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王守仁的思想(1 / 1)

太子妃生了皇孫,這個天大的好消息在宮中瞬間就傳遍了。

各種賞賜紛至遝來,宮裡麵的氣氛都緩和了不少,整日裡喜氣洋洋的,甚至連責罵和打罰都沒有了。

一時之間,皇宮裡麵喜大普奔。

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宮外,一時之間,朝廷上下全都是喜氣洋洋的氣氛,沒有人會選擇在這個時候搞事情,因為那是作死。

所以朝廷上下呈現出來的全都是好消息,官員們的賀表也全都送進了宮裡,可以說是一片讚揚之聲。

對於官員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畢竟如果寫得好的話,很可能會得到陛下和太子殿下的雙重讚賞,那麼以後自然就是前途無量。

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堂上下自然是一片歡騰。

隻不過外麵的事情與朱厚照的關係不大,他這些日子主要就是陪在太子妃的身邊,其他的事情都有彆的人去操持。

尤其是張皇後那邊,比起朱厚照這個當爹的,當了奶奶的張皇後更是興奮的要命。她每天都會跑過來,同時也會張羅著大肆的慶祝,可以說是精神得很,有一種“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的感覺,整日都能夠聽到她的笑聲。

對此,朱厚照隻能是笑一笑,也沒有開口去勸。

如果這個時候自己去勸說的話,估計會挨上一頓臭罵,索性選擇不開口。

至於宮裡麵選擇大肆的慶祝,朱厚照也沒說什麼。畢竟不像以前,現在宮裡有錢了。

當然了,也有人跑到太子這邊來賀喜。不是什麼人都能過來的,朝中的重臣會選擇去皇帝那邊,他們不會跑到太子這邊來,否則會有結交太子之嫌,他們要避嫌。

但是朱厚照提拔的年輕官員就不一樣,像唐伯虎和王守仁等等就來賀喜了。

軍隊那邊不少將領也過來了,勳貴和勳戚也不少,當然來的都是年輕一輩的小輩,不過這對朱厚照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太子殿下,王守仁已經到了。”劉瑾來到朱厚照的身邊,臉上帶著笑容的說道。

這些日子裡麵如果說誰高興的話,那麼可能高興的人會很多。

但是如果說誰最高興的話,劉瑾絕對算是其中的一個,

劉瑾可是太子殿下的心腹,在很多人看來,他將來就是皇孫的大伴。那是什麼地位?

容不得他不上心,容不得他不高興。

對此朱厚照也沒說什麼,他知道新一輪的競爭已經開始了。

於是他點了點頭說道:“那就過去吧。”

說完這句話之後,朱厚照站起身子徑直向著前麵走了過去。

王守仁過來是賀喜的,但是朱厚照卻有些事情想和他說。

來到前廳的時候,王守仁已經等在這裡了。

見到朱厚照之後,王守仁連忙行禮,臉上帶著燦爛笑容恭喜道:“臣恭喜太子殿下,大明朝有了皇孫,後繼有人,江山穩固!如今國泰民安,此乃大明之幸,天下蒼生之幸!”

朱厚照點了點頭說道:“今時今日,也有愛卿的一份功勞,此後更應該努力奮進,不要懈怠呀!現在還沒有到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

“是,太子殿下。”聽到朱厚照這麼說,王守仁的表情也嚴肅了起來,然後開口說道:“臣絕對不辜負太子殿下的厚望。”

朱厚照點了點頭說道:“坐下來說吧。”

等到王守仁坐下之後,朱厚照這才繼續說道:“在兵部乾的怎麼樣?是不是習慣,有沒有被人刁難?”

聽到朱厚照的話,王守仁心中感動。太子殿下這些年對自己這麼看重,到了現在還對自己如此關切,身為人臣也的確是到了一定的地步。

他笑著說道:“臣在兵部過得很好。”

這倒不是王守仁胡說的,也不是有意隱瞞,而是他真的在兵部過的很好。

至於原因,也非常的簡單,王守仁的老爹是內閣大學士,一家子又這麼的有威望,最重要的是他得到太子殿下的寵信。

誰都知道他以後是太子殿下一定要重用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誰會去給他穿小鞋?

如果說有新起之輩根基不足,或許還會有人想做點什麼。可是現在王家父子可以說是大勢已成,人家老子是內閣大學士,你給人家兒子穿小鞋,那你還想不想混了?

何況王守仁本身就是悍將,這幾年大仗小仗打了無數,基本上全都打贏了。

有背景就有能力,隻要為人處世上不太過尖酸刻薄,基本上就是人人捧著。

王守仁的為人處事,自然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他在兵部混的如魚得水。

事實上這一點朱厚照也是知道的,於是點了點頭說道:“如此就好。今天正好你過來了,有一件事情本宮想和你商量一下。”

朱厚照看著王守仁,笑著說道:“全國的軍改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這個你是知道的。各地的文官也都推行了考成法,也算是卓有成效。”

“不過本宮還是有一些想法。”說著,朱厚照看向王守仁,然後問道:“你對理學怎麼看?”

問出這個問題之後,朱厚照就沒有再說話,而是靜靜的等著王守仁開口。

事實上,王守仁對理學是很不屑的,這一點朱厚照不用問都知道。

要知道王守仁可是心學大家,他要是對理學感冒,那才是有鬼了。

有一件事情朱厚照還是很清楚的,那就是王守仁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餘姚,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

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

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

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與這一條相對應的,就是後世赫赫有名的龍場悟道。

在前世,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禦史戴銑等二十餘人。

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裡,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

同時,他的父親王華也被趕出北京,調任南京吏部尚書。

路途中,王守仁被劉瑾派人追殺,偽造跳水自儘躲過一劫。

逃過追殺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麵見父親王華,王華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於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吧。”

隨後王守仁踏上路途,來到貴州龍場。

“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王守仁沒有氣餒,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

在這個時期,王守仁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

王守仁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在這一世沒有過這一段,雖然朱厚照也教導過王守仁一些東西,但是他已經有幾年沒在朱厚照身邊了,他現在的想法是不是改變了,朱厚照也不知道。

同時他是不是悟出了一些新的東西,朱厚照也是不知道的。

一直以來朱厚照都想和王守仁談一談,但是也沒什麼太好的機會。這一次就是好機會了,可以有大段的時間讓兩個人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雖然沒有了龍場悟道,但是這些年王守仁在西北也是履行教化,也教了不少人。

朱厚照也多多少少聽到過一些東西,所以想和王守仁探討一下,看看他的思想是不是有了變化,是不是產生了一些新的東西?

聽到朱厚照的話,王守仁臉上的表情就嚴肅了起來。

事實上,王守仁的心裡麵除了嚴肅之外,多少還有一些忐忑。因為他的確是有想法,對理學也的確很不滿,可是他也不知道該不該說。

看到朱厚照用殷切的目光看著自己,王守仁輕輕地歎了一口氣。

士為知己者死。

太子殿下對自己如此恩重,從入仕途開始,自己就已經被太子殿下帶在身邊。

太子殿下對自己信任有加,同時對自己多加培養,這就是以國士待自己。

君已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

想到這裡,王守仁也就沒有什麼可猶豫的了,直接開口說道:“回太子殿下,臣的確實有些想法。可是有一些大逆不道,臣不知道該不該講。如果臣有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太子殿下恕罪。”

聽到王守仁的這句話之後,朱厚照反而來了興趣。

如果他說不出什麼新鮮的東西來,才會讓朱厚照失望。現在他有了想法,這也是朱厚照希望看到的。

於是朱厚照連忙開口說道:“沒有關係,儘管說。無論你說什麼,本宮都不會怪你。”

“臣謝太子殿下。”王守仁連忙恭敬的說道。

略微沉吟了片刻,王守仁這才說道:“太子殿下曾經教導過臣,要把目光放得長遠一些,不要局限於一家之言。於是臣這些年就看了不少書,加上臣這些年在西北,在草原,也算是有一些感悟。”

“可是感悟越來越多,臣卻覺得心裡麵越來越迷糊。與以往所學相互比較,又在書海之中不斷的尋找,可是卻沒有讓臣找到解決的辦法。”

“偶然的一次機會,臣看到了一本書,反而讓臣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想法。”

聽到王守仁的這句話,朱厚照頓時就來了興趣,然後連忙問他:“是什麼書?”

王守仁不敢隱瞞,連忙說道:“回太子殿下,是荀子。”

“當時臣心中迷惑,無法解答,於是開始翻找各種書籍。在看到荀子的時候,似乎心中的疑惑就被解開了。”

“臣年少之時,曾經格過竹子,雖然堅持了七天七夜,但是卻並沒有什麼感悟,甚至還把自己給弄病了。”

“臣一度曾經懷疑過,是不是因為臣的天賦不夠。於是臣開始越發精研學問,也考上了進士,後來也與很多讀書人一起探討過,但是終究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也沒有人能夠為臣解答心中的疑惑。”

“可是在看到荀子的時候,臣反而有了感悟。”說完這句話之後,王守仁就沒有再開口了。

他在等朱厚照,因為已經說到這個地步上了,他需要朱厚照讓他繼續說。

因為接下來的話就有一些不合常理了,甚至現在說的話也不被主流所接受了。

原因也很簡單,現在的文人信奉的是孔孟,甚是孟子更重要一些,反而荀子沒有人信奉,甚至已經快被視為異端了。

這件事情朱厚照也知道,現在主流的思想絕對不是荀子,甚至對荀子排斥的非常多。

當然,這種情況是出現在宋朝以後。在宋朝以前,更多的是推崇荀子,反而孟子的思想沒有被主流所接受。

一直到了宋朝,孟子才逐漸成為主流。

至於開端,那就是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

朱熹還寫了一本四書集注,成為了現在科學的考題,可見其中的地位。

宋神宗熙寧四年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

元豐六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準配享孔廟。

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

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

元朝至順元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

在明清兩代,官方規定,科舉考試的八股文題目必須從《四書》中選取,要“代聖人立言”。於是,《孟子》一書便成了明清兩代士子們的必讀書之一。

這裡麵還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是大明朝的太祖皇帝朱元璋,他要把孟子弄出孔廟去,認為孟子的學說才是異端。

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裡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等。

朱元璋曾說“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耶!”並詔告天下說孟子的不少言論“非臣子所宜言”,下令將孟子逐出文廟。

次日錢唐上疏力爭勸阻,加之天文官也上奏文星暗淡無光,於是朱元璋又下一道諭旨:“孟子辯異端,辟邪說,發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