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嵩陽書院(1 / 1)

蘇廚 二子從周 1375 字 24天前

第五百四十二章嵩陽書院

“今天,是軍器監正式成立的日子,僅此三個字,各位便可知肩上所任之重。”

“你們要把大宋的防線,打造成鋼鐵之長城!要讓我們的軍隊,打造成鋼鐵之雄師!要讓我們的弓弩,能於百步外透穿重鎧!要讓我們的寨堡,使每一名進攻者絕望!水師,要能隔絕江海,騎軍戰車,要能能百裡狂飆!”

“要讓我們的戰士,吃得飽,穿得暖,跑得快,打得贏!要讓敵人的軍隊,在我們的武器之前,化為齏粉!讓敵人的城池,在我們的攻擊之下,灰飛煙滅!讓敵人的舟船,在我們的水師麵前,如斑鳩之遇鷹梟,如野兔之遇豺狼!”

說完舉手向西方一指:“一百六十裡外的鄭州,基地正在成型,條件還很艱苦。”

“要大家遠離熱鬨的汴京城,要大家離開舒服安逸的職事差遣,投身於接下來數十年如一日的緊張,機械,繁複,辛勞的學習和生產裡邊去,是我對不起大家。”

“你們中,有華選的進士,有明算的舉子,有商會的宿老,有工坊的技工,出身不同,各行各業。”

“但是能夠站到這裡,已經說明,你們都是能獨當一麵,彆有專長的精英。”

“我不能向大家保證功名和前程,更不能保證高官與厚祿。我隻能保證——你們的名字,將會被今後千千萬萬華夏子孫永遠銘記;你們的偉業,將吹響華夏重回強盛的號角;你們的功勳,將昭耀這片萬古天地!”

“從今以後,大宋的軍旗插到哪裡,你們的榮譽,就在那裡!”

“這,就是我們要證的道!”

群情激昂,揮手狂舞:“敢為皇宋效死!”

……

鄭州境內,有嵩山,箕山。

嵩山之麓,有一座影響力巨大的書院,嵩陽書院。

書院內原有古柏三株,西漢元封六年,漢武帝劉徹遊嵩嶽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遂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

大將軍柏樹身斜臥,樹冠濃密寬厚,猶如一柄大傘遮掩晴空。

二將軍柏樹乾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門庭過道,樹洞中可容五、六人。兩根彎曲如翼的龐然大枝,左右伸張,形若雄鷹展翅,金雞欲飛。

三將軍柏較之前兩將軍偏小,但是枝葉最多,最為繁茂。

每當山風吹起,枝葉搖動,如響環佩,猶聞絲竹之音。

嵩陽書院是關學的一大思想中心,範仲淹,司馬光,二程,都在此講學,李複聽聞蘇油到來,特地從洛陽趕來相見。

如今關學和蜀學,互為體用表裡,已經呼應結合為一個整體,蜀學為關學理論提供了無數論據和方法,各種自然發現加上邏輯,辯證,讓這個體係越來越牢固,越來越周密。

相應的,作為重要奠基人,張載和蘇油,在蜀洛士大夫之間的名聲,也是日益崇高。

李複如今在蘇油身前,執的都是弟子禮。

李複帶著蘇油來到一塊高達的石碑前:“此乃大唐嵩陽觀紀聖德盛應以頌碑,唐天寶三年刻立。”

“嵩陽書院當時還是嵩陽觀。觀內住著一位老道士,名叫孫太衝,道號‘嵩陽真人’。他終日上山采藥仙丹,為人治病。為此,方圓都來嵩陽觀取藥治病。”

“玄宗一次身染重病,久治不愈,聽說孫太衝煉的仙丹很靈驗,就派大臣到嵩陽觀討取。服用之後,果然痊愈。”

“為了紀念此事,玄宗派了大臣,到嵩陽觀立碑銘誌。開工時,領作的石匠問監工大臣:‘此碑當多高?多寬?多厚?’監工大臣隨口答道:‘碑越高越好,碑首載帽,知縣監辦,限期百日。”

“碑成之後,高一丈,寬六尺,厚三尺,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八分隸。全碑千餘字,字態端正,剛柔適度,毫法遒雅,是唐隸中的精品。”

蘇油點頭,大奸者必大能,李林甫的文章寫得其實相當不錯。

就聽李複言道:“關於此碑,還有一個傳說。”

“百日之期,其實隻做了八十一天,誰知碑身立起來了,碑帽卻戴不上。監工大臣為了催促儘快地戴上碑帽,一連殺了三個縣官,六個領工頭目。”

“到最後第九十七日,監工大臣親自到碑前,對石匠下令說:‘再限三日,要不把碑帽戴上,大家都不用活了。’全體石匠聽到命令,一個個愁眉苦臉,卻依然束手無策。”

“正在無奈何之際,忽然從東南方向來了一個老頭,走到碑前,這邊瞅瞅,那邊看看,笑眯眯的一言不發。”

“有一個石匠對老人說:‘師傅還是快些走吧!免得在這裡跟著我們遭災。’”

“老者回答說:‘我亦是一個手藝人,走到那裡,吃到那裡,做到那裡。這半輩子入土的人了,還怕個啥,還不是過一天,少一天,啥時候土圓到脖子上,也就算完事了。’

“那位老人說罷,轉眼不見。”

“一位老工匠一拍腦門喊道:‘土圓到脖子,我知道了!’”

蘇油笑道:“所以大家用土封了石碑,一直到石碑上部,然後將碑帽順著土坡送上去戴好,之後挑走黃土,是吧?”

李複笑道:“老師聽過這個故事?”

蘇油搖頭,他是想到了金字塔:“沒有,不過理工精髓,就是省時省力,提高效率。其實辦法太多了,用此法甚至能造出方圓數裡的大石塔,何況區區一個石碑。”

李複說道:“傳說那名老者,就是魯班,這一帶一直流傳著這個故事。”

蘇油拍著厚重的碑石:“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也是理工之學的經典應用,其中的力學原理也很經典,要不這次講學,便從這個石碑故事中所闡釋的原理講起吧。”

……

汴京城,王安石宅。

王雱與呂惠卿在檢查來往信件。

王雱看了信件:“知陳留蘇涓也上書,道是陳留縣離京師開封距離最近,建議將義倉法在京師試點推行。”

呂惠卿說道:“之前知齊州王廣淵、知唐州高斌建議,請恢複義倉製度,並總結設置義倉的經驗,作為長期推行的準則。”

王雱說道:“第一等戶每年納粟麥二石、第二等戶一石、第三等戶五鬥、第四等戶一鬥五升、第五等戶一鬥,所納糧食儲存於裡社,每一社倉委派專人負責,村社由耆長負責農戶納糧工作,縣官登記每年裡社糧食的具體數量。”

“收成好的年景呢,可以根據義倉糧食的多寡收納;收成不佳的年景呢,則根據義倉糧食的多少賑濟當地百姓。如果義倉糧食儲存時間長則可以借貸給老百姓,或新陳相易,以避免糧食的損壞。”

“蘇涓還具體陳述了義倉製的可行性與一些可能出現的弊端。宋神宗接受了上述地方官的意見,決定恢複義倉法。

呂惠卿說道:“都是熱心人啊……”

王雱冷笑:“怕都是熱中之人吧……國家常平倉,不就是乾這個的?輪得到他們來多此一舉?這就是地方上想分奪中樞之權,好上下其手而已。”

呂惠卿點頭:“也有可能,之前唐公清點計司,這是官員們想要借東牆,補西牆,負擔最後都在百姓頭上。”

王雱冷笑道:“小打小鬨,等新法出來,總要他們大吃一驚……對了,怎麼能治一治我那倆叔叔?”

呂惠卿微笑道:“公子,家和萬事興,參政兄友弟恭,闔家和諧,不是好事兒嗎?你怎麼能這麼說呢?”

“不過聽聞參政的俸祿,夫人都不得碰一下,每月到手便隨意交於兩兄弟支配?這就不太合適了。”

“你看,公子如今業已踏入仕途,所謂修齊治平,這個家也該操心起來才是,免得彆人閒話嘛。”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筆趣閣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