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誌本身並不在乎這個所謂的養老政策,因為到了90年代國內養老金改革,所有的外企都會以出資的方式將養老責任轉移給政府養老統籌基金。
但這種與國企進行合作,調集他們員工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遏製一些內地工人的風氣,這個時代的大部分國企工人,他們鄙視一切其他群體,而且因為本身的工作不可能被辭退,職位還能傳給後代,除了上級領導,任何人他們都不放在眼裡,這種風氣不到90年代是不可能消失的。
後世的上汽大眾其實也是用的這種方法,以更高的待遇從各個國企中調集態度優秀的職工,不合格的就直接退回去,雖然成本上會高一點,但內地的這點人工,再翻個一倍也算不了什麼。
能夠篩選出合格的員工,將產品的質量做好、生產的效率提高,這才是最重要的。
“這方法看起來是可以,類似美國一些公司的外包政策,不過我們的卡車工廠至少會有幾千員工,都用這種方法不行吧?”何軍問道:“而且內地政府能同意這種方式嗎?”
徐誌笑道:“這隻是個建議,你們自己到時候看著辦,有些在西方人看來的小事情可能在內地就是大事,所以一定要注意。
中方應該比較關心零部件國產化進程,這方麵我個人也比較讚成,但你需要以這個為條件,去說服其他讓我們有困難的要求。”
“明白了。”何軍點頭道。
徐誌笑了笑說道:“那你先去休息吧,具體的細節問題還是以後談判之時再說吧,我過幾天就要回香江了,不過如果遇到非常難以抉擇的事情就必須要立刻聯係我。”
“好,那我先走了。”何軍站了起來,隨後就離開了房間。
與國內談判,細節方麵必然很多,誇張一點估計文件比所有談判的人還有高,大眾與上汽談判了6年最終才蓋棺定論,6年內,與德國政府談了35次,與大眾汽車談了29次,中間還碰到了石油危機導致大眾想退出合作,如果不是國內一群人堅持不懈的努力,恐怕未必能有後麵的神車桑塔納。
徐誌已經替馬克公司解決了最重要的外彙平衡問題,也主動向國內提出了零部件國產化的要求,2個核心問題解決,其他方麵自然速度能快上很多。
實際上改革開放,針對汽車的合作方案,中央開始要求的就是卡車合作,而非轎車,目前國內經濟發展迅速,對卡車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解放、東風已經滿足不了國內的需求,而進口整車和使用SKD模式都會消耗大量外彙,隻要馬克的項目成立,在不浪費國家外彙的情況下,占領國內卡車市場絕對不是問題,未來還有機會進入其他領域。
當然,這是80-90年代有把握的事情,至於21世紀以後,馬克會發展的怎麼樣,就得看未來的能力了。
……
當天晚上,市政府專門為美國馬克公司準備的接待宴仍然在和平酒店內舉行,此刻內地的官員還不是很了解被資本主義社會,對於接待也隻是也酒席宴請為主。
第二天上午,雙方並沒有立刻開始舉行商業談判,而是在市政府的安排下,馬克的一群工程師被安排前往上滬市第一機械加工廠進行考察,這也是正式談判的一些前提,美方需要詳細了解國內的工業水平,才能根據實際情況來安排投資計劃。
如果國內機械加工能力強,那麼馬克公司可以很方便的就地尋找供應商,如果不行,則需要投入更多資金,進入基礎零部件加工領域。
“徐先生,這台機器不是很安全,您還是離遠一點比較好。”王維德見徐誌靠近了一台正在旋轉的機器,立刻提醒道。
“沒事,我知道這是一台車床,我不在旋轉軸方向,也不靠近它,不會有事的。”徐誌笑著說道,他穿越前也曾經在機械工廠上過班,雖然沒操作過車床,但基本情況還是了解的。
以徐誌身份,本身是不需要過來考察這種工廠,不過徐誌突然很想看看這個時代國家的機械水平,就特意要求一起過來,王維德作為市高官安排在徐誌身邊的秘書,自然也得跟著過來。而因為徐誌的“任性”,市政府也派來了了一名副市長前來陪同。
“怎麼樣?精度能達到要求嗎?”徐誌走到一個金發老外麵前,用英語問道。
雖然徐誌本身就準備投入巨資進行零部件本土化,但他希望針對的是有點難度的精密加工,而不是卡車的任何部件都全部自己生產。
現代化的商業製度下,類似於卡車、汽車等產品,早就已經全麵零部件代工化,一般有實力的公司也都是生產核心部件,比如三大件,而正常情況下,汽車公司主要負責設計、組裝、銷售、售後四塊,其他重要配件公司皆是以入股為主。
眼前的機床是該國營工廠最近兩年從日本進口的設備之一,算是廠內最精密的設備,如果再不行,那徐誌就隻能自己投入巨資興建普通配件配套加工廠了。
“還可以,尺寸都達到了公差要求。”馬克總工程師湯姆斯已經檢查了幾個設備的加工結果,頗為肯定的答道:“不過這些都是普通的車床及銑床,並非數控設備,加工起來效率太低了!”
“幾位不用擔心,我們工廠是人停機器不停,保證能夠完成貴公司安排的訂單。”第一機械廠的廠長陳明忠聽完身邊的隨同翻譯後立刻急著保證道。
他可是知道這是一家即將在上滬投資的大型卡車工廠,一旦獲得訂單,機械廠的困難立刻就會迎刃而解,而且對方的支付手段極有可能是外彙,雖然按照政策必須上交,但隻要能賺外彙,那可就是一份功勞,未來再申請外彙可就容易多了。
“陳廠長,你們工廠裡這些設備可不夠。”徐誌笑了笑說道,這上滬第一機械廠,雖然說起來是機械廠,但其實真正的機械加工設備不多,其他的很多都是陳舊的老機器,運行是沒問題,但精度達不到要求。
而另外一個車間,徐誌早先在車間外圍參觀時也看了一眼,幾百個工桌,每個桌子上都有兩名工人,麵前一個台虎鉗,桌上錘子、銼刀、鋸工應有儘有,一些工人在忙的熱火朝天,顯然是做著各種加工零部件。
機器不足人來湊,這其實也是這個時代機械加工行業的縮影,精度方麵,除了一些進口設備,大部分還比不了人工,所以鉗工八級,那可是非常吃香的人物。
理論上厲害的鉗工能控製的精度超過一些精密加工設備,但效率太低,顯然不適合大規模生產。據說“上滬牌”轎車很多的零部件都是高級鉗工手工加工出來。
“徐先生,那不知道馬克公司能不能投資第一機械廠?這樣一來,機械廠可以有外彙購買先進設備,而馬克公司也可以獲得一家資質完善的零部件供應商,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嗎?”被市政府派來陪同徐誌的副市長祁林突然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