水泥的設計大樓,中間還有一個巨大的廣場。

廣場外圍是一圈跑道,跟後世操場一個樣。

科研人員每天早上也要跑步,做體操,這兩樣是硬性規定。

閒暇時他們也玩橄欖球,捶丸,蹴鞠。

設計樓與後世設計樓也相似,就隻差了中央門樓上邊的大五星了。

在管理大樓邊上的禮堂裡,蘇油為研究所今年榮獲發現者勳章的幾位年輕人頒發了勳章。

其中有大型板材蒸汽燙彎成型技術的發明者李清源,人字形鐵路岔道和扳道器的發明者詹文光,銃管內表麵滲碳技術發明者吳春靜,還有一個不務正業的,明明是水泥研究院的研究員,卻發明了陶瓷注漿成型技術的劉師道。

發獎給他的時候,蘇油還問:“我要的筋囊壺,你爹給我做出來沒有?”

劉師道一臉赧笑:“快了,快了……”

這娃是讀書人,愛好卻是製壺,蘇油在宜興丁蜀鎮搞出紫砂壺之後,備受文人追捧,當地文化人也投身其中參與設計,到如今已經出現了十八種經典器型。

裝飾手法也出現了很多種,包括堆繪,彩繪,鏤雕,鋪砂……

然而最受追捧的,都不是專業人士,反而是文人業餘愛好者們拿象牙簽子剔雕出來的帶書法和繪畫的作品。

蘇油也是玩友之一,擅長剔的是蘭石,竹葉和菖蒲,也時常和兩浙路的高端玩家們交流收藏。

劉師道的父親是筋囊器高手,這種器型的特點就是線條複雜,玩的是等分和對稱,全手工製作是異常困難的。

後來舉家搬遷到丁蜀鎮後,劉父繼續做青瓷,偶爾也做做紫砂壺玩。

劉師道發明了一種方法,用石膏將父親製作的紫砂器倒模,然後在空腔中注入泥漿,等到石膏吸收完水分後打開模子,加工修整之後就是胎體。

再安上壺嘴和壺把,手工繁複的筋囊器,被這娃搞得都能夠批發製作了。

市場上出現了三個一模一樣的壺,接著劉父很快就被收藏家們告到了蘇油這裡。

蘇油從三個壺身上找到了蛛絲馬跡,其中兩個,有模具接縫處泥翅後修痕跡。

是仿品,但是泥料又是老劉精製的同一款老泥料,這個做不了假,那必定是劉家出了內賊。

老頭一輩子都是老實匠人,得知真相後便要大義滅親,是蘇油將這小子救了下來,送去了理工學院研究水泥。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筆趣閣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