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四年的冬天似乎安靜地有些厲害,不管是朝局還是朝臣都比以往的年份要安分上許多,但所有人都知道,所謂的安寧不過都是表象而已,現在的長安內外早已暗潮湧動。
但不管如何,時間總會過去,貞觀十四年的冬天一過,便迎來了十五年的春天,而就在這個關口,魏王府上下竭儘心力,被李世民期已厚望的《括地誌》終於也在歲初趕工完本了。
貞觀十五年元日大朝,萬邦雲集,今日會是整個年頭裡最熱鬨的幾日之一,而就在今日,也是魏王李泰公開獻書的時候。
天才蒙蒙亮,太極宮,含元殿外,進宮的龍道之上。
“魏王的《括地誌》方才完本,就急著在今日大朝之上獻書,沽名釣譽,邀取聖寵之意可謂躍然於麵了。”太子右庶子王玄策走在李恪的身旁,看著前麵身後跟著許多手捧著書卷的內侍的李泰,對李恪小聲道。
李恪聞言,笑道:“魏王雖為嫡子,得父皇寵愛,但自幼時至今從來於國無功,此次難得著有名作,有些急迫也是能夠理解的。”
李泰身為嫡子,為李世民所寵愛,甚至一度盯著群臣施壓,把已經成年的李泰留在了長安,但這些年,李泰於國卻一直無甚功績,隻能眼看著李恪四處立功。而如今李泰潛心多年的《括地誌》終於完本,是為文教大功,他自然難免急於在今日這樣一個大日子裡麵獻上此書了。
王玄策道:“若隻是獻書倒也無妨,怕隻怕魏王是另有圖謀,日後難免再生事端。
李恪聞言,擺了擺手笑道:“已魏王的性子這是必然的,但這倒也無妨,此事本宮已有打算,本宮等的就是魏王獻書。”
王玄策聽著李恪的話,李恪顯然是有意借此次魏王獻書一事對付李泰,王玄策有些擔憂道:“太子,據臣所知,陛下對此次魏王獻書一事頗為讚許,太子若是在此事之上刁難,恐怕不妥吧。”
李泰雖然心術不正,對李恪的太子之位更常是虎視眈眈,但李泰的文采和對文事的專注卻是有目共睹的,李世民對愛子李泰的《括地誌》更是頗多期待。
其實對於李泰的文采和《括地誌》一書,不止是李世民和朝臣,哪怕是和李泰一向不對付的李恪,也同樣很是認可。李恪雖然幾次仗著文抄公的本事力壓李泰一頭,但比起真正的文采,重武的李恪自問是不及李泰的。
後世謂之《括地誌》為:“其書稱述經傳,山川城塚,皆本古說,載六朝時地理書甚多”,《括地誌》為唐宋總誌體例開了先河,價值之高,不必贅述。
李恪笑道:“玄策放心,本宮豈會不知父皇的心思,更不會去借此尋機貶低魏王和《括地誌》的,本宮已經做有安排,玄策隻管看著便是了。”
李泰獻書,正是朝中大事,李恪不是莽夫,自然不會當著此事之前刁難李泰,李恪自有他的打算。
元日朝會之上,諸國朝賀獻儀畢,便是朝中百官覲見的時候,也就是在這個環節,在太子李恪朝拜之後,李泰當朝獻上了他的《括地誌》。
“兒臣李泰拜見父皇,兒臣願父皇萬壽無疆,大唐國泰民安。”李泰當著滿朝文武和外邦使臣的麵,走到了大殿中,對李世民拜道。
李世民抬了抬手,先是使李泰起身,而後問道:“朕聽內侍所言,你可是有一物要在今日獻於朕?”
李世民既為皇帝,便也和其他帝王一般,都極好顏麵,尤其是他幾個愛子給他掙來的顏麵,當初李恪立功如此,今日李泰獻書亦是如此,所以李世民才會當著所有人的麵提及此事。
李泰回道:“兒臣早年奉父皇之命於府中開文館,納賢士,編撰《括地誌》,今已有成,特獻於父皇。”
李泰說完,擺了擺手,便有內侍自大殿一側抱著堆積如小山般的書卷走了出來。
《括地誌》全書計五百餘卷,以州為劃分,分述各縣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跡等等,工程浩大,所勘詢的書籍之類更是浩如煙海,魏王府文館上下數十人嘔心瀝血五載才得,光是這一眼望去的數量便知其難,李泰的這份心性,就是李恪也不得不服。
眼前的一幕顯然也出乎了李世民的意料,李世民看著眼前的文山書海,堆積了如小山般的《括地誌》,連連驚歎了數聲,臉上的笑意也掩藏不住,足可見內心的喜悅了。
李世民帶著些得色,看了眼李恪,又看了眼李泰,對殿中眾人道:“朕之諸子,唯太子和魏王最為乾略,太子乃當世名帥,威震天下,英果類我,有朕少年之姿;魏王文采斐然,為宗室才子,若是從了科舉,必也是狀元之才,如此一文一武,得子如此,為父者何求。”
李世民所言雖有誇耀之意,但也確是實情,李恪戰功赫赫,早已為天下皆知,而李泰有此一書,也足可錄入文壇青史了。
此時李恪也出列道:“四弟此書,可謂翰林巨著,直追古賢,《括地誌》一出,足可彰我大唐教化更勝從前,兒臣為父皇賀。”
李世民聞言,朗聲笑道:“太子所言極是,正是此理。”
李恪和李世民父子應和,話音才落,殿中眾人也紛紛賀道:“天子明德,我大唐教化更勝往昔,臣等為陛下賀。”
所謂盛世,不止是萬國來朝,也不止是戰無不勝,其中更不可少了文教,而於文教而言,沒有什麼比著書更好的法子了,在今日盛會之上,李泰的《括地誌》可謂極其洽和了氣氛,也極對了李世民的胃口。
趁著興致正高,李世民對李泰問道:“魏王今日獻書有功,可有什麼想要的嘉獎?隻管說來。”
李世民之言入耳,李泰看著李世民,心中不禁一陣激動,他想要的是什麼?他想要的自然是李恪的太子之位,他巴不得即刻開口朝李世民要了過來,但李泰自己也清楚這是絕無可能的,他要是說了這些,便與失心瘋無異了。
李泰躬身回道:“兒臣獻書乃是一片忠孝之心,並無所求。”
李泰所言倒也在李世民意料之中,畢竟李泰一向行事還算是謙和的,自然不會挾功邀寵,不過有功不賞卻也不是李世民的性子,於是李世民對朝中眾人問道:“魏王此功,眾卿以為該當如何嘉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