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萬徹絕對是個渾人,是個蠢人,尤其是在朝堂之上更是如此,薛萬徹行事沒有輕重,不分緩急,更兼待人倨傲,喜怒顯於形色,否則他也不會有如此功勞,卻被人連連彈劾了。
但薛萬徹雖然行事總有不妥,也常得罪人,但他也並非一無是處。
薛萬徹之父乃前隋名將薛世雄,作為將門虎子、名門之後,他用兵之能甚至曾得李世民讚許,謂之為名將,這也是柴令武為何要拉攏他的緣故。
程知節乃禁軍宿將,柴令武自知不敵,總要尋一個能與程知節匹敵的人物才是,而且薛萬徹身為右武衛大將軍,麾下尚有兩千禁軍可以調度,加上柴令武的兩千左屯衛,便可成事了。
謀反之事遲則生變,不宜拖延,柴令武和李元昌也怕薛萬徹回過味來,另生反複。
於是就在當夜,柴令武、李元昌、薛萬徹三人合謀,以漢王府長史尹周率兵一千攻程知節的盧國公府,並攪亂長安,使得程知節自顧不暇,禁軍群龍無首。而薛萬徹和柴令武、李元昌則率眾三千強攻玄武門,奪取皇城。
皇城乃太極宮所在,玄武門更是太極宮北門要地,得了玄武門,便是得了大半個太極宮,隻要控製了太極宮,奪天子印璽,迎回李承乾,再扼守潼關,擋住關東大軍,如此也可與李恪劃關而治,兩分天下了。
李元昌想的固好,但玄武門又豈是好奪的,自打當年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便尤重玄武門防衛,雖然此時入夜,房玄齡和程知節不在宮中,但武連縣公、左監門衛將軍李君羨卻正在玄武門駐防。
當柴令武和李元昌一眾帶著三千人馬衝破西內苑,浩浩蕩蕩奔玄武門而來時,玄武門的李君羨已經探知了消息,命人早做防備了。
“此乃玄武門重地,來人止步。”李君羨站在玄武門城牆之上,看著不遠處趕來的一眾人馬,高聲喝止道。
李君羨一聲喝令後,漢王李元昌緩緩出列,抬起頭對城上的李君羨高聲道:“李將軍,我乃漢王李元昌,太子李恪於洛陽起兵謀逆,阻陛下還京之路,本王奉皇命還京,提拿太子妃並武功郡王前往洛陽,還望李將軍放行。”
李君羨聽著李元昌的話,心中猛地一驚,李君羨如此驚訝,倒不是因為李元昌的話,而是李元昌這個人。
李元昌是外放的親王,此番悄然回京可是犯了朝中大忌的,就算扣他一個蓄意謀反的帽子也不為過,也正是有了這樣的驚訝,對於李元昌說的話,李君羨信地就不多了。
李元昌一向行事浪蕩,為李世民所不喜,若是李恪謀反,如此大事,李世民不傳房玄齡,不傳程知節,難道會偏偏告訴他李元昌嗎?
而且李恪行伍出身,乃朝中名帥,和大唐軍方將領一向都走地極近,李君羨也和李恪頗為相熟,李君羨又怎會因為李元昌的一句話就相信李恪謀反,開了玄武門。
李君羨一麵命人前往東宮和內宮傳告楊皇後和武媚娘此事,要她們千萬小心,一麵還想要先行穩住李元昌。
李君羨對李元昌道:“漢王既是奉皇命來此,當有聖旨才是,還請漢王出示聖旨,我等也好從命。”
其實李君羨所言隻是推諉之詞,聖旨也有矯詔的可能,皇帝親征在外,光憑李元昌手中的一張聖旨可是打不開入夜後的玄武門的。
在李世民親征離京前就對李君羨早就有過交代,當今天下能夜開玄武門的隻有兩個人,一個人是李世民自己,還有一個就是手持雙龍符的太子李恪,除了他們,就算是房玄齡來了也開不得玄武門。
聖旨,李元昌自然是沒有的,李元昌見得騙不開城門,於是對身後的禁軍將士道:“李君羨勾結太子,意欲謀反,請諸位與本王速取玄武門,待破門之日,本王親自在陛下麵前為諸位請賞。”
——————————————
玄武門下,李元昌帶著一眾禁軍正在強攻玄武門,很快李元昌意欲謀反的消息很快也送到了東宮。
“小娘、小娘、小娘...”
承恩殿寢殿的門外,總管東宮內苑中事、武媚娘的心腹婢女錦兒快速地敲擊著殿門,喚著武媚娘,對殿內的武媚娘急切道。
原本還在睡夢中的武媚娘被錦兒的叫喚聲驚醒,聽著錦兒叫著急切,知必是有大事,忙傳了錦兒進殿,問道:“何事如此驚慌?”
錦兒回道:“鎮守玄武門的李君羨將軍命人傳信,漢王李元昌夥同薛萬徹、柴令武意欲謀反,正攻玄武門,李將軍擔心宮中有他們的奸細,傳信要小娘千萬仔細,瞧好了兩位小郡王。”
親王謀反,意欲逼宮,若是尋常女子聞之早就心中慌亂,隻知從李君羨所言,在宮中坐立不安了,而武媚娘又豈是尋常,武媚娘聽著錦兒的話,臉上未見絲毫的慌亂,先是對錦兒問道:“璄兒和瑋兒呢?”
錦兒回道:“現在偏殿歇息著呢,可要婢子將他們喚起?”
武媚娘並未回錦兒的話,而是先凝眉沉思了片刻。
富貴險中求,就在這一刹那,武媚娘心中擔憂的不是她們母子的安危,而是另外一點,那就是眼下是李璄這個太子嫡長立威的絕佳機會。
長安城中的兵權都在房玄齡和程知節手中,房玄齡和程知節是不可能從逆的,這也就意味著李元昌麾下的人馬絕不會多,而玄武門險要,縱十倍之兵在短時間內也未必能破門,待到李元昌謀逆的消息傳了出去,程知節領兵到此,李元昌必敗。
武媚娘道:“瑋兒還小,讓他睡著吧,你把璄兒喚醒,叫過來,還有,傳內率府高侃速速領兵來此。”
錦兒聞言,對武媚娘道:“小娘可是要傳高侃入內苑護衛。”
武媚娘搖了搖頭道:“不,我要帶著璄兒前往玄武門定亂,薛萬徹、柴令武所率俱是宮中禁軍,太子嫡長出麵,禁軍士卒必當望風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