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裡還有一更。繼續求紅票,收藏。】
已是五月末,真正的盛夏已經降臨這片大地。熱浪鋪天蓋地,稍遠一點的景物都在晃動的空氣中變得扭曲起來。樹上的蟬鳴也聽不到了,這般熱的天氣,就算蟬蟲都受不了。連黃土夯築而成的路麵也變得白得發亮,反射著熱辣辣的陽光。路邊乾燥的草木,大概隻要一點火星,就會燃燒起來
秦州已經多日沒有下雨,藉水河麵比他們上京的時候,低了有兩尺還多。王厚側頭看著河水,旁邊的趙隆湊過來,一起望著再低一點就能看到河底的水麵,就聽王厚歎道:“若是江南的河水如藉水一般,那今年的收成就全完了。”
“王官人說的是。幸好關西這一片種得都是冬麥,現在地裡隻有草,沒有糧,也不怕不下雨。”
“王官人?”王厚轉回頭笑道,“那我是不是要喚趙子漸你作趙官人?”
“不敢,不敢。”趙隆連聲自謙,但看他一臉滿足的表情,卻是明顯的在說著‘多叫俺幾聲’。
王厚、趙隆,現在都已得了官身,理所當然的是王官人和趙官人。而且在回程的時候,又聽說了古渭大捷的消息,兩人現在的心情,比任何時候都要輕鬆。
王厚、趙隆今天都換上了青色的官服,雖然已經被汗水濕透,但他們都是毫無覺察到樣子。早點回到秦州,好好炫耀一番的想法,充斥在他們的腦中,全然忽略了外界的炎熱。
“會不會有人來接?張鈐轄和王都知都一起回來了,李經略也該出城相迎吧?”離著秦州越來越近,趙隆又憧憬起空城相迎的場景。
王厚當即潑了盆冷水:“不可能的,王都知和張老鈐轄都沒派人通知秦州。怎麼會有人出迎?”
趙隆回頭望了望跟在他們身後的車隊,一輛馬車被護在隊伍中央,李信和一眾護衛圍在馬車周圍。安坐在車內的,就是兩人所說的張老鈐轄和王都知——新任的秦鳳路鈐轄張守約,以及奉旨往秦州宣召的入內副都知王中正。
張守約卻是老了,一趟長程的旅行消耗了他不少的精力,沒有在夏天烤火的心情。躲在馬車裡,跟著細眉小眼的王中正對坐,有一句沒一句的閒聊著。
張守約自京中走得比王厚要早,但他經過京兆府時,被陝西宣撫使韓絳強留了兩天,向他詢問秦鳳軍情。這一耽擱,便被王厚和趙隆從後麵趕了上來。
而王中正奉旨出京,走得比王厚還要遲上兩天,但他一路快馬加鞭,也是在過了京兆府一日路程後,與張守約、王厚碰上了麵。
追上了張守約和王厚,王中正便不再緊趕慢趕。他的心中也有計較,剛出京,人還在京畿的時候,走快點代表自己忠於王事。但入了關中後,急著往秦州趕,卻會給人一種他迫不及待要把人逐出秦州的感覺,這樣太得罪人,當然要走慢一點。
各自有著各自的心思,三撥人馬便合作一路,一起向秦州進發。
昨日一行人在隴城縣歇息,王中正並沒有讓人先一步通知秦州。還是那句話,這麼做太得罪人。如果宣召使臣手上拿的是擢升的詔書,當然會早早的遣人通知過去,但如果是降罪、免官的詔書,卻不會事先通知當事人,有怕罪臣畏罪潛逃的用意,也有怕強迫遭貶官員出迎會留下怨恨的想法,這也是多少年來不成文的慣例。
王中正今次來秦中,手上的幾份詔書並不是發給一個人的,有人會喜,有人會悲,所以乾脆都不知會。而張守約老於世故,對朝中慣例也是極熟悉,當然不會讓王中正為難。
就這麼平平靜靜的一路進了秦州城,一行隊伍往秦州州衙行去。可是到了城中心的州衙前麵,卻見著數百名百姓不顧暑熱的圍在州衙大門口。
王中正聽到通報,掀開車簾一看,便大吃一驚,“出了何事?!”他急問道。
張守約下了車,花白的雙眉蹙著,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他見那群百姓安安分分,不像是來鬨事的樣子。
李信受命去打探消息,轉眼就回來了,“回稟鈐轄、都知,是竇副總管的孫子竇解犯了事,李大府正在衙中審問。外麵的都是苦主,來聽消息的。”
“竇解……”王中正的聲音一下小了起來。
李師中和竇舜卿的關係,王中正是知道的。李、竇二人在秦州是聯起手來跟王韶為敵,一頃和萬頃之爭也在朝堂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兩人可以算是盟友。可今次竇解都押上公堂,被李師中親審了。
如果不是李師中跟竇舜卿翻臉,那麼竇解的罪名絕對小不了,罪證也肯定是明明白白,使得以秦州知州的權力都壓不下去。
“都知,你看如何是好?”張守約隨口問著。
王中正宣旨之事與他無關,職位已定,賞賜已收,用不著旁聽、旁觀。他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回他在秦州城中的私宅休息,順便等人上門拜訪恭賀。等向寶要走了,他再出來做個交接。張守約也準備這麼做,隻是他與王中正一路同行而來,在告辭前,還要先問上一句比較有禮。
“鈐轄請自便。”王中正知情識趣的回了一句,又抬眼看著衙門前的擁擠的人群。
他代表天子而來,自是要在州衙大堂上宣詔。就算李師中在大堂中審案,也要給他騰出地方來,何況是在二堂。
王中正命人托著用明黃綢緞蓋起的聖旨,隨即便舉步前行。他手下的從人連忙上前驅趕人群,為他開路,直奔州衙而去。
……………………
楊英快步走進王韶的官廳中。廳中王韶和高遵裕對坐著,在他們中間擺了一張棋盤,黑子白子占滿了棋盤,已經終局的模樣。而韓岡同樣也在廳中,就坐在棋盤橫頭,正在為他們數子。
聽到楊英進門的動靜,高遵裕低頭看著棋盤,口中則問道:“二堂那邊的情況如何?”
由於竇解是官身,又牽涉到竇舜卿這位高官,故而此案並沒有大堂上公審,而是改在在二堂審訊。
王韶和高遵裕他們都不是秦州的官員,而是秦鳳路經略司的屬官。李師中審案,是以秦州知州的身份去審,而不是以經略安撫使的身份去審。王、高二位,以及韓岡都沒有插話的餘地,連旁聽的資格都沒有。隻能派著手下人去二堂打聽。
楊英站定打躬,而後說道:“竇七衙內倒是把所有的事都推到他手下的錢五和李鐵臂等人身上,但被傳上堂的錢五等人都說一切皆是竇七衙內親手做得,包括奸殺案,都是竇解一人所為。”
高遵裕聽著奇怪,跟著竇解的那些地痞無賴怎麼有這等膽量指控竇解,竇舜卿還好好的做著他的兵馬副總管呢。他疑惑的問韓岡:“玉昆,你昨夜是不是去大獄裡跟他們說了什麼?”
韓岡搖搖頭:“沒有,下官如何瞞著李經略和竇觀察的耳目進大獄裡去?!”
但高遵裕還有幾分不信的樣子,韓岡看得苦笑不已。心道日後陰謀詭計還是少用為妙,自己辛苦建立起來的形象要好好保持才行。
王韶在旁幫韓岡說了兩句,“這世上還是聰明人居多,誰都能能看得出,眼下的情況幫竇解說話,就是在自己脖子上套繩結。無論錢五還是李鐵臂,他們隻是一群狐朋狗友,不會為竇解兩肋插刀。”他說著又對楊英道,“你再去二堂打探,有什麼新的進展,就回來報告。”
“諾。”楊英唱了喏,便轉身出去了。
“玉昆……”王韶將棋子一個個收回棋盒,同時問道:“王啟年的遺孀現在如何了?”
“機宜放心。王阿柳看似甚重,其實隻是皮肉傷,有仇老關照,當不日即可痊愈,王家的一對兒女也沒有大礙。”
韓岡說得欣慰,他的這番計劃並沒有傷害到人命,讓他心中感到很輕鬆。韓岡不介意殺人,他殺得人也多了,但用無辜者的性命卻陷害敵人,他卻是不願去做的。
雖然王阿柳未死,她的兒女也安然無恙,但竇解夜入人家的罪名洗不脫的。而他逼問王阿柳,等於是對流言不打自招,將他過去罪行全都帶出來了。當竇解被拘押到衙門消息在秦州城中傳播開,第二天一早,就擁了幾百人來州衙遞冤狀,現在州衙外麵圍著數百百姓,都是他的苦主。
“不知竇舜卿會怎麼做?”高遵裕跟著王韶一起收拾起棋子,同樣隨口問著,“他總不會眼睜睜看著孫子去死,自家還要被牽連進去。”
“今早城門剛開,就有人看見有兩個竇舜卿的門客帶著三四匹馬趕出城去了,大概是想找韓琦幫忙。”王韶說道。
“恐怕是遠水救不了近渴。”韓岡笑得譏諷,“王啟年被杖死的這一樁公案肯定會把竇舜卿拖下水,天子那一關他不好過。”
王韶和高遵裕正要重開棋局,楊英這時又急匆匆的走了回來,向著韓岡三人稟報道:“機宜、提舉、撫勾,天使來了,要三位去接旨。”