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太監王貴所言,最近鴻臚寺、翰林院、禮部以及宮中各機構,都在準備皇後冊封大典。
不僅官吏們在忙碌,朱高煦與郭薇也要準備,他們要提前三天沐浴齋戒。朱高煦已連續三天獨睡不近女色、不吃葷腥。
冊封典禮,比登基儀式的繁複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耗費了無數人力物力,乾的這一件事其實很簡單:便是確立郭薇的皇後名分。
然而朱高煦並沒有以現代思維的傲慢心態、去看待此事,也不覺得它純粹僅是一種鋪張浪費。
他忽然變成了國家的統|治者之後,也在以自己的思維、去儘力理解此時的秩序。
大明朝從治國的哲學高度上,吸收了大量儒家與各朝的東西。重禮重道德,應該是為了鄭重地確立、一些所謂名正言順的權力和尊卑規則。
並且從大臣到庶民,千百年來都認可、相信這種思想;觀念上的確定,穩定了整個天下的權力法理。有成熟思想為基石的整個社會製度,才不會總發生戰亂犯罪、以及不滿的抗爭。
(所以未來的民|主選舉等製度,朱高煦承認是更先進的權力構|架,但並不認為隻靠製度規矩就行了的;那些東西必須有普世的思想和觀念為基石,平等自|由民權等等。而在眼下誰乾那種事,完全是給天下製造混亂與犯罪。)
朱高煦在眾臣的安排下,先去天地二壇祭祀,然後再去太廟祭告祖宗。
似乎皇帝乾每一件大事,都要去告訴兩種虛無神秘的事物,充分地用行動詮釋著“君權神授”的思想。而且明朝人從來沒有信仰的唯一神靈,但是世人是有信仰的、真正信的東西正是天地和祖先。
次日一早奉天殿行典禮,開始冊封大典。宗親勳貴文武百官來到奉天殿外,朱高煦帶著眾人向香案上四拜。鐘鼓三聲之後,大夥兒進入大殿。
此時郭薇還未過來,她正在坤寧宮等著。
朱高煦與大臣們照排練好的台詞,一本正經地表演對答了一番。等到鴻臚寺官員喊道:“冊封郭氏為皇後,命爾等持節展禮!”然後正副二使、宮女宦官,才拿著翰林院寫好的冊封文書、以及皇後寶璽,向後宮過去了。
奉天殿裡奏響禮樂,等了很久。待前去後宮的使節回來,奏報:皇後已接受冊封。
這時禮部尚書胡濙,便帶著幾個官員,在一旁的桌案上取詔書、翰林院的胡廣早就寫好了的。幾個官員拜辭朱高煦,去承天門宣旨去,詔示天下,郭氏為大明皇後。
沒一會兒,郭薇也在女官的帶引下,來到了奉天殿。她身穿禮服,在眾人矚目之下,緩緩地走進大殿,向朱高煦叩拜謝恩。
眾臣紛紛道賀。而那些沒能到奉天殿參加典禮的官員、命婦,早就寫好了賀表,集中送到文樓那邊、上表祝賀皇後。(過幾天,大臣勳貴的家眷,還要來皇宮大善殿朝見皇後,當麵道賀。因為誥命夫人們也有俸祿,領著皇室的皇糧;皇後在名分上也是她們的上司。)
典禮大致結束。朱高煦起身時,文官行大禮。他便攜郭薇出奉天殿,夫婦一起去家廟奉先殿再祭告祖先,冊封典禮才算正式完成……
郭薇戴著九龍四鳳冠,五顏六色閃閃發光、還有兩個耳朵,看起來十分華貴;身上穿著深青色的翟衣,有各種花紋刺繡,紅色、黃色、白色的珠玉裝飾。如此繁複的著裝在她身上,反倒把她略顯單薄的身材、襯得更有點不協調。
她清純玉白的臉,在珠光寶氣的鳳冠下,光澤似乎更好,如玉如瓷,美麗鮮豔。難怪女子們喜歡珠寶,那貴重的裝飾、確實能增添嬌貴之感。
郭薇的臉紅紅的,看起來就像個新娘一般緊張新奇、又有點害羞。不過她與朱高煦的兒子,都已經幾歲大了。
一眾人行至奉先殿的院子裡,朱高煦站定,轉身看著郭薇。
郭薇的睫毛一陣顫抖,臉頰如同桃花一樣泛紅,她低垂順眼地輕聲道:“多謝聖上恩寵不衰,今日妾身就像做夢一樣。”
朱高煦道:“薇兒是我的結發妻。隻要我有了,這些都是你該得的。事物都會舊,不過總歸新過;我記得那些心動的美好回憶,那份情義一直都在的。”
郭薇聽到這裡,她忽然抬起頭來,動容地看著朱高煦。她似乎記起了新婚之夜、朱高煦說過類似的這些話。
那是將近十年前的事了;以前朱高煦說他不會忘,遠遠比不上十年後再說一遍。郭薇的眼睛一陣水光晶瑩閃光,她含著淚笑了一下,聲音異樣地小聲道:“隻要聖上不嫌棄就好。”
這也是她當年說過的話。
朱高煦伸手在戰陣上百戰磨|粗的手指,用指背揩掉她眼睛上的淚水,說道:“薇兒冷靜一點,咱們這便進去給祖先言語一聲。”
“嗯!”郭薇抿了抿朱唇道。
奉先殿內,太祖的畫像前麵,香案下的磚石已修繕完整。下麵的地道也被填平了,廢太子執政時期就已修好。不過朱高煦再次來到這裡,依舊頗有感概。
朱高煦一時間又想起了馬恩慧和妙錦,若無她們,自己焉有今日?他心道:所謂的道義情分,不應該將婦人排斥在外罷?
……數日之後,朱高煦便下詔:自本朝起,廢除後宮殉葬製度。接著他開始陸續冊封妃嬪。
大明朝後宮不循周禮,因此朱高煦先增設了一個“皇貴妃”的名位;並向沐府遣使,將安排禮儀、冊封黔國公沐晟的長女沐氏為皇貴妃。
接著他馬上又冊封妙錦為貴妃,姚姬為賢妃,杜千蕊為淑妃;三人皆賜予黃金印、鍍金冊。
並冊封段雪恨為德嬪;朝|鮮國女子樸氏為賢嬪。前陣子侍寢過的幾十個宮女,全部封為各種美人、才人、選侍,取代原來的女官,掌管宮廷各機構的權力。
冊封後宮,如同封賞功臣武將,當事者都非常滿意。朱高煦在製度允許的最大限度內,給了後宮女子厚封,並不惜為沐府增設皇貴妃名位。
隻有妙錦似乎有點抗拒,但並非不滿意冊封。等到朱高煦直接下詔,並給她準備了冠服、印冊等物時,她也不好再強烈拒絕了。
朱高煦先是在官方邸報裡,趁講述先帝駕崩之事時,明確了妙錦的身份:忠烈景公之後,仁孝徐皇後義女。
接著他冊封妙錦為貴妃,便能在公開的道義、名分上名正言順,而不再遮遮掩掩難以見人。至於那些不被朝廷認可的流言、野史,並不能作為擺在台麵上的話題,最後隻是為後世增添一些談資罷了。
傳言裡,太宗皇帝曾許諾給妙錦冊封貴妃;而朱高煦為了進一步給予功臣沐家回報、要冊封沐氏為皇貴妃,究竟是為了沐氏,還是為了把貴妃名分給妙錦……這些密事大抵也能讓世人在茶餘飯後,悄悄爭論一番。
而這些事,當然都不能作為朝廷上的話題;誰會用子虛烏有的傳言為論據、拿到明麵上與人講道理……
那些對冊封後宮之事不滿意的人,多是朝廷文官。大臣們在禦門朝見時,議論的是另一番道理:有悖祖製。
太祖皇帝為預防後宮乾政,定下規矩大明皇帝的皇後與妃子,都要從民間挑選,不能選大臣勳貴的女子;以防外戚實力過大,乾涉朝政。
朱高煦的母妃,仁孝皇後是中山王徐家長女,出身顯貴;但因太宗皇帝以藩王稱帝,早已娶了徐氏,不必遵循此製。朱高煦也是以藩王登基,所以皇後是武定侯孫女,有先例可循,亦無人再提此事。
然而大臣們的建議是:聖上稱帝之後、再冊封妃嬪,不宜從勳貴之家挑選。加上此時對沐氏冊封“皇貴妃”的禮節、還未進行,官員們便請旨重新考慮。
朱高煦辯解了一番。
他本來是雲南藩王,原先隻想為父皇鎮守邊陲,無心皇位;可是東宮一黨謀害君父,他才不得已起兵,最終受臣民勸進、而入繼大統。
朱高煦稱,自己做藩王的時候,便曾當麵求過父皇母後、想納沐氏為夫人,並已告訴沐府;後來“伐罪之役”爆發,沒有機會辦這件事。但這個許諾,已讓沐氏在閨中等待至今。
今番若因他繼承皇位,而撕毀約定;有傷功臣顏麵,有損沐氏名節,不是大義之舉,不利於為天下表率。太祖祖製隻能適應於以皇太子繼位者,藩王因國家有難而受推為長,難以遵循舊。
文官裡的齊泰、胡濙、高賢寧等人都附議朱高煦的說辭,彆的文官隻得作罷。
於是朱高煦未采納大臣進言,仍派人去沐府辦采納等禮。
……幸好朱高煦事情辦得快,等他冊封沐氏的事情已辦得差不多了,解縉才回到京師。若是遲幾天,解縉怕是會揪住封皇貴妃的事說,沒那麼容易就向皇帝妥協。
朱高煦聽說解縉從交趾省回京述職了,頓時感到微微一陣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