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恩蔭(1 / 1)

庶子奪唐 江謹言 1263 字 24天前

“門下:朕並上皇起義晉陽,遂登皇極,經綸天下,實仗群材。有應國公士彠合契元謀,蹈義輕生,艱辛備履,金石不移。論此忠勤,特宜優異。官爵之榮,抑惟舊典;勳賢之議,宜有彆恩。可賜應國公士彠嫡長元慶太常寺丞,次子元爽文水縣公、朝議郎,以彰恩德。”

奉茶那日,李世民便曾當麵有言,要代李恪和武媚娘贈一份大禮於武士彠,而今看來,李世民所言的那份大禮想必就是這封聖旨了。

這道聖旨的內容很是簡單,通過前後不過百餘字,無非就算以武士彠元謀開國之功,恩蔭子弟,加武士彠嫡長子武元慶為太常寺丞,封次子武元爽為文水縣公、朝議郎。

武元慶所封的太常寺丞,官正六品,為太常寺佐貳官,在勳貴滿地走的長安城,雖算不得緊要,但因此前武元慶尚是白身,能以太常寺丞入仕,也算是一個不低的起點了。

至於武元爽,因是次子,故應國公爵位本就與他無乾,但李世民竟開特恩,以武元爽為文水縣公,加散官階朝議郎,武元爽一躍,也為勳貴。

以武士彠舊功,恩蔭其子入仕倒也並非不可,也算不得逾矩,否則門下也不會將這道聖旨議過,但隻是這時候來的實在是巧合了些。

武士彠乃上皇舊臣,太原元謀,非是李世民心腹,武士彠在朝為官十餘載,早不封,晚不封,偏偏在武媚娘嫁入楚王府之後才封,這到底是承的誰的恩,朝中上下自然一目了然。

武士彠方才看著有中官奉旨來此,便已有猜測,多半是皇帝有恩賞澤下,但武士彠原本以為多半也就是金銀珠玉之物,最多也就是一個居閒的散官,但武士彠萬萬沒有想到,聖旨冊下的竟是太常寺丞和文水縣公。

武士彠聽著入耳的聖旨,自然難免詫異,不由地在心中感歎,天下人皆知楚王李恪受皇帝恩寵,但不曾想皇帝愛屋及烏,竟至於此。

應國公府正堂內,宣旨的中官走後,武士彠起身,便拱了拱手對李恪道:“今日兩位犬子得殿下恩澤,入仕封爵,也算是了了老臣的一樁心事,老臣在此謝過了。”

李恪擺了擺手,笑道:“丈人可莫要誤會,父皇聖旨中已然言明,兩位內兄冊官加爵乃是因丈人昔年元謀之功,可與本王無乾。”

武士彠聞言,似是自嘲道:“殿下莫要打笑老臣了,老臣的斤兩,自己還是清楚的,老臣在陛下麵前何來的這等份量,陛下恩澤武家,必是因殿下之故。”

武元慶乃嫡長子,依例早晚當襲武士彠應國公爵,而武元爽卻為次子,本該為白身,但李世民卻特加恩典,封武元爽文水縣公,已是殊遇。

滿朝上下,次子封爵的並非沒有,但也是少見,且多是長孫家、杜家這些昔年天策府出身的從龍功臣,武士彠雖為李世民重用,托以荊州重地,但論及功績、恩寵,都不至此,李世民的這道聖旨自然是看在了李恪的麵子。

李恪道:“丈人乃國之功勳,恩澤子弟本也是分所應當,父皇不過依循舊例罷了。不過在本王看來,兩位內兄因何加官封爵並非緊要,緊要的是兩位內兄需恪守本務,為國儘忠,當不負父皇之恩。”

李恪之言方落,這時,原本待在一旁的武家兄弟也知李恪之意,兩人連忙走到李恪身前,拜道:“殿下所言甚是,我們兄弟自當謹遵殿下囑咐,也不負陛下所托。”

——————————————————

延康坊,魏王府。

當李世民的聖旨到了應國公府,魏王李泰已經得到了消息。

“先生,你要我出手拉攏武家兄弟,這便是你給本王的交代嗎?”魏王府偏廳中,李泰手中拿著自門下省遞出的密信,對廳中坐著的劉洎問道。

劉洎才略不俗,為李泰所重,但這一次,李泰同劉洎問話的神色明顯帶上了些許不滿,不過想來也是,當初要李泰出手拉攏武家兄弟的便是劉洎,可如今武家兄弟卻因李恪之故得李世民封賞,那他之前的拉攏豈不是就是個笑話?

劉洎自李泰的手中接過密信,隻是粗略地看了一眼,便將密信放下,壓在了自己的手下,反問道:“殿下以為,廢太子、敗楚王可是一日之功?”

劉洎性情直率,他一開口,便一下子將李泰給噎住了,李承乾和李恪,一個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一個是身受李世民寵愛的三子,李泰同他們相爭,談何容易。

李泰也知劉洎之意,回道:“此乃要事,也是大事,非十數載之力不能成。”

劉洎緩緩道:“陛下春秋正盛,年富力強,太子之位不穩,若無天助,早晚被廢,殿下又何必急於一時?”

劉洎之言確有道理,李世民年不過三十有六,正是壯年,又無重疾,坐國至少還有十餘載,李泰雖誌在帝位,但終究不可操之過急,否則隻能前功儘棄。

不過李泰所思,卻與劉洎並非儘同,李泰道:“有些事情,宜早不宜遲,遲則生變,若是能早些定下儲君之位,自是最好,與其在武家兄弟身上空耗時間,不如多想著如何去對付太子和楚王才是正經。”

劉洎聽著李泰的話,一下子頓住了,他並未急著回李泰的話,而是在不經意間皺起了眉頭。

劉洎論官職,雖不及中書侍郎岑文本,但劉洎自詡家世、文才、乾略,俱不在故友岑文本之下,他投入李泰麾下,為的也是證明這一點。

原本劉洎以為,自己不弱岑文本,而魏王李泰雖不從軍,但長於文事,當也不在李恪之下,但這一刻,劉洎知道,自己似乎錯了,李泰雖也名聲在外,但心性卻與李恪相差了不止一星半點,甚至連八年前的李恪都有所不如。

八年前,李恪年僅八歲,那時的他便做了其他所有皇子都不敢做的事情,自請為質,北上突厥四載,為他自己積累了多少皇子一輩子都博不來的資本。

北地苦寒,四載的煎熬,枯燥、艱難,甚至對那時的大唐而言,北定突厥還是遙遙無期之事,甚至都看不到出路,但李恪就是這樣熬了過來,才有今日譽滿天下的楚王殿下。

大唐軍方的高階將領,十六衛大將軍、各州都督及以上,無論與李恪相熟與否,都願意賣李恪幾分麵子,李恪的麵子便是這樣實打實地掙來的。

可相比與李恪,李泰實在是急了些,武家兄弟這一步暗棋,他卻沒有足夠的耐心去走。

不過劉洎倒也是個硬脾氣,見得李泰不滿,非但沒有讓步,反而道:“儲位之爭非是市井買賣,豈可急於一時,殿下既欲求之,當效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之誌,而非吳王夫差,求急而事敗。”

劉洎之言入耳,李泰的臉色頓時難看了許多。

劉洎性情忠直,說話也少有避諱。李泰聞之,自然不悅,不過李泰雖然心中不悅,但李泰也不會胸無城府到把凡事都放在嘴上,李泰不止要拉攏劉洎這個人,更要注重自己納賢的名聲。

李泰強壓下心中的不滿,放緩了神色,起身對劉洎道:“先生說的是,倒是本王貪急了,還望先生勿怪才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