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7章 貝爾實驗室(1 / 1)

逆流1982 刀削麵加蛋 1083 字 1個月前

其實羅奇這次訪華,除了天音集團之外,他還有其他的行程安排,包括對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的考察。

之所以首站選擇天音集團,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羅奇接受了華爾街基金會的托付,他們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這家有些神秘的中國民營企業,並從中得知之前出現在泰國市場上的10億美元外彙是從何而來,畢竟作一家中國民營企業,能擁有如此高的資金,確實是一件非同尋常的事情。

其實在羅奇這次來華之前,美國資本對中國的投資是越來越大,尤其是最近幾年,開始呈現爆發性的增長。

美國對華投資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從1979年~1991年,這期間美國對華投資協議累計金額將近億美元,實際投資額為億美元,投資項目達2004個,總的來說,第一階段,美國對華直接投資發展速度相對較慢。

之所以第一階段美國對華投資發展較慢,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中國當時的政策問題,那個時候中國體製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一係列鼓勵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出台,包括稅收優惠,允許一定限度的貨幣兌換等等,但是這段時間引資政策是出口導向型,即鼓勵出口企業投資,而美國企業大多是市場導向型的,其在中國市場的收益很難兌換成外彙,償還國內債務和進行投資者的利潤分成,說的通俗點兒就是美國在中國的投資很難再兌換成美元收回到國內,很多時候隻能中國賺錢中國花,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市場的吸引力並不比其他發展中國家更大,吸引的投資少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是從1992年開始,中國引資政策有所調整,並開放了包括通訊,運輸,銀行,保險等服務行業,同時1992年~1997年間,中國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年均增幅達到了11%,這些都提到了刺激的美國投資者,尤其是大型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的興趣,導致投資額大幅上升。

正因為一係列原因,美國的金融界也開始將目光逐漸向東方聚焦,天音集團在泰國的世界隻是一個引子,其實早在幾年前的時候,華爾街的一些財團就已經策劃了一係列在華投資的計劃,包括和中國四大國有銀行合作,協助這四家國有銀行在美國上市,而他們可以通過低價購買配送的股票,從而通過美國股市收割一波,這次來華,也主要是商議談這件事情。

其實從後世的情況來看,後來中國的四大國有銀行確實在美國上市,再讓中國銀行獲得充裕資金的情況下,美國資本也從中收割了一波中國改革開放的紅利,根據事後的統計,中國改革開放20年來帶來的利潤一半以上被華爾街資本收割,換來的結果就是中國獲得了很長一段時間相對和平的發展機遇,在國際舞台上並沒有遭遇西方國家大規模的封堵和圍剿。

但對於段雲來說,他是肯定不會讓華爾街的資本來收割自己的,儘管天音集團如果真的能在美國上市,段雲很有可能進入全球頂級富豪的行列之中,但從長久來看,他的企業還有可能會逐步脫離他的控製。

資本的貪婪很有可能會摧毀一家企業,甚至一個久負盛名的科研公司,關於這一點,其實在後世是有前車之鑒的。

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貝爾實驗室。

這個成立於1925年的實驗室,可以說是人類曆史上最成功的私人實驗室,名字橫貫全世界。

成立之初,公司大筆一揮劃給實驗室1200萬美元的經費,在100年前的時候,這簡直就是天文數字,即便放在今天,也超越了大部分企業的研發費用。

後來這家實驗室人才濟濟,誕生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沒法做到的成果,包括11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四位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16位美國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他們的碩果也非常豐碩,研發出來的很多技術和產品,影響了整個人類科技的發展。

甚至沒有貝爾實驗室的這些成果,就沒有如今的電腦,電視,手機和相機,從城裡的那一天開始,貝爾實驗室每天獲得一項專利,最終總共產生了3萬多項專利。

巨大的實力讓貝爾實驗室所屬的AT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壟斷了美國和加拿大的電話業務,換到中國來說,大概相當於後世的華為和中國電信。

因為AT公司的利潤很高,控製著美國大部分市場,所以能夠繼續支撐貝爾實驗室的高額研發費用。

到了1994年的時候,AT公司營業額達到了700億美元,這一年貝爾實驗室總裁梅毅強帶領代表團訪華,時任國家最高領導親自接待了他們,這樣的待遇可謂空前絕後。

但這已經是AT最後的風光了。

在1995年的時候,At公司發展到了頂峰,但是投資者們並不滿足,他們想讓自己的錢在再鼓一些。

那一年股市大好,他們也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於是設備製造部門和電信部門分開,AT再次重組,分裂成為AT,朗訊和NCR。

貝爾實驗室也被一分為二,朗訊獲得貝爾實驗室的名稱,AT擁有另一半實驗室,後來命名為香農實驗室。

於是在1996年2月,朗訊在華爾街有名的投資銀行的領先之下上市,籌集資金30億美元,成為當時曆史上最大的上市行動。

投資者們的預料沒有錯,朗訊的股價大漲,華爾街投資高管和中層都發了一筆。

但這種一次性的銷售,從長遠來看,對公司發展的意義並不大,但公司獨立董事們隻需要保證投資人的利益。

對他們而言,短期的收益才是最重要的。

之前的貝爾實驗室,因為背靠AT,養活兩萬人非常容易,也足以保證他們的研發能力。

但是分離出來的朗訊利潤不以支撐實驗室的開支,科學家和工程師們被要求將研發轉向可以快速賺錢的產品上來。

創新能力不夠存在,從此再也沒有做出甚麼大的發明。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