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景祺的三策不能不說不好,實際上朱怡成同樣有類似的考慮。移民新明,朝廷絕對不能對普通百姓用強,隻能以利誘之。
這個利自然分為幾處,一處當然就是朱怡成之前讓汪景祺宣揚的新明之好,再加上他今日以皇帝之尊去碼頭迎接遠航艦隊的歸來,從而引起轟動。從這點來講,朱怡成的初步目的達到了。
但這遠遠不夠,這利不是嘴上說說而已,是要實實在在的東西,對此朱怡成也想過,他打算把潘夢園帶回來的東西搞個展示,當所有人看看新明的富饒。彆的不去說,僅僅是金山銀山,恐怕就會引誘不少人前往新明,最好的一件東西當然就是潘夢園帶回來的狗頭金了。
朱怡成相信,隻要把狗頭金亮出來,這一切就實在了,財帛動人心,哪個人在金銀麵前能麵不改色的?
這是一點,此外就是汪景祺提到的以其他利益誘之,比如土地和安家費。中國人最看中的就是土地,中國曆史上朝代的更替說白了就是土地兼並惡化的循環。凡是在一個朝代到了末期時,往往就是土地兼並已達到高峰的時候。如果在這時期假如再發生什麼天災人禍的情況,那麼這個王朝就基本到頭了。
其他的不說,僅說前明的情況吧,前明之亡有的說是亡於流寇,也有的說是亡於黨爭,更有人說是亡於小冰河的災荒……但無論是那種原因,深究起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土地兼並。
大量的土地和財富集中在小部分人手裡,大部分老百姓連擁有自己土地的能力都沒有,再加上前麵所說的各種原因,爆發出來後就使得老百姓們失去了基本生存能力,從而引起了戰爭。
再近一點講,朱怡成當年能崛起,固然有其他因素,但是江南的大旱災同樣也是一個誘因。正是因為如此,民間對於清廷的怨恨越來越大,這才先有四明山起義,後又有袁奇造反,然後朱怡成趁此機會脫穎而出,從而成就了如今基業。
從這些方麵來看,用土地來引誘普通老百姓,甚至包括汪景祺所說的流民的確是個好辦法,雖說大明會對此支出一大筆錢,但這筆錢的付出卻是值得的。當未來,新明逐漸發展起來,它所能帶給大明的將是這些金錢根本無法衡量的東西。
而罪人填充新明的策略也不錯,這說起來隻不過是流放千裡和流放萬裡的區彆,不過最後一條,就是把俘虜送到新明的辦法,這才是朱怡成最為猶豫的。這些俘虜雖說已是階下囚,可這些人的人數可不少,如今大部分處於“勞動改造”的狀態,但也有一部分還在關押著。
這些人放在神州問題不大,畢竟漢人的人口基數擺在這邊,再加上大明強大的武力壓製著,再加上朱怡成的一係列手段,不怕他們有翻天的機會。
可一旦送去新明情況就兩樣了,誰能保證這些人送過去後不會在搗鼓出來些事?不要以為勞動改造就能萬能的,更不用以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就能徹底改變自己。
像穆忠明這樣的人隻不過是少數,大多數人表麵屈服,但內心是否真的改變了呢?彆說這個時代了,就在朱怡成所處的後世,大清都亡了百多年了,依舊有人以滿人的身份為傲,甚至還大模大樣地留起了辮子,穿起了黃袍,在光天化日之下為已躺在棺材裡爛的不成樣子的大清招魂。
朱怡成可不想自己的大明未來也會出現這種情況,一旦大批量地向新明輸送俘虜,就增加了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這是朱怡成絕對不願意看見的。
對此,朱怡成還是決定把俘虜一事放一放再說,就算未來有這個打算,也必須等到新明的人口基數達到一定程度。同時,對於這些人的輸送也隻能小範圍的進行,嚴格控製其比例,另外在民間對於他們的情況也需注意,一旦有不好的苗頭發生,必定要在第一時間內掐滅。
對於具體負責移民的人選,朱怡成決定交給汪景祺來做。汪景祺雖然是文人,可不是讀書讀傻了的書呆子,這些年搞宣傳也早就曆練出來了,何況新明移民一事,汪景祺可以說是群臣中最懂得朱怡成所想的人,挑選他作為主導人員也是一個很合適的選擇。
當得知朱怡成把這件事交給自己的時候,汪景祺樂得心裡頓時開了花。這是朱怡成對他的一個重用,隻要這件事辦好了,自己未來的前途必定廣闊。
要知道軍機處的軍機大臣是有任期的,在確定軍機製度的同時,朱怡成就特意設置了軍機大臣的任期,以避免在軍機位置上一坐就是十幾二十年,甚至做到老死的情況發生。
軍機大臣,位高權重。雖然無相名卻有相實,其智能類似於前明的內閣,但更傾向於皇帝的顧問,雖然從權利的限製來講實際上並不大,可製度的推行和實際操作中會有所變化,其實內閣從一開始也不像後來那樣,當初大明設置內閣其情況和現在的軍機處並沒太多區彆,所以時間長了,軍機大臣手上的權利也會越來越大,朱怡成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特意就設置了軍機大臣的任期。
四年一任,最多連任兩次,也就是八年的時間。對此,朝中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就像是汪景祺,他覺得如果能把這件事辦的妥妥當當,等未來他也可以入軍機成為軍機大臣。
領了任務後的汪景祺動作不謂不快,幾日後一個令整個大明都轟動的展覽在南京城發布,這個展覽不僅有對新明的介紹,同時也有對新明的一些特產、資源等等的展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然就屬那塊狗頭金了,當狗頭金展現在所有人麵前的時候,見過它的人無不覺得口乾舌燥,瞪大了眼睛,目光中反射的除了興奮、激動還有貪婪和向往。
這展覽才舉行了沒幾日,就有數十萬大明人蜂擁而來,同時朝廷關於鼓勵人們前往新明的政策也很快頒布下來,僅僅一日時間,就有數千人報名,雖然這些人中真正的老實人沒幾個,大多隻是打算去新明淘金挖銀,意圖搏一把的冒險者,不過這樣的結果已讓汪景祺非常滿意了,同時他繼續加大對此宣傳,再加上其他方麵的手段,這數字開始不斷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