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3章野蠻打擊
一連串的槍聲響過,飛馳而來的蒙古人瞬間就有十幾人跌落馬下,這些人中有的和那少年一樣當場被子彈擊中要害而死,還有的雖然沒打中要害,可在飛奔的馬上跌落在地,再加上後麵跟隨而來的戰馬踩踏,能夠幸存下來的極其微弱。
但這僅僅隻是開始,第一次槍聲響過後,緊接著又是一排槍聲響起,隨後衝在最前頭的蒙古人紛紛倒下,同時好幾匹戰馬也被子彈擊中,帶著悲鳴聲滾倒在地長嘶不起。
“火器!火器!他們不是牧民!”巴根的位置稍稍靠後,所以兩輪打擊並沒對他造成什麼影響,可是衝在前頭的少年和他的夥伴們轉瞬之間就已經倒下了大片,就連在後麵的幾個牧民也一聲不吭地從馬上摔下。
巴根雖然沒上過戰場,可他同樣是部落中數得上的勇士,此時此刻他能確定對麵的那些人根本不是其他部落的戰士,雖然他們穿著和牧民沒什麼區彆,可是普通的牧民,甚至那些台吉的精銳騎兵卻是根本不可能擁有如此多的火器。
“難道是明軍?”無數念頭從巴根腦海中瞬間閃過,最終一個結果浮現了出來。
可還沒等他判斷這個結果的真實性,又是一陣槍聲響起,隨著槍聲瞬間不少牧民和剛才一樣從戰馬上跌落,而且由於距離越來越近,這次倒下的牧民比前兩次要多了不少。
前後僅僅幾個呼吸的時間,巴根這邊就損失了六七十人,要知道他們的總人數才隻有不到四百人啊,還未正式交戰,就有了這麼大的損失,巴根心中驚恐無比,可這時候戰馬的速度已經提到了極高,衝鋒中巴根和他的族人們根本就無法撥轉馬頭,也隻能硬著頭皮繼續向前衝。
張齊的部隊連續三擊,打完三槍後他把三眼銃直接插回了裝在馬鞍上的槍套,隨後又從另一邊又抽出一支三眼銃來。
三眼銃,這是前明時期就有的火器,作為前明軍隊的製式火器之一,尤其是在騎兵中裝備最多。
顧名思義,三眼銃有三個槍管,可以在裝彈後一次性發射三次,對用於騎兵部隊最合適不過。不過前明時期的三眼銃製造簡陋,體積龐大,無論射程還是威力隻能說是勉強,通常在打完三發後騎兵會使用三眼銃作為作戰武器,掄起用生鐵鑄造並且沉重的三眼銃揮舞,以把這東西當成錘子一般的武器使用。
而現在,張齊和他的部隊裝備的三眼銃卻和前明的三眼銃有著極大不同,隨著大明的科技進步,大明對於火器的研製和改進一直都在進行中,大明新軍所裝備的新式火器就是一個例子,其射程、威力、準確度、安全性遠超出傳統火器,再加上各種大小不一的野戰炮、攻城炮等,這也是大明陸軍能夠縱橫天下的原因。
至於張齊他們的三眼銃,雖然名字和之前的三眼銃相同,可造型結構已做了相當的改變。首先它的體積和重量大幅度消減,雖然裝有三個槍管,但也未能超過普通陸軍裝備的火槍,甚至比陸軍製式火槍更輕一些。
其次,由於火藥的提純和鋼鐵材料的進步,新的三眼銃在實際運用中無論是射程、威力還是準確度遠超過以前的三眼銃。雖然這種武器是提供給騎兵使用,在馬上發射準頭不可能和靜止發射那麼準確,可改進過的三眼銃依舊有著強大威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下能夠達到製式火槍百分之七十的效果。
這對於騎兵來講已經是足夠了,何況因為三眼銃改進後便與攜帶和取用,他和他的部隊每人都是攜帶了兩支三眼銃的。用完一支後,可以取出另一支繼續使用,以在戰爭狀態中得到最大效果。
當第二支三眼銃抽出後,張齊舉起就朝著正前方射去。現在雙方的距離已經極為接近了,他必須要再最短時間內再完成一輪射擊,以確保接下來在短兵交接的情況下取得絕對優勢。
張齊所帶的全部是明軍精銳,部隊中大多數人不是他的老部下就是他親手從軍中挑選出來的。這些明軍可以說身經百戰,而且明軍的優勢在於火器,要論馬戰哪怕是挑選出來的優秀戰士可也比不上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的蒙古人。
既然有著火器的優勢,明軍自然要把這優勢最大利用和發揮,眼下就是這種情況。
又是三輪射擊,打完後張齊插回三眼銃,順勢抽出了馬刀。
這時候,雙方的距離已經隻有三十米了,這麼點距離可以說是一眨眼的功夫。但是在明軍的打擊下,對麵的蒙古人已經傷亡慘重,原本整齊的衝鋒對列現在已變得七零八落,剩餘的蒙古人眼中再沒了剛前出戰的狂熱和迫切,取而代之的是驚恐和不安。
“殺!”
張齊猛喝一聲,揮刀就朝著最近的一騎砍去,被三眼銃打得膽戰心驚的對手現在已是神情恍惚,根本就沒來得及做出及時反應。等他察覺到死亡來臨,慌忙舉刀試圖攔住的時候卻已為時過晚,隻見一道寒光閃過,那蒙古人人慘叫一聲,一頭跌落馬下。
雙方交錯隻是瞬間,戰場一片慘叫聲不絕,當掠過蒙古人的馬隊後,張齊第一時間撥轉馬頭招呼兄弟們進行第二次衝鋒。
而第一次衝鋒給予蒙古人的打擊是極大的,原本就在三眼銃的射擊下損失極大的蒙古人在明軍的直接攻擊下又倒了大片,這時候近四百蒙古人剩餘的隻不過二百餘人,其中還有不少帶傷。
而在明軍這邊,傷亡就要小得多了,一來是因為蒙古人在三眼銃的連番射擊下已經膽戰心驚,驚恐之餘十分力氣早就去了五分,根本沒能發揮出原有的本領。二來,明軍的裝備遠好於蒙古人,彆看張齊他們穿著和蒙古人相同,但是裡麵都套著軟甲,僅此一點,明軍就能減少許多傷亡,而蒙古人在受到同樣打擊下卻是十死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