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下侍中魏征染病,正臥床在府中休養,自然無力參朝,而魏征不在,朝中的諫臣便少了主心骨,也沒有那般強項之輩了,李世民一意孤行,此事便就此定下。
大朝散後,眾人退去,紛紛出宮了,唯獨李恪留了下來,跟著李世民去了甘露殿。
“父皇,方才在大殿中有些話兒臣不便開口,但現在隻咱們父子兩人,這些話兒臣不得不說。”李恪跟著李世民的身後,對李世民道。
看著李恪跟上來,李世民哪還不知李恪的意思,李恪所關心的無非也就是李世民禦駕親征高句麗之事了。
其實也正如李恪所言,李世民是皇帝,李恪是太子,君與儲君之間本就該保持一致,李世民既然當著群臣的麵說了禦駕親征之事,李恪身為太子便不宜反駁,李恪今日在大殿上的所作所為還是叫李世民頗為滿意的。
李世民道:“為父看得出你在殿上似有未儘之意,眼下並無旁人,你就說吧。”
李恪道:“兒臣以為父皇貿然下旨親征是不是太過武斷了。”
李世民笑道:“怎麼?為父這幾年養在宮中,你是擔心為父寶刀已老,用不得兵嗎?”
李恪忙解釋道:“兒臣非是此意,曆數千古帝王,若論用兵之能,絕無出父皇之右者,父皇是馬上皇帝,武略堪為第一,兒臣擔心的隻是父皇的安危,畢竟沙場上刀劍無眼,恐有誤傷之險。”
李恪所言興許有些奉承的意思,但說的也是絕對的實話,論用兵之能,漫青史尋來,能征善戰的皇帝不少,諸如劉裕、拓跋燾、李存勖都是一時英傑,但真正堪為名帥,較之於千古卻隻有三人。
這三人中?一個是李世民?一個是距李世民六百年前的漢光武劉秀,還有一個就是距李世民六百年後的明太祖朱元璋?而這三人中又以李世民武功最盛?故而李恪所言並無不妥。
李世民聽著李恪的話,臉上也慢慢地露出了笑意?李世民道:“高句麗不比其他,高句麗此番擅伐我大唐藩屬?是視我大唐如無物?朕若是不能親自伐之,日後人人效仿,天下豈能安定。”
李恪聞言,也順著李世民的話勸道:“若是如此?兒臣願代父出征?提十萬之眾,替父皇征討高句麗,必得滅其國而還。”
李恪所言雖然說得早了些,但也是有些把握的,隻要給李恪十萬精銳?哪怕李恪帶著自己的麾下舊部就能滅了高句麗。
李恪也是國中名帥,師承李靖?有滅國之功,他的本事李世民是清楚的?李世民對李恪也有這樣的信心,但李世民之所以如此重視高句麗之事?為的就是要自己親自滅了它。至於李恪?雖然李恪也有這樣的本事?李世民卻從來沒有想過要李恪前往。
李世民道:“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其師而不能得,為父今東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血仇。親征平高句麗,此乃為父少年之誌,豈能假手旁人,你便莫要再勸了。”
昔年隋煬帝征伐高句麗,損失慘重,光遼水一役,便有三十萬子弟葬身異鄉,而後高句麗甚至將戰死的隋軍將士的屍首鑄成京觀,揚於天下,這被時還是少年的李世民視為奇恥大辱,彼時便立下了誓滅高句麗的決心,如今時機既已成熟,李世民又怎能假手旁人。
李恪聽著李世民的話,頓時默然了,李恪隻從書上讀過,卻沒有親身經曆過那個血腥屈辱的時代,自然不知道隋末少年們的義憤填膺,但他懂得李世民的執著,若換作是李恪自己,少年之誌,李恪也必定是要親力親為的。
這時李恪也忽然想起了史冊所載的一句:唐軍伐遼,國中兒郎不求軍餉,自備刀槍弓馬隨往,口中皆言:“不求縣官勳賞,惟願效死遼東!”
這其中不止是大唐和李世民的魅力,更是多少熱血男兒銘記著的血海深仇,畢竟遼河便躺著的絕不止是三十萬具毫無關係的骸骨,那更是多少人的父親,多少人的兄長,多少人的夫君,這個仇豈能不報?他們可都在冰冷的遼水河邊躺在三十年,都還在等著國中兒郎將他們帶回家鄉呢!
短暫的沉默後,李恪拱手拜道:“高句麗不過邊陲撮爾,卻辱我中國太甚,此乃取死之道,兒臣願父皇旗開得勝,平滅蠻夷,揚我大唐天威,兒臣在國中恭候父皇佳音。”
不過短暫的片刻,李恪對於李世民伐遼的態度頓時大變,其中的緣故李世民也清楚,李世民對李恪所為也越發中意了,聽得進逆耳忠言,但也不失獨斷意氣,這才是他李世民的兒子,不愧他“英果類我”之譽。
李世民點了點頭道:“此戰為父不會輕易臨戰,為父的安全,你也不必擔憂,你好生待著便是了。”
李恪聽著李世民的話,一下子又想起了一事,李恪對李世民道:“東征高句麗乃父皇少年之誌,兒臣絕不做阻撓,但有一事還望父皇務必應允。”
李世民看著李恪鄭重其事的模樣,笑著問道:“不知是何事?”
李恪道:“鄂國公雖勇,但畢竟已經年邁,有時也恐體力不濟,為保父皇萬全,也為兒臣和母後在京中安心,兒臣舉薦原東宮內率府,現檢校右驍衛大將軍薛仁貴領中軍一部,護衛父皇左右。”
李世民聽著李恪的話,心中不禁多了一絲暖意,薛仁貴是李恪的衛率出身,自然是李恪的心腹,本也該是此番監國身邊離不得的助力,但李恪為了李世民的安危,將薛仁貴舉薦領中軍衛率,這也是純孝之舉。
李世民笑道:“你這番話若是傳出去,隻怕敬德要尋你的麻煩了。”
李恪道:“薛仁貴勇烈,論武藝絕不在昔年鄂國公之下,還望父皇應允。”
薛仁貴之勇,李世民怎會不知,說起來薛仁貴對李世民還有救命之恩,當年李承乾與東宮謀逆,若不是薛仁貴效死,恐怕李世民已經死在東宮了。
李世民一口應道:“好,既然恪兒有此孝心,為父便允了,著薛仁貴和尉遲恭並領中軍左右衛率,隨行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