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英政府自1841年1月26日開始統治香江,到麥理浩時代,一共擁有25位總督,麥理浩自1971年開始,至1982年結束,任期高達10年半之久,一共四次續任,是香江曆史上時間最長的港督。
雖然麥理浩在管理香江之前並沒有任何行政管理經驗,但缺少官僚主義的他反而為整個香江做了無數實事,在他的任期之內,香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涉及房屋、廉政、教育、醫療、基礎建設、交通、經濟和諸多社會福利,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開發新市鎮、十年建屋計劃、九年免費教育、創立廉政公署以及興建地下鐵路。
其中後三樣基本上都已經達成初期的目標,但前兩樣卻並沒有成功。
在1978年,麥理浩提出了“居者有其屋”計劃,為香江的中產階級提供物美價廉的房屋,這實際上也就是後世香江回歸之後“八萬五計劃”的雛形。
不過“居者有其屋”的計劃影響到太多人的利益,即使是港督,也很難大力推進這個計劃,最終雙方形成了平衡,廉價房屋每年推出的數量大幅度減少,完全成了一個“形象工程!
當初的天水圍開發計劃,華潤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之大的項目,麥理浩也從中周旋了不少,一是為了交好內地政府,另一個目的就是他看中華潤的背景,希望其能夠不受一些資本的影響,能夠為香江的普通百姓提供廉價且有尊嚴的住房。
可惜天水圍因為其本身的地理位置受限以及一些政治方麵的原因,在目前這個時代,根本無法發展起來。
麥理浩在得知徐誌的建鎮計劃後,和幾個幕僚商議後,一致的認定如果真的按照計劃,的確可以成功的興建一座能夠容下30-50萬的新市鎮,這不但可以刺激香江的經濟,亦可以緩解目前香江的巨大人口壓力。
雖然在香江歸屬這個問題上,香江的總督皆偏向於英國,麥理浩也是如此,但這並不代表他不關心自己管轄之下的華人,至少比起其他總督,要好上很多,這也是徐誌為什麼希望麥理浩能夠在離職前推動這個開發計劃。
隨後的一個月,徐誌數次單獨拜訪了港督府及香江理工學院,最終,理工學院在接受了美的公司一棟新的電子實驗樓捐贈後,答應了再開一個大的院係,每年提供500名優秀的畢業生,這個數字雖然不夠美的公司的要求,但也能解決不少空缺。
而地產方麵,港府同意了天水圍的興建計劃,並會根據恒大的開發進度,批準相應的民生機構建設。
恒大公司將會在未來20年內,投資200億港元,在新界天水圍興建一座能夠容下超過30萬人的新市鎮,同時亦將興建數家大型工廠,提供上萬的就業崗位。
消息傳出,恒生指數暴漲,連帶著整個地產股也跟著急劇上升,恒大要投資200億港元進入地市,這說明背後的徐誌也看好地產市場。
但實際上,恒大這所謂的巨額投資,隻是一個計劃,這是總共20年內的投資計劃,總額看起來嚇人,但項目卻是一個接一個的開發,後續的項目的啟動資金完全是上一個的利潤。
而且在最近兩年不會大規模動工,畢竟,再過幾個月,鐵娘子進京,香江這邊將會迎來最大的地產危機。
不過對於市場來說,一個“好消息”就足以拉高股價或地價,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隻是需要利用這個“標題”就足夠了。
前有置地以53億港元競拍中環地王,後有恒大宣布投資200億港元開發天水圍,如此“利好消息”的刺激下,一些曾經猶豫的資金又再度活躍起來。
徐誌也懶得管外人怎麼想,不少人或者公司因為他這個消息而重新重金投入房市,隻能說這些人倒黴了。
……
與港府就天水圍開發事項達成一致後,王禮明簽完合同後,立刻從港督府直接回到了和記大廈,來到徐誌的辦公室問道:“董事長,現在與港府定下的協議已經簽約,您過目一下。”
徐誌接過這一份足有上百頁的文件,認真的看了一下目錄,隨後又花了十幾分鐘翻看了後麵的一些重點內容。
好在天水圍的地皮一直以來就是私人所有,恒大公司收購回來後,在這上麵開發什麼項目有了一定的自主權,不然這種新市鎮的建設,隻是與港府的各種合約,估計都能堆滿一個書櫃。
“董事長,既然已經與港府達成協議,那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動工興建第一批物業?”王禮明頗為興奮的問道,一家公司獨立開發一個新市鎮,這在香江的曆史上從未有過。
徐誌搖頭道:“這件事暫時不急,現在香江的房價你其實也很清楚,完全已經進入下跌的狀態,之所以有時候會出現反彈,完全是因為置地、佳寧、太古、恒隆這些大型財團強行入市拉高造成,我們天水圍的位置本身就不好,現在興建住宅,也很難賣的出去。”
“這點我考慮過。”王禮明說道:“董事長,我的想法是,天水圍的地皮麵積高達5平方公裡,這麼大的麵積開發需要我們從小到大的慢慢開發,雖然目前地價行情不好,但我們完全可以先選一個合適的位置,進行試水。
第二,美的公司的液晶工廠、金牛飲料的生產工廠都已經完工,這兩家工廠目前的員工數量已經高達3000人,雖然員工們都有宿舍,但不排除一些人有自己購買物業的想法,畢竟員工們有家人,或者需要成家立業,我們開發幾個小樓盤,也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即使碰到了將來房價下跌,我們也不可能虧,畢竟這塊地的成本非常之低。
這第三就是按照董事長您的投資規劃,目前恒大與和黃旗下的地皮很多都已經處於停工或者完成狀態,我們兩家公司旗下的大量簽約建築工人都處於半停工狀態,目前整個香江的市場行情又不好,我們也需要額外開一些項目來穩住這些工人,不然我怕這些人中有技術有能力的人都會跳槽離開,普通的工人又會遇到經濟問題,等到將來我們需要的時候,再重新組建隊伍,就會碰到不少問題。”
“你說的有點道理。”徐誌聽完後點點頭表示同意,天水圍這塊地很多地產公司並不看好,是因為當地經濟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但自己旗下的其他幾家公司卻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而這個問題解決後,整個天水圍就是一塊巨大的聚寶盆,雖然徐誌前前後後耗資了接近10億港元才收購到手,但平攤到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每平方米的價格也才200港元不到,這種地價,即使香江碰到地產危機,房價腰斬一半,天水圍這邊的房產利潤率一樣高的離譜。
當然,房價這東西自然是越高利潤越高,但如果現在隻是選一小塊地皮,開發幾個小型的住宅區,為部分員工提供廉價住房,同時也可以為天水圍的開發走出第一步腳印,可以先以這幾個小區為基礎,興建配套的商業及生活設施。
按照時間來看,等到84年地產危機結束,商業配套也可以完成,這樣後續周邊的小區建設就可以直接動工建設。
“建幾個小型住宅區,這點我同意,不過隻靠幾個住宅區是不太可能滿足我們幾家公司旗下那麼多建築工人的崗位需求。
這樣吧,我們興建新市鎮,除了房產物業,也需要投資大量的內部公路和一些配套基礎建設,公司內部先設計好整個天水圍的開發計劃,然後再根據計劃,安排建築工人去興建基礎建設設施。”徐誌想了想說道。
82年9月至84年12月,中英談判期間香江地產行業萎靡,大量的建築工人實業,這段時間進行天水圍的內部基礎建設成本最低,可以先進行整個天水圍的第一步開發,同時也可以幫助這些人的家庭,正是一舉兩得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